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讲 佛教不二法门中的阴阳哲理

第六十讲 佛教不二法门中的阴阳哲理

00:00
05:07
适合听众:哲学研究、爱好者,真理的探索者

主要内容:
佛教不二法门中的阴阳哲理

问:佛教不讲阴阳学,道教特别重视阴阳五行,如果用阴阳哲理进行评估,您有何看法?
答:佛教虽不讲阴阳学,但无论是原始的佛教哲理,还是后起的各宗各派的哲理,都贯穿着十分深刻的阴阳哲理。我认为佛教是运用阴阳哲理探索宇宙和人生成就最高的实践者。阴阳哲理也是佛教哲学中的灵魂。在宗教理论中,佛教是不提阴阳的阴阳论者。
问:请举例说明佛教是不提阴阳的阴阳论者?
答:佛教的哲学著作宏富可观,正常人终生都难以尽读,我本人看过的尚不足九牛之一毛,只是从释迦牟尼的生平传记和某些小册子中读过几本。仅从自己读过的著作中已能体会到:佛教的著作中贯穿着深刻的阴阳哲理。一般人都认为佛教主要是行善不杀生、不结婚(僧尼)等等。这是多数人对佛教的片面理解,例如对于善字,《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中就有如下的表述:“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违,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由此可见佛对善的理解,认为俗人之见非佛之意,是迷和无明。佛对善的理解是非善,非非善。这表明他完全意识到:阴善则阳恶,阳善则阴恶,凡人对善与恶的判断都是以一定局部利弊为依据,不理解善为善中恶,恶为恶中善;同名异是同是异名的客观法则,所以才说:“俗人之见非佛之意……”这就是原文中的“一者善,二者不善。”此两者均非佛的善恶观。佛教要找的是两者的中和点即:非善非不善。佛教对任何现象都是这种基本观点,统称不二法门。不二者实为既反对阴压阴的阴理,也反对阳压阳的阳理。涅磐圆寂乃是阴阳的中和点。找到这个中和点才是正果。佛教的因果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四禅、三业(身、口、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六识、六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等,如果你认真去品味,用阴阳哲理中的“阴为阴中阳,阳为阳中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阳压阳见真阳,以阴压阴见真阴”这个阴阳排列组合的公理去对照,就会发现,佛教的所谓“不二法门”中的“不二”是指既不能用阴的利弊去判断是非,也不能用阳的利弊去判断是非。全部佛经最精辟的论述,都与阴阳排列组合的公式相吻合。佛教所讲的诸行无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六道轮回,证得的涅磐寂静,既是道家讲的“道”,又是阴阳家讲的“太极”,佛更直称为“空”。这个点正好是真阳对真阴,真阴对真阳的阴阳中和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说佛教是不用阴阳二字对阴阳哲理贡献最大的宗教是适当的。

《阴阳初探》纪由著,赵朴初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