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中声明:我(范景中)讲课的全部收益用于那特艺术学院的建设发展,希望更多的人士关注和支持那特。
本集文稿
这次我们继续谈一谈拜占庭艺术,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艺术。
我们还记得公元313年,基督教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米兰敕令),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首都从罗马迁到了希腊的一座旧城——拜占庭,并把它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1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逝世,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东罗马主要说希腊语,它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延续了一千多年左右,比西罗马要强大。
拜占庭这个名称在当时帝国中的人听起来必定奇怪,因为他们都称自己是罗马人。使用拜占庭这个名称还是17世纪西欧历史学家的事,他们为了区别欧洲大陆的神圣罗马帝国,采用了拜占庭这个名称。
随着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教堂在各地拔地而起。我们已经说到了早期教堂,那是长方形的巴西利卡式,但也有一种圆形或方形教堂,我们叫它集中式,这种教堂平面呈十字形,在十字交叉的上方,通常盖一个拱顶,角落上是较低的小拱顶,因此拱顶看起来呈五点梅花状排列,成为集中式教堂的通常样式。
巴西利卡式教堂和集中式教堂示意图
拜占庭在视觉艺术上的标志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们可以在文稿中看到他的图片,它以巨大的圆顶而闻名。
圣索菲亚大教堂
英国著名建筑史家佩夫斯纳说,圣索菲亚教堂没有强调纵向布局,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不是一座巴西利卡。它的引人之处在于中心圆顶至高无上的凌空而起,不是雄伟的凌驾于上方,而是轻柔地飘浮在正方形上空,圆顶直径长达107英尺,与东西两侧相邻的较低半圆顶互相映衬,单纯中绽放出优美。而这些圆顶的下方是巨大开阔的纵向空间,有220×107英尺见方,从而强调出东西两个方向,突出了教堂所必备的礼拜形式。
圣索菲亚教堂内景
我们从平面图上看,整座建筑仿佛是由一个四边形内切而成,实质上它是把集中式和巴西利卡式结合了起来。两个半圆穹顶,依次临靠的两个神龛或半圆后堂,会有座位的开敞式空间,连同带有涡卷装饰的敞口连拱廊,共同对圆顶结构起到了完美的支撑,建筑方法既巧妙又让人不知不觉。驾驭这样高超技术的必定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是来自小亚细亚的特拉莱斯的安特米乌斯和米利都的依西多雷。奇妙的是,他们居然不是真正的建筑师,而是一位数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
圣索菲亚教堂立面剖面图
我没有到过圣索菲亚教堂,只是在电影中见过它的巨大外形和内部空间的光影交织,让我感受到的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我一直以为是电影中所做的特效,没有想到竟在佩夫斯纳的书中找到了解释。他是这样说的,
圣索菲亚教堂的空间看来宽大,但不过分。建筑师本来可以在圆顶东边和西边重复安装相同的扶垛,但他没有,因为集中式的教堂结构,如果太规矩完美了,就可能不如他们希望展现的那么复杂神秘。因而他们添加了侧廊,陪衬着整个圆顶结构。侧廊皆有展廊,一楼有五个拱,楼上有七个拱,它们掩蔽了巨大的圆顶,这些屏风背后所潜藏的是一种遥远神秘的陪衬物,衬托着有许多窗户的明亮的中心空间。
圣索菲亚教堂圆顶
我们现在看到的圣索菲亚教堂的外观有四根尖塔,那是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教堂改为伊斯兰教寺院以后的产物,而不是拜占庭时期的艺术。1453年,就是这位穆罕默德带领着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宣告灭亡。之后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教堂转为清真寺。
穆罕默德二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建造的这座圣索菲亚教堂,它高耸于拜占庭的圆型山上,毗邻的圣依琳娜教堂,同样结合了集中式和纵向式平面,稍远的一些是圣使徒教堂。而圣索菲亚教堂的柱头轮廓线一定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任何一种,它们的波动节奏映射了内部构造的神秘,它们之间存在着令人信服的相似之处。
11世纪末,因为基督教很多地方被伊斯兰教所统治,罗马天主教以收复失地的名义进行了长达200年的军事行动,史称十字军东征。在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期间,索菲亚教堂,遭到了拉丁教徒的洗劫。拜占庭有位历史学家叫蔡尼奎提斯,他曾写有过小册子,是关于拉丁人毁灭雕塑的。这本小册子是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家取资研究的文献。他在代表作《历史》中记述了君士坦丁1204年为十字军占领的惨状。圣索菲亚中的圣物,例如耶稣墓碑的一块石头、圣母玛利亚之奶、耶稣尸布、和诸位圣人之骨,被转移到了西方,散落于各地,有的至今仍能在博物馆中见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一世伴在圣母圣婴两侧
拜占庭时代除了基督教早期的大教堂,辉煌的镶嵌画,还有一项成就值得讲述。不过它不是物质的视觉艺术,而是文字的艺术,这就是Ekphrasis。
在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撰写的《建筑之书》中有对Ekphrasis的描述,他还写到了建造圣索菲亚时,皇帝将各地的材料运到君士坦丁堡的情况,这些材料中据说有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
阿尔忒弥斯神庙遗址
阿耳忒弥斯神庙虽然现在只能看到它的废墟,但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在这里讲一下。我们还记得它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名声比帕特农神庙还大。据说菲狄亚斯、波利克莱托斯等著名的雕刻家都参与了这项工程。神庙是献给阿耳忒弥斯,她的罗马名字叫狄亚娜,是狩猎和月亮女神。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菲洛说,这座神庙不论谁看到它,都会觉得自己到了另一个所在,不朽的天国被安放到了人间。他们建造的不是一座神庙,而是奥林匹斯山。
神庙的总长为425英尺,宽为225英尺,建筑师是来自克里特岛的一对父子。我们经常提到的老普林尼写到,切尔斯夫容负责建造这座神庙,在整个工程中令人惊叹的是吊装体量巨大的柱顶楣梁。为此他使用了沙袋铺起一个通往柱顶的缓缓斜面,然后逐渐倒空底部的沙袋,以确保柱顶楣梁慢慢的到位。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安装大门上方的楣石。你知道那是最重的一块石头,总也放不妥当。时光在无可奈何中一天天流逝,建筑师越来越苦恼,以致决定去死。据说他被死去的念头驱使着,有一天夜里疲惫的昏昏欲睡,突然狄亚娜女神出现在他面前,鼓励他要活下去,而且告诉他,女神会自己把这中心的楣石安装好。翌日清晨,楣石果然安装在大门顶部,而且凭其自重,安放的既妥帖又端正。
这又是一个关于艺术的生与死的问题,屹立在迷离惝恍的传说中,显得美轮美奂。关于这个阿耳忒弥斯神庙,还有一段插曲。公元前356年7月21日,一位名叫何罗斯特拉托斯的年轻人纵火焚烧了它,并且自豪的自首认罪。因为他想用烧掉这座神庙的恶行,让自己在青史上留名。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这个狂热的罪犯至今仍然活在今天的成语中,Herostraticfame,就是指靠不正当的恶劣手段得到的名声,它显示了历史有时是以恶造成的。
公元三世纪下半叶,哥特人又焚烧了重建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后来它的石柱被用来建教堂,石块被用来烧石灰。而后,到了查士丁尼大帝建造教堂的时候,《建筑之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圣索菲亚教堂就是用了这座神庙的古希腊圆柱。他还告诉我们,教堂的大石块都来自远方的采石场,他们有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黑石和叙利亚的黄石,建造的人数超过了1万人,不过这都算不上文字的视觉艺术,关于那种艺术,我们下次再讲。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课后互动
你有没有到过圣索菲亚教堂,或者有没有造访过其他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地方?这种地方带给你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体会好吗!
请问一下,雄伟地凌驾上方和轻柔地漂浮 ,体现在建筑上会有什么不同的样式呢~?
哈哈哈 后面文字艺术居然讲着讲着 跑偏了。。。老师您真的不是故意吊人胃口吗 还要等两天
没去过土耳其,当然也没见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看图片 那四根尖柱显得不伦不类。一个基督教堂非要改成清真寺,结果就是这样。在欧洲旅行,见过无数教堂 ,大多都是集中式的,大同小异。人类文化就是在建造,毁灭,再建造……走到今天。今天还有在毁灭中 的古代文化遗迹 ,在叙利亚、阿富汗……
声音的清晰度不够,那特学院的那位女老师的声音就比较清楚
请问纵向布局和横向布局在教堂设计中的区别是什么呢?比如说,强调横向布局的教堂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圣索菲亚大教堂没有强调纵向布局,那么它属于哪种布局呢?
课程很棒,有个请求,可以给出一个完整的课程表吗好的?这样学习时会更有效率和目的。谢谢老师们提供这样优质的课程
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地方嘛……想了想 好像只有布达拉宫,我不认识藏文,但是觉得很有艺术感,连院内的地上普通石头上都有藏文,感觉优美而神秘,再加上路上的长跪朝拜的藏人,觉得确实庄严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