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基本功】找到别人「想听」,不再让人不耐烦

004 【基*******************

00:00
09:30




所谓的想听,就是你的受众到底愿不愿意听你说话。第一点,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他们想听的是什么;第二点,有一个方法来吸引受众的兴趣,叫作“先挖坑,后填满”;第三点,要花多少篇幅来“挖坑”,要看听众的目的性有多强。




大家好!我是邱晨。


这一期,我们要谈一谈,表达中的第三个关键点,也就是“想听”。


所谓“想听”,可不是说你自己想不想听,咱们要聊的,是对方,也就是你的受众,到底愿不愿意听你说话。


判断和推测听众到底想听什么,是咱们每一个表达者一辈子的功课,就算你个人经验再丰富,也有可能在这一点上面犯错。


2016年,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和几个老伙伴一起做《好好说话》的音频产品和图书,去参加《好好说话》的签售会。


每次我都看到现场有很多很多的读者,在假日,会顶着太阳,排好久的队来参加我们的签售会。


所以当时我就想,他们一定是对“好好说话”这件事,或者这个产品求知若渴,那我上台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一定要多讲一些知识点,多分享一些所谓的干货,才不会让这些听众觉得白跑一趟。


但是呢,奇怪的是,在我们上台的时候,虽然自己讲得非常卖力,讲什么123、ABC,特别多的知识点,但是现场的气氛,总是隐约的有一些不太对劲。


虽然大家还是非常热情,大家都瞪着大眼睛看着台上的我们滔滔不绝,但是呢,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更多是期待,而不是满意。


也就是说,我还没有说出他们期待的东西,如果我说出来了,他们的眼神里会透露出满意,如果我没说,他们眼神中的期待就会转换成失望。


后来,多讲了几场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原来,那些到现场来的听众,他们真正在意的,不完全是知识点。


多讲一讲这本书的知识点,然后让大家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这是我们想说的,但未必是人家到现场来想听的。


毕竟书里的知识点,书里已经写了。他们到现场签售会来,肯定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买这本书了。那他还特地来参加签售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我们这些作者本人感兴趣。


他们希望来看一看作者本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希望听一听我们在创作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会察觉到这一点呢?因为当我们之前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说什么理论ABC的时候,听众不会忙着抄笔记,他们是忙着拿手机出来拍我们,或是转过身来自拍,把我们拍在背景上,想要跟我们同框。


当然,我们并不想把签售会,办成粉丝见面会,毕竟我们办这个签售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书嘛。可是,我们要意识到,听众想听的东西,才是把我们想说的东西传递出去的载体。


我们只有满足了听众的基础期待之后,我们才可以把我们真正想传递给他们的价值,传递出去。


所以,在之后的签售会上,我们就改变了策略。我们把七成的时间,都用来分享我们在做《好好说话》时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开开小玩笑,讲讲渐彪健身的小故事,或者是马薇薇谈恋爱的小八卦,至于知识点,或者是干货的分享,最多就占个三成。


那结果呢?结果是,听众果然就不再分心了,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听的东西。


这个经验,让我十分感慨,对我也很有启发。因为对于一个表达者来讲,去判断听众想听的是什么,真的是一件特别谦卑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写了一本偏工具性、偏方法论的书,结果在签售会上,一个劲儿讲自己的八卦。这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谦卑。因为我们是真的站在听众的角度出发,说他们真正想听的东西。


而即便我们面对的是同一群受众,都是奇葩说的观众,都是《好好说话》的读者,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展示出不同的期待和需求。


日本有一种说法,叫作“酒是活的”,啥意思?意思就是你装在木桶里面酿造的酒,是发酵的东西,它的味道会不断在变化,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表达也是一样,你面对的听众,他们也是活的,每一个场合,每一次分享,听众都不一样。而即便听众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会变化。


这需要你不断地去判断,不断地去推测,听众现在想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他们想听的是什么。


那第二点呢,是有些时候,咱们会发现,很多场合里,受众没什么明确的目的,他的需求非常的模糊,或者是他的需求,跟你想要传递给他们的内容和价值,就是冲突的。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发现,听众对你的讲题不太感兴趣,你有一个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或创造他们的兴趣,这个方法叫作“先挖坑,后填满”


啥意思呢?就是与其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不如先设置悬念,让听众对某个问题产生好奇,于是他们会开始迫不及待地想听你解答这个问题。


咱们举个例子,比方说有一场科普的讲座,你要去向大家介绍维生素C。如果你劈头盖脸就说:“我今天跟大家介绍一下,维生素C 对人体的重要性!”


那这种纯知识点的铺陈方式,听起来就很不吸引人。


所以,咱们不妨换一个方式,先问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比方说,你可以问大家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影视作品当中的海盗,永远都是一口烂牙呢?”


好,当你问出了这个问题之后,就相当于在听众的心里面,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发芽,听众的思维就会开始运动。


你呢,就要用语言,陪着他们的思维一起往下推测,一起往下运动,你可以继续说:影视作品里的海盗,一口烂牙,是因为当时的医疗比较落后吗?


那确实,在海盗的时代里,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但是同时代其他行业,比方说神父,比方说商人,或者同样是水手的海军,就没有被刻画成一口烂牙。


那还是因为当时海盗太穷了?可是海盗整天打家劫舍,不应该这么穷啊,对吧?你都当劫匪了,你还穷得要死,还不如直接当穷人呢,对不对?


又或者,是因为海盗的身体就是很差吗?那就更奇怪了,因为海盗明明是骁勇善战的人,不像是身体素质特别差的样子啊,又不是邱晨,对不对?


那到底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里,在各种影视作品的描写里,海盗都是一口烂牙呢?


好,说到这个地步,你不仅问出了问题,还把这个问题诸多可能性的答案,都帮听众一一排除了。


那这个时候,听众的好奇心就会被拖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你就可以引出今天演讲的主题了,那就是“都是维生素C的关系。”


所以你看,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好奇、引导思考,来引出演讲主题,这就是所谓的“先挖坑,后填满”的演讲策略。


西方有一位著名的“广告教父”,叫作戴维‧奥格威(David Ogilvy),其实就是奥美的创始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在做灭火器广告的时候,要先点一把火。”


要让你先看到火,你才会开始想,这应该怎么办?你才会觉得需要有灭火器。这就是所谓的“先挖坑,后填满。”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要花多少篇幅来“挖坑”、来引起听众的兴趣呢?


那这个呢,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三点,就是要花多少篇幅来“挖坑”,要看听众的目的性有多强。目的性强呢,就可以花少一点篇幅;目的性弱呢,就要多花篇幅。


比方说,如果你要做工作汇报,那你的听众,要么就是同事或者是老板,要么就是客户或者是合作伙伴。


那他们在听你说话的时候,目的性是很强的,他要么就要解决方案,要么就要听结论,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不想听也得听。


所以,你比较不需要去引起他们的兴趣。就算要“挖坑”,也不需要花太多的篇幅,不然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个表达花里胡哨,半天get不到你的重点。


但是如果你是要去学校办一场讲座,或者像我们一样,需要办一个签售会,你的目的性很强,你需要安利你的产品,你需要安利你的书,但是来的听众就未必有强的目的性了。


有些时候,只是为了见见你活人,听听八卦;有些时候,是被学校动员过来听讲;有些时候,只是路人来看个热闹等等。


那在这种情况下,讲者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整场演讲里,可能就要至少花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挖坑”了。


而所谓三分之一的篇幅,指的也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开头就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问问题、讲故事。


它可以是一开头的三分之一,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也可以是,你每一个观点前面,解释一小段为什么要讲这个观点,以确保每一个观点,都能够让受众保持兴趣。


好,那今天的课程,就先介绍到这儿。在最后呢,我给大家出一道分享题,你想一件要介绍给别人的事情,或者是观念,那在你正式介绍以前,你能有什么样的铺陈,你能挖一个什么样的“坑”,让大家跳进来,让大家感兴趣呢?


欢迎你回复在你的留言区中,跟大家一起分享。《奇葩天团教你当众表达》,我是邱晨,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仲玥_z5

    听到这期让我联想到了学策划的时候,说如果你要卖你的产品,你主打的点不应该是你的产品有多么好,而是你的产品能给目标消费者带来什么,让他们感知到利益,这个道理和虫爷说的要说对方想听的是类似的,也就是抓住对方的痛点。如果我想介绍好好说话给好朋友(😉,我会先和他分享最近在网上看到的很好笑的话题,比如女朋友生病,或者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然后演绎几种求生欲很强的回答和女朋友听到时候的不屑反应,然后再说我在书里看到了一种特别聪明的思考这类问题的方式之类的。

    Blithe_wb 回复 @仲玥_z5: 有看到你了,哪都有你。哈哈

  • 怡然自得5789

    emmm,比如我在讲课的一开始可能会讲一点关于职场的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正好是学生比较在意的,比如关于能力提升,加薪升职,避免冲突,人际交往什么的,让他们先有个兴趣和意识,然后再讲今天的课题,这样会比较容易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面对相对较难的课题也能有比较好的持续性,放弃和摸鱼的概率会降低。

  • 朱婷玉

    总结:说话要说听者想听的 两个方法,观众需求明确,直接进入主题,观众需求不明确,先挖坑在填埋:坑的大小,如果目标明确,短一点,如果目标不明确,大一点。可以在开头时间挖坑。也可以在每个观点之前挖坑

  • JQ琪迹

    所以我为什么大晚上还循环听虫爷的这期音频呢?因为想听……

    米未MeWe 回复 @JQ琪迹: 感受到了深深的爱

  • 范老师3000

    为了引发好奇,可以讲一个故事或者讲一个大家都好奇的现象,比如,我在忽悠别人创业的时候会讲孙悟空的故事。为什么孙悟空带着花果山的猴孩子们大闹天宫的时候,他和牛魔王称兄道弟,打退众神仙,连玉帝都会让他三分,到了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连只妖怪都打不过。因为他在大闹天宫的时候,相当于在创业,天兵天将都是给玉帝打工的,自然不可能尽全力。到了西天取经的时候,孙悟空也变成了打工者,遇到的小妖都是创业的,都跟他们玩命。

  • 小璇xuan

    挖坑:为什么高中她每次收到老师表扬,老师基本班级前三最后大学只考了一个专科呢? 论点:学习的假象—感动自己

  • F_也行

    为什么我每次听课喜欢单曲循环一直听,之后还要做笔记,每隔一段时间还要看一次,但就是记不住上课的内容呢?是不够认真么?还是太过笨拙呢? 其实呀,是我生活的环境比较单一,能接触到的人更是很少很少的。所以,只学习理论,不去实践,再好的老师,再牛的方法,再怎么认真努力,也只是瞎忙啦!

  • 葡萄圆子_3t

    坑:试想一下,你们喜欢被剧透结局吗,那如果一个推理小说,我一开始就告诉了你凶手,那你还有兴趣看下去吗?填:但今天,东野圭吾的《恶意》会彻底颠覆你的看法,全书三分之一时就已经确定了凶手,然后剩下大篇幅全用来不断推理出一个匪夷所思令人不敢转身的杀人动机来。

  • hhdgzvamifhyk3qvszwo

    我是一名法学生,说实话,在本科期间上专业课,很多老师都是开门见山,实在是很枯燥,现在回忆起来,让我记忆特别深刻的就是刑法课,老师在开始新的内容是,总会给一个实例,要么是社会热点案例,要么是他自己代理的刑事案件,这样的方式真的很吸引我,让我能从一开始就对整个内容充满兴趣。

  • 邢佳颖

    哇~终于等到虫爷篇了,继上次火锅直播之后。 很喜欢这句话“对一个表达者来讲,去判断听众想听的是什么,真的是一件特别谦卑的事情。”如果表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那么倒推回去,了解受者的需求是实现传播效果的基础。感觉好多东西都是有相通性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入职当天上司跟我说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去了解我们的用户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做出他们喜欢的产品。”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