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听众:哲学研究、爱好者,真理的探索者
主要内容: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问:人称佛教为空门,是否与佛教的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关?对这句名言您能否谈谈个人的见解?
答:这两句正反对比的形容词,从字面上解释很简单:不异者,无区别也,用一个即字就可以概括。这与人们的常识似乎很不相容,常识的理解是“色非空,空非色”,因此要阐明“色即空,空即色”这句佛教的哲理就需要进行较深的探索。
首先要弄清佛教“色”的含义。佛教在不同场合对色的含义是不同的,分狭义的色与广义的色。狭义的色指视觉器官与色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色处,色处有三,其中的显色即(青、黄、赤、白、云、烟、尘)。广义的色则是泛指常识中的物质概念和存在概念,即佛教讲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色不异空的色是广义的色。
既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当然就等同于无和空。这里,无,无我是认识到诸行,诸法都是诸作用力相互作用的引斥现象,只有中和平衡(正果)才是实存的永恒法则。这个点即阴阳的中和点,也就是空。空不异色是意识到:只有这个中和点才是真正的实有。这里十分类似老子讲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问:“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应该如何解释呢?
答:“有”是阴阳的不平衡状态,“无”是阴阳平衡状态。由于我们所处的场阳性偏高,总体上不平衡,故有万物。为阐明无能生有,我们不妨借用现代科学关于真空的研究。(《当代新道家》87页)对真空有如下论述:“现代场论讲的‘真空’是处于基态的量子场。电磁场的规范理论表明:真空具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真空涨落和真空极化,它们导致原子的拉姆能级移动和电子的反常磁矩等现象。量子色动力学表明:真空是有结构的,具有抗色性。弱电统一理论表明:真空具有简并性,真空破缺提供W+、W-和Z。粒子的质量。按照量子场论:各种粒子都是真空的激发态,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真空激发形成的”。由此可见,现代科学也不得不承认无能生有。无所以能生有,是无中本来就是由阴阳两种完全相反的正负有相互中和,相互抵消的一种平衡状态。可见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道教以及阴阳家,儒教等先哲们已经早已认识到宇宙本性,到今天才被自然科学实验所证实。
问:既然您认为儒、释、道的先哲们都那样高明,那您为什么又认为“诸子百家皆有理,未满缘由皆有漏”呢?我很想了解您提出漏字的根据?
答:谈诸子百家之漏,实际是大家的共识非本人之独断。这可以从学术界讲的“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真理是发展的”等等一类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定论作为本人使用漏字的根据。这个漏字就是相对、不全之意。
《阴阳初探》纪由著,赵朴初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