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为什么欧阳修会以孔子的标准批判当时的文人

152| 为什么欧阳修会以孔子的标准批判当时的文人

00:00
17:44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如果说唐代文坛的最高领袖是韩愈,那么宋代文坛的最高领袖就是欧阳修,他学生一辈的苏东坡,在给欧阳修的文集写的序里就指出过,韩愈死后200多年,出了欧阳修,"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意思是欧阳修的文章学问,是从韩愈上溯到孟子,再上溯到孔子的,是以儒家的礼乐仁义为主旋律的。


我们在讲韩愈的时候说过,韩愈认为儒家的道,从古代的那些圣君明君传到孔子,孔子传到孟子,孟子之后就失传了。于是自己慨然有继孟子之后,接续道统的志向,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点韩愈做到了,他也被宋代人尊称为韩子。附带在这里说一说先秦的一些古书,称什么什么子的,往往是姓之后加上子,一般不会写出全名。


比如孟子不会称孟轲子,庄子不会称庄周子,只有韩非被称为韩非子,跟别的人不一样。那么他为什么要出全名而不称韩子呢?事实上他原来就叫韩子,但宋代以后,人们把韩愈称为韩子了,再把韩非称为韩子,就容易混了。所以为了区别开来,就带出了韩非的全名,一般不再叫韩子,而叫韩非子了,原来这是被韩愈挤兑的结果,也可见韩愈的影响之大。而现在欧阳修又足以成为韩愈的继承人。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的公论。苏东坡在序文中说,"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当时的读书人不管是什么品行什么学问什么档次的,都不约而同的公认欧阳修就是当代的韩愈。


欧阳修既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又有很大的文坛影响,跟当时很多的政坛文坛的要人都有关系。比如写岳阳楼记,也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杰出的诗人梅尧臣都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而他在做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时,又以过人的眼光,独特的标准,一榜中就选入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轼、苏辙以及曾巩。


我们以前提到过唐宋八大家,唐代是两位,韩愈,柳宗元。宋代是六位: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个也称三苏,他们是父亲和两个儿子,再加曾巩。苏轼苏辙两兄弟以及曾巩都是这榜选出来的。同时还选出了两位顶级的大理学家,程颢与张载,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而王安石也得到过欧阳修的帮助。跟韩愈一样,欧阳修在政治上也不太得志,在思想上也排斥佛教道教,而以儒家思想儒家经典作为自己遵奉的对象。


他对儒家经典如周易诗经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地位。现在的学者写了《欧阳修文献学研究》《欧阳修诗本义研究》这样的专著,前一本是研究他对古书解读作出的贡献,后一本是研究他对诗经解读作出的贡献,他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家。中国的24史当中,他进一个人涉及了两部,一部《新唐书》是他主编的,一部《新五代史》是他自己写的。


他写《新五代史》,就是要继承孔子的精神与做法,来对历史做出是非善恶的评断。我们以前讲过,《春秋》相传是孔子写的鲁国历史,其中寓有孔子对史实的褒贬。欧阳修认为,《春秋》未必每字都涉及褒贬,但尊重历史事实,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应该向孔子学习的史学精神。他写《新五代史》的目的也是监于五代作为"干戈贼乱之世,礼乐崩坏,三纲五常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这种感慨显然是跟孔子一脉相承的。


他总结历史经验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这真正是言简意赅的历史总结,意思是礼仪是治世的原则,廉耻是做人的关键,不廉就什么东西都敢拿,无耻就什么事情都敢做。人到了这地步,那么祸乱败亡,就随时都可能发生,你就死定了。


只要人无廉耻,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问题多多,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全面崩溃。《论语》里孔子一再强调,领导人一定要以身作则,只有自身端正,被领导的人才会跟着你端正。欧阳修继承孔子的观念,认为"自古受命之君,非德者不王"。这个最后的王字作动词,读第四声。人君受命于天,但你要是没有德,你就不可能让臣下让百姓长久地听命于你,你就不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所以孔子孟子一再倡导的仁仍然应该成为君主恪守的法则。要"政得其道,取不过度",施政要合乎道义,对百姓不要压榨过度,甚至提出"损民而益君,损矣!损君而益民,益矣!"用减少民众利益的办法来增加国君的利益,这对国家是有害的。用减少国君利益的办法来增加民众的利益,才对国家有益。所以一个好的国君应该"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减轻百姓的负担。但五代时候的国君往往不是这样。赋税之繁重,盘剥之厉害,让"五代之民其何以堪之哉?"这是造成乱世的根由之一。而造成乱世的根由之二,就是不能亲君子,远小人。


《论语》里孔子说,举直错诸枉才能使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正直的人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才服,把不正直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这一点也被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在《新五代史》里,欧阳修发挥说,"乱国之君,常置愚不肖于上,而强其不能,以曝其短恶。置贤智于下,而泯没其才能,使君子、小人皆失其所,而身蹈危亡",意思是乱国之君经常把才能不够品德不好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些人往往善于钻营,善于溜须,往往更容易得国君的欢心,但这是把他们没有能力做好的事,勉强交给他们,更暴露出他们的缺德无才。乱国之君,不肯把品德好才智高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们的耿直不容易讨国君的欢心,他们的聪明才智会让国君感到自己的愚笨。


这样一来,真正有德有才的人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君子和小人都不在他们本该在的位置上。国君和国家就都会处于危险的境地。而"治国之君能置贤智于近,而置愚不肖于远,使君子、小人各安其份,而身享安荣。"真正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君主,会亲近那些有德有才的人,疏远那些缺德无才的人,使君子和小人各得其所,这才有益于国家,有益于自己。而欧阳修洞观历史,能这样做的国君少,不能这样做的国君多。所以他说"自古治君少,而乱君多。"从中可以看到欧阳修观点的鲜明,为人的刚正。而他正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君子,为此他也不止一次被贬,不止一次遭到诬陷攻击,但他从不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以至当时就有著名的政治家韩琦赞颂他,"公之进退,超迈前贤。"


他的为人处事比起前辈君子来做得更好,而给他精神支撑的仍然是孔子的榜样,因为他看到孔子和孟子的一生也是不顺利的。而历史到最后总是公正的。所以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孔孟困一生,毁逐遭百端。后世果不公,至今无圣贤。⋯所以忠义士,恃此死不难。"孔子和孟子都困顿了一生,而遭受了很多诋毁。历史要是不公正,那今天世界上就没有圣人和贤人了。好在历史是公正的,人们已经公认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有这样的榜样的力量,有这样的精神鼓舞,所以忠义之士才能前赴后继,代代不绝。欧阳修对死生有透彻的认识,他说,"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


人从生到死,那是自然法则,贪生怕死的人不会因此而侥幸逃脱或避免,而是有"死不失义者",为了义,士可以不怕死这也是孔子杀身成仁说的继承,而欧阳修也是这样做的。范仲淹因刚直不阿被贬官,身居高位的谏官就是给皇帝进谏来辨明是非的官高若讷不仅不敢进谏,反而跟着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写公开信给他,说范仲淹的为人尽人皆知,现在因为得罪了宰相而被贬,你不敢直言就算了,但你却跟着诋毁贤人,来讨好执政者,这就是"君子之贼"。写这样的公开信,要冒很大的风险,他也因此而被贬。王安石称,"读其文,则其人可知",不读他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欧阳修后来也当了谏官,那真是知无不言,他的一生的确够得上是一个继承了孔子精神的道德与文章的模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禅栖客

    傅老师,您好。想冒死请教个题外话,我不太理解《千字文》流传至今,价值为什么那么高? 千字文虽然是周兴嗣在短时间,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了一篇涵盖知识广的韵文,听起来很厉害,但是也因此,好多原本可以有更适合更贴切的字,却碍于不能重复使用的限制而换成了次之的字代替,甚至有时候安置得还很勉强,让有些内容变得不知所云,在逐字的理解上和记忆上也增加了困难。 它之所以价值那么高,仅仅是因为“技术”好、时间短、知识丰富吗? 因为在我的理解里,内容好才能产生长久的价值,《千字文》让我觉得不够纯粹,可是不纯粹的东西,怎能经得住这么长时间的检验,而且价值那么高呢? 不知道我这样说,傅老师能不能理解到我的困惑?

    错己 回复 @禅栖客: 可能三字经和千字文最大好处是启蒙教育的好教材吧

  • 赵波_8j

    傅老师:您好!感谢您的讲课!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中医毕业(家传针灸)但至今尚未从医,适逢大病卧床两年,想重拾中医,所以先从古文及《论语》、《易经》学起,这样再理解中医典籍就比较容易了。另外,傅老师,学生有个题外的疑问一直不得解决,您学养深厚,如果不麻烦,盼您赐教! 黄遵宪前辈写给梁启超先生的诗《赠梁任父同年》中第二句到底是“瓠离分裂力谁任?”还是“侉离分裂力谁任?”如果是“瓠”字,念“户”还是念“垮”?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娟子_lvg

    请问傅老师,我发现我看到过几个版本的论语对于“君子不器”都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要讲求进德修身。还有的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要多才多艺。请问老师您的理解是怎样呢?

    赵波_8j 回复 @娟子_lvg: 君子不器傅老师讲过了。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会把自己只当作一个器皿。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分工日益细密,掌握专门技艺,也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为某一种“器”,既成为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捷克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说:“科学的兴起把人推进了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人越在知识方面有进展,就越看不清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看不清他自己”。而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掌握了知识忘记了做人。而国学大师钱穆,借孔子“君子不器”的话告诫我们要防止这种倾向。一切知识与学问的背后,都要有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否则知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这样的后果就成了“毁人以为学”。

  • 赵波_8j

    再续,傅老师:您好!学生查《王力古汉语字典》觉得,侉字放此不通,瓠字本意就是劈瓜为瓢(两半),放到这里和分裂重复了,似乎也不妥。不知原文到底如何?(学生查不到)

  • 赵波_8j

    续上,傅老师:您好!学生仔细辨认网上现有的图片,显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先生赠送的一幅小篆书法上写的是“𠇗离”单人旁加瓜字(显示不出来),到底哪个对啊?

  • 南华法耀

    好听

  • 听友230507709

    宋代真是群星璀璨

  • 1329712slbt

    所以説: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真真的不是虚言

  • 和_vvv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