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篇-10对你说谎,可能是恐惧你的惩罚

入门篇-10对你说谎,可能是恐惧你的惩罚

00:00
15:10

对你说谎,有可能是恐惧你的惩罚


洞察真实心理,做出正确决策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我是邵磊。


上节课我讲了恐惧的来源、作用以及表情特征等。这节课,我将继续和你分享恐惧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应用。开始课程之前,我首先讲下上节课所留的思考题参考答案。

观察图片中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主要表情特征:双眉扬起,额头可见明显皱纹;眼睛睁大,下眼睑紧绷;嘴巴张开,两侧嘴角向下向耳朵方向拉伸;头部偏向一侧,颈部肌肉紧张。从这些表情特征来看,属于恐惧类的情绪。解读表情的含义不能脱离表情所产生的背景。图中小布什双手抱着一个小孩,孩子在哭,结合小布什的当时的恐惧类表情可以推测,很可能是他将孩子抱在手中的时候,孩子的突如其来的大哭让他产生了本能的恐惧感,也有可能是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抱孩子,结果孩子突然的哭声却让他手足无措,产生了恐惧感。从表情的特征来看,小布什的这个表情属于恐惧类情绪。从表情的形态来看,恐惧情绪的强度并不大,这也与当时的情境符合。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恐惧的情绪表情。恐惧,是因为个体面临可能的伤害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这种伤害可能使身体、心理或是其他重要利益受损,影响到个体的生存或生活。恐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利用恐惧可以识别谎言。


利用人的恐惧感识别谎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印度,相传有这样的测谎方法,即用神驴来判断谎言。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犯罪嫌疑人一起进入一个帐篷。他们被告知帐篷里有一头神驴,当有罪人的人拽住它的尾巴时它就会嘶叫,但他们不知道神驴的尾巴被涂上了黑炭。当所有的人都被带进放着神驴的黑暗帐篷并要求依次拉伸驴的尾巴时,有罪的人害怕驴会叫唤,所以不敢触碰神驴的尾巴。因此,当所有人都从帐篷出来后,双手干净的那个就是罪犯。


也有通过“嚼米”测谎的。即让犯罪嫌疑人嚼“神米”,然后把米吐出来,观察其把米吐出来的难易程度来判断是否说谎,及犯罪嫌疑人可以轻易把米吐出来的,认定其说的是真话;如果米被黏在嘴里,认定他说的是谎话。不论是利用“神驴”还是“神米”其实都是利用人撒谎时的恐惧感。


人撒谎时容易出现恐惧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得知道人为什么要撒谎?撒谎的动机是什么?通常来说,人之所以撒谎,是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即使善意的谎言也不例外,试想我们曾经撒过的每一个谎,有几个不是因为趋利避害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之所以撒谎,更多的是因为真话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因此才选择了自认为更为合适的“谎言”代替真话。通常涉及的利益越大,人选择撒谎的动机越强。人在撒谎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一是害怕谎言被他人识破;二是害怕谎言被识破后的不利后果。


因此,基于生活的经验和常识,很多人认为撒谎时的恐惧感是可以用来识别谎言的,从古代的测谎方法就可见一斑。例如“神驴”和“嚼米”的测谎方法,即人们说谎时由于恐惧情绪的存在,正常的唾液分泌受到阻碍,口水变少,因此米在嘴里比较干燥,黏住口腔而不容易吐出,这说明对方在撒谎。


即使现代的测谎技术,撒谎时的恐惧感也是测谎的基础理论之一。通常人们撒谎时出现恐惧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通过面部表情的识别就可发现这种恐惧感,例如说谎时的眼睛突然睁大,视线左右飘忽,尤其是其在说完话后的迅速视线偏移更有可能撒谎的重要线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人在撒谎时眼睛并非左右飘忽不定,反而会更加坚定,但与说真话时的视线交流不同,撒谎者通常会刻意看着对方,眼部特征有两大特点:一是眼睛往往会突然睁大,几乎无眨眼的动作,尤其是其撒谎的部分;二是在其说完后或者确认对方相信了自己,会瞬间的视线偏移然后迅速恢复正常。


人们在撒谎时典型的恐惧表情并不常见,因为人们在撒谎时往往都会多少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一般根据情境以及情绪强度的不同,最常见的是恐惧表现是:眨眼频率的突然增加、视线方向的快速偏移以及眼珠的左右晃动以嘴部动作,如舔嘴唇、抿嘴等,更为强烈的恐惧表现为强迫性吞咽。同时可能还会出现音调的突然拉高、音量的突然增大或者降低。


撒谎时的恐惧感是测谎的重要线索,但是人在撒谎时是否必然会产生恐惧感这就不一定了。例如,有人认为自己撒谎是正当的,因此就不会产生负罪感,内心不但缺少恐惧感,相反可能还会义正辞严,如受过特殊训练的间谍。或者有人撒谎不但不会恐惧,可能还会产生兴奋,很有成就感,如一些撒谎成性的职业骗子。


恐惧可以用来识别谎言,但是人在撒谎时并不一定会产生恐惧;恐惧未必就是因为撒谎的原因,例如对环境的恐惧、莫名的恐惧等;还有就是对恐惧的准确识别问题,即测谎仪测出的东西是恐惧还是其他情绪。关于恐惧的这三大问题直接关系到测谎仪科学性。因此,对于谎言的识别,不仅要能够准确识别出对方的恐惧表情特征,还应分清楚对方到底恐惧什么?是因为撒谎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恐惧不仅有助于识别谎言,还可以判断他人伪装的真实情绪。


当个体面对刺激时,如果提前心理有所准备,或者是在故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当他面对刺激时,几乎不可能出现较大的恐惧反应,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恐惧的微表情,通常情绪强度较低,可能仅仅表现眼睛的突然睁大或轻微的皱眉。


例如小王婚内出轨,他近期总是以各种理由晚上回家较晚或者是干脆整夜不归,其内心也是忐忑不安,最害怕被妻子发现破绽。一日妻子无意问到其最近怎么回事,总是加班?当他听到妻子的问话后,出现了眼睛突然微微睁大的表情动作,然后故作镇定的将提前编造的谎言告诉妻子,妻子听着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所以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面对刺激时眼睛的突然睁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达到数秒,那么其很可能产生了恐惧感。除了眼睛的突然睁大,快速的眉毛抬起向中间聚拢以及长时间的皱眉也是恐惧的重要特征。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一位为俄罗斯提供情报的英国间谍在逃亡莫斯科之前面对各种询问都表现的淡定自若,始终在说自己的无辜,但是当他面对质询时还是不经意间出现了轻微的快速的眉毛抬起并向中间聚拢的表情,这说明他内心的真实情绪是恐惧不安的,尽管表现的很淡定。


此外,面对刺激时长时间的皱眉表情也属于恐惧类的情绪,往往是担忧或者焦虑的表情,尤其是当对方不能自圆其说,被质疑时出现的皱眉表情,同时可见伴随的视线下移,微微低头、用力抿嘴或者沉默的表情动作。


发现他人的恐惧,可有助于识别谎言或者他人的真实情绪情感,了解自己的恐惧可以提高社交魅力。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聚光灯下”时难免会出现紧张感,这也属于恐惧类情绪,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很多人面一个新的环境,如新入职或者面对陌生人时,都可能或多或少出现紧张感,一是不知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二是极力想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生怕出错。


恐惧是因为个体面临被伤害的危险,逃跑或者远离为核心内容,但是当个体不能不面对时,恐惧感就可以使其保持戒备心,更加的小心谨慎,使个体度顺利过危险。


适当的恐惧感有助于个体保持警惕,未雨绸缪,但是过分的恐惧感可能会给个体带来不利。例如当个体在“聚光灯下”之时,原本想以最好的姿态展示自己的魅力,但是莫名的恐惧感袭来,让个体的正常发挥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僵硬的情况,甚至可能大脑一片空白,准备的说辞也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聚光灯效应”,尤其是个体当众演

讲、发言之时,总是害怕自己出错,害怕自己表现的不够好,无限放大了自己的不足。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理现象,真实的情况是:观众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注意到你的不足。正如一句很有生活哲理的话:你不用那么累,其实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聚光灯效应”告诉我们,当你若真处于“聚光灯下”之时,也无需过多的关注自己的不足,这样你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分紧张感,让自己真正的水平发挥出来。当你在职场上,因实际情况需要你必须克服紧张感,你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感,如果确实不能克服自己的紧张感,那么也可以掩饰自己的紧张感。例如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不能将自己的双手攥着,同时控制嘴部动作,切忌出现频繁的抿嘴、舔嘴唇动作。不能让自己的心理放松下来,那就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如可以活动手腕、腿部肌肉、颈部肌肉等,让这些最容易出现肌肉紧绷的部位放松下来,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感。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总结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通常人们在撒谎时很可能会出现撒谎的恐惧感,尤其是当撒谎的成本较高时,更容易出现恐惧感。

2、通常人们撒谎时很可能会出现撒谎的恐惧感,但是人们说话时的恐惧感并一定说明对方就是在撒谎,对于环境的恐惧或者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恐惧也应一并考虑,排除合理怀疑。

3、通常人们在说话时出现如眼睛的突然睁大、眉毛的快速抬起并向中间聚拢的表情动作,这很可能是恐惧的表情特征;当个体面对质疑或者控告之时,出现长时间的皱眉、微微低头、视线下移、用力抿嘴的表情动作,其很可能处于担忧或者焦虑的心理状态。


课程结束之前,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就是非常著名的蓝可儿死亡事件。不过我们这次分析的重点不是侦查破案,而是分析那段她生前在电梯当中的一系列诡异动作。有人认为她当时被跟踪,有人认为她是在恶作剧。你如何看待蓝可儿电梯的这一系列表情动作。具体录像内容可网上搜索。内容是这样的:


录像显示蓝可儿进入酒店升降机后,将全部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一次,随后立正躲在升降机外看不见的“死角”处。约10秒后,蓝可儿将头伸出升降机外查看,之后小心翼翼地走出升降机。蓝可儿在升降机外站了大约30秒,双手抱头又进入升降机,再度将全部楼层的按钮按一次。之后蓝可儿又走出升降机外,手舞足蹈地似乎在叫嚷,随后又像数数字般折自己的手指。大约15秒后,蓝可儿便离开升降机监察录像机的范围,过程中升降机门完全没有关上过。

下节课我将尝试从微表情的角度分析蓝可儿事件背后的可能性。

如果你身边有对微表情感兴趣的朋友,你也可以把这一期的内容分享给他。

洞察真实心理,做出正确决策!

我是邵磊,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65199662

    学习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 听友73667896

    谢谢老师传播知识

  • 听友75526569

    老师的课非常棒

  • 听友66221768

    很希望能够和老师合作

  • 听友75010324

    再仔细听认真听老师的课程,汲取能量

  • 听友66747128

    认识老师,我的企业有希望

  • 听友74279103

    太强大了,聚集如此多的精英

  • 听友140161227

    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崇拜老师了

  • 听友140126010

    老师,你我虽素未谋面,但是我喜欢您

  • 1819165rnls

    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