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跳出老路:乡村≠农村、乡村居民≠农民、乡村产业≠农业》

第2讲《跳出老路:乡村≠农村、乡村居民≠农民、乡村产业≠农业》

00:00
09:20

【第2讲】


跳出老路:乡村≠农村、乡村居民≠农民、乡村产业≠农业


绿维文旅,推进乡村振兴,帮你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


乡村发展,我们习惯于用“三农”问题来概括。但是就“三农”谈“三农”,仅基于农业产业、农民身份、农村社会下功夫,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几十年的乡村发展实践就是明证。绿维文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跳出“三农”看乡村,跳出“三农”出方案,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


基于以上分析,绿维文旅认为:


乡村不等于农村!


乡村居民不等于农民!


乡村产业不等于农业!


一、乡村问题的本质


乡村日渐衰落的两个核心因素,一是产业的薄弱,二是人口的流失。两者相互强化,形成负反馈。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农村劳动生产率过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只占7.8%,就业比重约占26%-27%,这意味着26%的人口只创造了7%8%GDP份额。


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结构下不能实现大规模经济化的发展,这也是乡村问题的本质。我国乡村的人口规模大、人均土地少、国土广袤,贫穷的现状、分散的布局、薄弱的基础、巨大的区域间差异等现实,决定了国家不可能通过以高度集约的城市化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相结合,来解决发展问题。“农民全进城+规模化农业”的模式,无法取代“小规模农业+密集村庄”的模式。


农村始终要面对适度规模化和精耕细作基础上的发展结构,解决乡村问题需要重构乡村发展的政策与路径


中央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绿维文旅认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战略!其立意,绝对不是过去一直在执行的套路的延伸!而是基于乡村与城市新的相互关系理念,基于市场化的决定性作用,重构乡村发展的政策与路径!是对传统三农问题解决模式的一个升华!是乡村发展模式创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时代!


所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就是对乡村的重构!


二、乡村≠农村


乡村不等于行政村庄和自然村庄,乡村社会不同于农村社会,乡村社区不同于农村村庄;产村融合、产居融合的新型乡村社区,将重构乡村社会及其治理模式。因此,乡村不再是原来那个传统农耕的原始村落!更不是被破坏了的垃圾成堆污染严重只留下老人与儿童的畸变的村落!要创造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型乡村。


“乡村≠农村”需要每一位参与者不仅仅站在乡村考虑乡村,要跳出乡村,充分重新思考“乡”与“城”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城乡融合发展”,而不再是“城乡统筹发展”,绿维文旅认为,这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乡”不再是城市的附属,而是与“城”相互独立、并行发展的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新时代的乡村应有新型的乡村经济、乡村居民、乡村社会,应进行包括政策、管理、财税制度、发展模式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要素的完善与创新,从而促进乡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形成与城市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承担起在中国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未来的乡村将不再是现在农村的概念和体系,它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构建承载着桃源之梦的“乡村生活方式”,以一二三产融合及产居融合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更符合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支撑。


三、乡村居民≠农民


现有的农村体系中,有本事的农民大部分已经外出打工,农民也积极地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城大学生,到城市安家立业,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这样的人口结构是不利于下一步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不可单一依赖原住民的人口扩增,而需要依靠产业提升、产业转变、产业聚集吸纳新的人口聚集,形成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原有的农民将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以前,传统农民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未来,农民将成为人们主动选择的“职业”。回乡创业者、城市里的乡村创客、流动乡村产业职工等等,将重构乡村人口结构,成为新农人,新农人才将成为乡村发展的栋梁。因为康体疗养需求的“回归乡民”和创新创业需求的“情怀乡民”将共同形成新型乡村农民。


老农人、新农人、新乡民构成新型乡村居民结构,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土壤与自治结构。新农人与原住民一起重塑乡村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


乡村产业的重构,离不开人口的重构!没有新型乡村产业创新创业人才,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没有大规模城市人群消费下乡,乡村不可能振兴。因此,乡村人口在变化,乡村经营者在变化,乡村工作者在变化、乡村创业者在变化,乡村居住者在变化。这样的乡村,不是原来那个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在构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基础上,将带来人口的回流,形成产业与人口的正反馈。而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渐次放开,逆城市化潮流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必将带来乡村人口结构的重塑。


四、乡村产业≠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乡村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直到现在,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仍然是基础与核心。不过,伴随中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农业的所占的比重不断的下降,农业占整个GDP的比重,2011年已经下降到10%左右。


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仅靠适度规模经营及技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提升是有限的。中国目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类似美国的大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做?唯有二三产业的导入,唯有体验化、品牌化、原产地模式的带动,以及市场主体的充分参与,才能突破限制,形成较强的产业盈利能力。


从实际现状来看,在一些乡村,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早已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甚至主要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产业兴旺”也不再仅仅是农业兴旺,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产业体系的兴旺。乡村产业≠农业:这意味着乡村不仅要实施农业现代化,更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产业创新融合、产居创新融合,重构乡村产业结构。


乡村振兴是对产业的重构,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引入新型生态循环有机智慧农业,引导基于乡村田园基础的创新产业整合,实现乡村产业能力和产业价值的大幅度提升,在广袤的土地上,创造高产值、高附加值!乡村产业,不再是原来的传统农业,也不仅仅是现代农业,而是创新的整合产业。


乡村的产业不再仅仅是农业,而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规律,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一二三产的融合带动模式,既可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模式,也可以是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二三一”产业模式,以及外来消费主导的“三二一”产业模式。


对我国绝大多数乡村而言,以一产和二产带动乡村的模式通常比较困难,而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倒推式发展模式往往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模式以本地优势资源的挖掘为基础,通过对资源的特色化、产品化包装形成旅游吸引物,聚集人气,进而由人流聚集形成消费聚集,带动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三产发展,进而引导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原产地农业转型,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结构。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乡村有着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作用及意义,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涵。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土地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支持,需要政府在管理、要素释放、财税金融体制上的支持,还需要乡村在现代化体系、规划架构、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需要每个乡村振兴参与者在理论上的争鸣和行动上的奋进。谢谢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我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