002药师经—通序大意

002药师经—通序大意

00:00
52:41

002药师经—通序大意

变灾作福:

恶业谓之灾,善业谓之福。杀盗淫妄酒,破五戒善,名不善业,因也。五阴炽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名五苦,果也。就本经讲:唯怀贪吝、愚痴无智、更相斗讼等,是为恶业。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是为恶报即灾难也。好行惠施、皆起慈心、正见多闻,是为善业。获世出世间福德为之善果。

福,又作功德、福德。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阿含经将善行分为出世间无漏梵行(清净行)与世间有漏福德二种。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成为生天之因的修行。众生以福业为招感欲界善果之因。大乘则将六度之行分为福、智二业,而将以智慧为体之行以外的一切,称为福业,且视之为成佛之因,此乃通于出世间之福。观经将生于净土之因的修行分为定善(使心集中一事而不散乱时所修之善)与散善(以日常心所修之善)。

散善又分三福,即:

(一)世福,世间之道德。

(二)戒福,佛所制定之戒律。

(三)行福,大乘自行化他之善根。

福报所获多少与布施有关,布施四种福报,据诸经要集所载,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四种差别,即:

(一)施多得福少,谓以饮酒、歌舞等事施人,则费用极多而无福报。

(二)施少得福多,谓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

(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

(四)施多得福多,谓若能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捨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流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又以一事布施可获多种果报,施食获五福报经云,施食者当得下列五种福报,即:

(一)人于七日不食则死,若以食施之而延其性命,即为施命,此施命者当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之福报。

(二)人不得食则颜色憔悴,若以食施之而润其色泽,即为施色,此施色者当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之福报。

(三)人不得食则身羸力弱,若以食施之而增其体力,即为施力,此施力者当得世世多力而无耗减之福报。

(四)人不得食则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以食施之而令其安稳,即为施安,此施安者当得世世安稳、不遇灾患之福报。

(五)人不得食则乏力难言,若以食施之而令其言语,即为施辩,此施辩者当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之福报。

众生因果如浊水,如来依正如月影。心水若净,佛月自现矣。

转难成祥:

难者,不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断邪恶为善法。猛火化凉风,地狱吹天华。业障烦恼,如火炎热。佛法清凉,如甘露故。变无间苦报为天华乐境故。

顿了世智于种智:

顿了者,顿悟也,速疾直入究极之觉悟。

世智,指普通世俗之智慧。一切凡夫或外道妄计有、无所产生之有漏智,即为世智。此类智慧多缘於世俗之境而起,故亦必随世间俗事之变化而转。

种智,又作一切种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圆悟佛心于凡心:

圆悟者,渐悟也,依顺序渐进圆满之觉悟。

佛心者,其义有三:

(一)指如来大慈悲之心。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二)指不执著於任何事、理之心。顿悟入道要门论:「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

(三)指人人心中本来具足之清净真如心。

凡心者,凡夫心也,即是妄心。妄心谓妄想分别之心。楞严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大日经疏云: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之中,遂产生种种类别之众生,故应正译为异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