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讲 佛教也有漏

第六十二讲 佛教也有漏

00:00
07:16
适合听众:哲学研究、爱好者,真理的探索者

主要内容:
佛教也有漏
问:谈诸子百家之漏课题过大,道家之漏您已讲过,老子把宇宙本源归结为道是本末倒置,那么佛家之漏您是怎样认识的?
答:从释迦牟尼本人的一生活动中的讲经说法,悟道的过程看,他本人就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直至涅磐前,本人曾矢口否认以前所讲的话已穷尽其哲理,《金刚经》有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说了几十年法,为何不承认说了法呢?我以为是他尚未找出不二法门的准确无误的表述语言,只好用 “拈花为记”,让弟子们自己去理解,表明。释迦本人已默认自己讲的哲理尚有漏。从原始佛教到现代佛学发展看,既然分出大、小乘以及许多宗支,彼此之间诸多争论也表明有漏。
问:您上述论证多偏重于逻辑推理,即您自己讲的策略学“拥护矛盾”,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很具说服力,但并不知您对具体的漏有何见解?
答:就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为例,我认为如果把色与空作为对立概念加以表述,只能用:空为空中色,色为色中空;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以色压色见真色,以空压空见真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只表术了第一句中的空为空中色,色为色中空,实际上只认识到两者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对两者相互渗透的关系和如何鉴别真空与真色则无明确表述。再如佛教中的三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学说关于“无”字的完整表述只能是“无为无中有,有为有中无;无中有有,有中有无;以有压有见真有,以无压无见真无”。无常与有常互根,无我与有我互根,寂静与运动互根,完整的表述均适应阴阳排列组合的三十二字公式。如果涅磐只是寂静与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自利利他,又将如何自圆其说呢?
问:您对佛教中的一句名言“人到无求即是佛”是否赞同?
答:这是佛教禁欲理论的发挥,但在哲理上是不通的,你想成佛,这不是一种求吗?因此,认为无欲、无求才是大彻大悟之理既不通也不顺。理者通也,理者顺也。只有克服理中的矛盾抵触之处才能通和顺。因此不能用无求才能成佛来教化人,只应指出哪些求属于正求,哪些求属于邪求,如想悟禅,想求实现普渡众生之愿……等均属正求,过份追求物欲则属于邪求。用无求才能成佛来教化人,则犯了在逻辑上命题与论证之间的矛盾。凡符合阴阳中和之求即合理之求,违背中和之求(欲)才是不合理的。释迦牟尼不想继承王位并非无所求,而是有了 更高的求。他想求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而是要通过认真地了解人生和宇宙,找到安身立命的常住之所。随着他对哲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他也享受到了超人的快乐和满足,直至涅磐前夕,他应该是已经意会了,却未能找到可以不被俗人误解的可传之言。上述这些都是我所讲的漏字。
问:您还能举出佛教哲学中疏漏之处吗?
答:总的来说,佛经中的一切经典,凡属不能全面体现阴阳哲理中三十二字排列组合基本公式的表述均有漏。例如: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的认识就忽视了苦与乐的互根关系,完整的表述是:“苦为苦中乐,乐为乐中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以乐压乐见真乐,以苦压苦见真苦。”佛教对佛国称净界,对俗界称欲界,欲界为秽国和秽土,净界为净国、净土、净刹。现在香港的廖凤鸣女士已还俗入世,她提倡的“人间净土”思想和行为,比一般出家僧人更符合佛教普度众生自利利他的哲理。更何况在佛的三界说中,每界中又分为若干等级,故完整的表述只应是:“净为净中秽,秽为秽中净;净中有秽,秽中有净;以秽压秽见真秽,以净压净见真净。”
问:古典哲学中有“阴阳合万物生”的提法,您是怎样理解的?
答:我认为这种提法虽然简单,但过于笼统。既然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阴阳中和体,既无孤阴,也无独阳,根本就不存在阴阳完全分离的现象。所谓万物生是指发展和变化现象,如同化学,任何新的化合物的形成都既有化合又有分解。因此,新事物的产生,只能是两种以上相关的阴阳结构,由于不平衡所产生的阳压阳阴中和,或阴压阴阳中和的重新调整、再中和现象。如果没有这种相压相中和现象,那就既没有生,也没有死。比较全面的提法应该是“万物在分合中生,又在分合中死”。

《阴阳初探》纪由著,赵朴初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