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教堂,空间的魔法

小课堂:教堂,空间的魔法

00:00
13:31

本集金句

点击保存海报,分享今日艺术金句到朋友圈



本集文稿


(撰文:那特艺术学院)


大家好,这里是那特小课堂,我是助教大牛。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范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欧洲的中世纪,那是一个没有绝对强国的时代,但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政治之外的绝对凝聚力,那就是基督教。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艺术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就像我们在现在的一些中世纪历史遗存中看到的那样,那时的艺术家们好像完全不在意自己画的东西像不像,好像在他们的字典里完全没有“写实”这两个字。是他们没能力那么画吗?当然不是!只是作为基督信仰者,短暂的视觉愉悦与感官享乐正是他们要避免的东西。他们相信,如果在活着的时候过于贪图享乐,那他们的灵魂很可能会在死后遭受加倍的痛苦磨砺。但是别急,虽然艺术家们放弃了写实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因为虔诚的信仰,他们精心地打造了另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教堂。而且由于基督教信众数量的迅速增加,他们也迫切需要更多能够进行祷告和忏悔的场所,教堂和礼拜堂这类宗教场所更是变得随处可见。


在中世纪,我们当然看不到现代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所以一座教堂极有可能就是方圆十多公里内唯一的高大建筑,因此它常常会成为一个区域的地标。但是像这样的庞然大物,往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人们的趣味和想法却不会保持百年不变。当人们的趣味发生变化,教堂那些尚未完工的部分,也往往会发生设计上的改变。不仅如此,一所教堂经历了百年岁月,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而当百年后的人们重新修缮的时候,也总会把一些时兴的元素和技术加进修复工作当中。比方说巴黎圣母院,它初建于11世纪中期,但在13世纪的一次重建工程中,原有的一处三联拱廊就被改成了侧窗。这种事例不在少数,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一般都会集合几个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法国鲁昂大教堂上的设计,有从13世纪到16世纪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风格。



巴西利卡式教堂和集中式教堂


我们都知道,教堂的风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在罗马帝国晚期,它们是存在于宅邸内的家庭教堂,因为那时的基督教尚不被认可,信徒甚至会遭到罗马士兵的抓捕杀害,所以教堂不会设在公开场合。而当基督教得到君士坦丁大帝的官方认可之后,才有了公开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和集中式的圆顶教堂,但这些教堂大多是借助罗马原有的建筑改造而成的。


到了中世纪,随着基督教势力越发强大,它们的教堂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在东面的拜占庭帝国,有圣索菲亚教堂。而在西面,建筑家和艺术家们充分吸收了“拱券”、“穹顶”这些罗马时代留下的建筑技术,他们还改良了镶嵌画,用以讲述宗教故事,这些彩色的石块既装饰了教堂,又帮助了人们更好地理解基督教义。


所以建造教堂绝对是一件大事,建筑师们必须要有着丰富的学识,要能够设计并主持建造出非常宽大的内部空间。但其实中世纪前期的建筑师对于许多建筑结构还没有那么了解,所以他们还是规规矩矩地借助厚实的墙壁和拱间柱来支撑天花板和穹顶。教堂的窗户不大、数量也不多,远远看上去,整体建筑是明显的砖石和墙体上扣出的一些像洞一样的小窗户。那时候的教堂,给人的感觉坚实且幽暗,就像“城堡”一样。在教堂里生活的僧侣们大概是免不了要常备油灯和蜡烛用来照明了。



科维修道院西立面


幸好,后来的建筑家们发现了肋拱结构的支撑作用,如果善加利用,墙体的面积就可以大大减少,以更大的窗户取代,原本幽暗的教堂终于获得了更多的光线。于是,教堂窗间的墙体面积越来越小,从内部看上去,教堂布满了窗户,而所有支撑结构的线条都指向了最高处。这一切,使原本厚重敦实的教堂一下子变得十分轻盈,仿佛失去了重量。


这还不算完。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工程,除了建筑师之外,画家、雕刻家和工匠都会被招来参与教堂的建造和装饰。艺术家们没有浪费建筑师利用设计获取的每一缕光线,他们用彩色玻璃在窗户上拼出耶稣和圣徒故事的图案。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教堂,那迷幻神秘的色彩让人感觉仿佛进了天堂一般。


这种教堂,渲染出了弥漫整个空间的神性气氛,这也成了基督教艺术的一个标志,现在的人们称这种风格为“哥特式”。如果你有幸走进这样的教堂,一定明白我的感受。


但如果你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暂且先由我为大家介绍几座重要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和路易九世的“圣礼拜堂”。这几座教堂代表了哥特式发展的不同时期,非常值得去看看。



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教堂广泛存在于欧洲的各个重要城市,由于地区和建造年代的不同,它们也各有其特点。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巴黎圣母院了。维克多·雨果在描绘敲钟人卡西莫多悲惨一生的同时,也把这座有“石头的交响乐”之称的建筑带到了全世界。



巴黎圣母院主殿内景


据记载,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始动工,到建成用了180多年的时间。这是一座早期的哥特式建筑,还留有罗马式风格的余韵。巴黎圣母院的内部装饰比较朴素,简洁的砖石构建出了巨大的内部空间;相比而言,它的外部雕塑却很丰富,在教堂西面,我们可以看到拱门上部有67层人物浮雕。巴黎圣母院起初被设计成四层,空间已经远远比此前流行的罗马式教堂高出一大截。它的形式纤细,内部墙面的结构线条垂直于地面指向屋顶,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教堂内部与外立面的拱形在最高处聚成了一个尖形的交点,成为“尖拱”。这种变化也与本身就很高耸的建筑结构,形成了统一的形式美感。可以想象,当教堂钟声响起,身处这一空间的人们,心中会营造出怎样一种庄严高大的印象。



亚眠大教堂


如果你问哥特式建筑的风格,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高”、“尖”、“直”。这在巴黎圣母院的外观上已初见端倪,但还不够明显。比起巴黎圣母院朴素和谐的设计,亚眠大教堂给人的感觉,已经有些外放了。把哥特式的三字真言放在这座法国教堂上再合适不过。


亚眠大教堂内景


亚眠大教堂建于1220年,此时的哥特式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亚眠大教堂的建筑师有科尔蒙特父子两代人。关于外部装饰,如果用“丰富”这个词来形容巴黎圣母院,那么对亚眠大教堂,我们可能就要说“繁多”了。亚眠大教堂的外观更多了些镂空的感觉,处处透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尤为突出的是,它的墙壁几乎全被那些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覆盖。显然,在盛期哥特式建筑的身上,石墙已经退居其次,玻璃窗则占据了主要的视觉地位。亚眠大教堂的中堂高度比巴黎圣母院高出了七八米。这些变化使得教堂更加高耸宏大,置身其中,我们似乎感觉自己离上帝更近了。与亚眠教堂有着同样效果的还有兰斯主教堂、沙特尔大教堂等,这几座教堂也都是法国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路易九世的圣礼拜堂


但是,我们下面要说到的这座教堂则是把哥特式的装饰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令人过目不忘,它就是法王路易九世的“圣礼拜堂”!


路易九世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人送绰号“完美怪物”,他带领当时的法国蒸蒸日上,更为巴黎走向艺术中心的登顶之路奠定了基础。这位国王更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以致于后来还被追封为“圣路易”。在位期间,路易九世花费巨款买下了耶稣受难时佩戴的荆条头冠和其他圣物,在自己的宫殿里建了一所宫廷礼拜堂展示它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圣礼拜堂”(Sainte-Chapelle)。圣礼拜堂虽然规模不大,但金色的装饰布满了侧墙、柱体和屋顶,加上布满四周的尖顶玻璃窗,塑造出了金碧辉煌的宏伟空间。如果你看了文稿中的图片,马上就能感受到圣礼拜堂内部的结构设计是多么精细美妙、巧夺天工。当看到光线在礼拜堂里交映生辉,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设计它的建筑师脸上难以抑制的自豪。因为窗格呈现放射状,礼拜堂的这种哥特式风格还有个独特的名字,它的法语原文意思是放射光芒,我们把它翻译为“辐射式”。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后来被欧洲的不同国家学了去,流行起来。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还有西班牙的莱昂大教堂,都是欧洲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当法国的哥特式走向晚期,大概是因为高耸垂直的空间已经足够让人们笃信基督的神圣,我们发现建筑师已经把对建筑结构的热情,转向了细节的装饰上。在教堂大门的尖拱上,他们用回卷的曲线,层层装饰了许多遍。门上一层的墙立面中间,玫瑰形的玻璃花窗也比以前的更加繁复密集。远远看上去,这些装饰竟有些张牙舞爪了,像是燃烧的火焰一般。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也被称为“火焰哥特式”。如果你想见识一下它的风貌,可以看一下法国的鲁昂大教堂的主殿大门和圣玛洛教堂(Saint Maclou)的外观装饰。



圣玛洛教堂


红红火火的“火焰哥特式”,是哥特式审美最后的绽放。当一种趣味走向极端,往往带来的是极速的抛弃和反向的审美需求。此后,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建筑,又以朴素古典的审美姿态,席卷了法国等欧洲大部分地区。


今天的内容只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敬请期待范老师的深入剖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课后互动

本节提到了一系列哥特式教堂,你还记得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琬子2010

    范老师要保重身体啊 非常喜欢助教大牛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梳理,谢谢🐮

    那特助教_大牛 回复 @琬子2010: 谢谢您喜欢我们的课程哦

  • 小豆包啦啦啦

    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纯粹大大石头塑造起又高又尖的建筑,交叉肋拱跟飞扶壁真的是很聪明的应用,更何况还要在本来就很难的高墙上抠出长长的窗户,很精妙了。

  • 晓媛_9o

    感谢范老师!如此严谨的讲课久违了,珍贵!反复听,实在喜欢!

  • Flower_我喜爱的经典

    问候范景中教授!感谢您精彩的讲座,它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艺术历史知识;还有大牛老师,也很喜欢您的教学。希望范教授保重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 白_qp

    喜欢范老师的讲解,但是不喜欢女生的片段。木纳读书的感觉,听不到情感。很好的文稿被机器人的感觉读成这样很可惜。

  • 18651008tbx

    大牛讲得也条理清晰

  • 听友190913744

    谢谢作者、译者、讲者和大牛让我们读到听到,谢谢!

  • 毛毛牛bj

    在欧美旅行,参观过教堂不计其数。对东方旅行者来说,首先的感觉是教堂起到了装点城市的作用。城市因教堂而显得有艺术感。参观教堂就是了解他们的建筑、艺术、文化。去年去德国参观了科隆大教堂。我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当这个黑黢黢庞然大物呈现在眼前,不免倒吸一口凉气。像什么?像不像一个披着巨大黑袍的、中世纪的、阴郁的巨教士,用冷峻的目光俯视着人世间。加之阴沉的天色,更觉阴气逼人。”呵呵,真实感受。

  • 1882630uruo

    超喜欢大牛的声音

  • Sherilyn_5t

    范老师要保重身体啊 非常喜欢助教大牛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梳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