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优秀学员
恭喜以上同学,获得一周【优秀学员】称号,请微信添加并联系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领取余老师亲自准备的签名书。
课程金句
第113集 让人文公德进入公共空间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公共空间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官场不太在乎公共空间,他们只在乎两个“ting”。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也不太在乎,他们也在乎两个“ting”,就是朝廷和家庭。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对官场的发言权不多。但是对于中国的文人,我们需要有一点发言权了。大家想想看,你再瞧不起那些世俗的公共的意识,那你总得瞧得起德国最大的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使命是关注公共空间,而且要有理性和勇气,这一点在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很难普及,因为我们一直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提倡,比如我们总是说知识分子“板凳要坐十年冷”,以为坐在冷板凳那儿,这就能够成为大知识分子。我对他们非常了解,他们“板凳要坐十年冷”,这个板凳也不是在搞学术,很可能在开这个会议、开那个会议,很可能在讨论怎么样把别人整下去,这个板凳当然争不到什么,所以就冷了。他们对公共事务一点不予关心,研究的题目也和公共事务无关。我带了那么多年博士生,我知道博士论文可以解剖一个小小的题目,作为类似解剖麻雀的功夫的锻炼。
但是我也觉得非常惊讶的是,好多年长的知识分子,一个非常琐碎的小问题和公共事务丝毫没有关系,他却研究了几十年。一部传统小说当中,一个第三流的丫鬟的恋爱史,他说他已经研究了40年。这样的事情如果比较多的话,造成了我们知识分子队伍对公共事务和公共空间,完全缺少发言权。他自己不仅没有发言权,他万一发言,人家听起来也不在路子上。这样的话,知识的声音,文化的声音,人文的声音,很难落实到公共事务上,这等于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开除。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到现在为止还面临的问题。
脱离生活
我当时有个非常有趣的印象,就是知识分子对生活的脱离。现在当然似乎不太有了,但是当时脱离到什么程度呢?好多年轻人都穿牛仔裤、穿牛仔服了,连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到中国来演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是全部穿牛仔服,这是他们现代穿越的一个实验。但是我们的报纸还在不断的发评论,一论牛仔裤,二论牛仔裤,他们整体的意思是这会成为垮掉的一代。我们应该穿中国的服装,我们应该穿中山服,我们应该好好的研究,穿唐朝的服装、汉朝的服装,完全是莫名其妙的、完全不关心社会的发展的现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特点。
直到他的儿子或者他的亲属穿了现代服装,他似乎还在坚持。这个很奇怪,这样的人在中国知识界我看到很多,当然其中也有是两面派的,但是这样的人相当多。所以当时我在做院长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决定,因为上海有几个非常权威的报纸,老在论牛仔裤,弄的我头都炸了,所以我就号召上海几个年纪轻的著名教授,全部穿牛仔裤,当时被社会上称为“牛仔教授”,我们当时显得有点压力。
后来看到北京大学的英语专家,当时已经是70多岁的杨周翰教授,到上海来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的时候,他也是一身牛仔,我当时就哈哈大笑。你看,你说穿牛仔就要垮掉,杨教授已经那么高龄了,他也没有垮掉。所以在当时情况下面就让人觉得,有一批整天在滔滔不绝地议论的所谓知识分子,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的发展情况完全不了解,他用的是一个自己固有的,非理性的,而且完全脱离的方式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情况现在还是有,还是非常多。有的是对公共空间完全不关注,就像我前面讲到的“板凳一坐十年冷”;有的是研究一个非常琐碎的细节,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有的也发表言论,但是对公共空间完全缺少研究,完全缺少投入。所以,他们的言论在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当中,就变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让人哈哈一笑的声音了。当时的报纸上面的“七论牛仔裤”,所有的人看到都是哈哈一笑,这就叫言论尘埃了,这个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大的弊病。
大家就说,知识分子在媒体上发言不就是公共空间吗?不是。这里边就产生一个问题了,发言不见得一定是我们所提倡的、康德所说的在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大家想想看,在我们热闹的菜场里边,有人拿了高音喇叭大喊,他也在公共空间发言,但是你骚扰了人,增加了这个地方的杂乱气氛。所以,不要以为在公共空间露脸、发声,就一定是给公共空间增添了应该有的自己的声音,不是的。
你的声音有好有坏,有正面有负面。中国知识分子要么不发言,要发言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甚至于包括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内,经常会寻找一些特殊的焦点,完全不了解这件事情的真实状况如何。我自己经历过很多这样的公共知识分子,凭借着谣言或者他们自己制造的谣言在胡言乱语的情景,这完全没法跟他们说。因为在一定的领域里边,话语权在他们那,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公共空间就被扰乱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理解我的意思没有?中国文化由于对公共空间是个盲区,所以我们在公共空间里边,正常的控制力和正常的传播力一直不够,结果就被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所骚扰,所以公共空间没有像康德所说的那样获得理性控制,传播应该有的、正常的理性精神。完全没有。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面,我们就有非常严重的问题了,我讲到现在就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知识分子责任非常大。
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被大家皱眉呢?有一些“知识分子”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被大家皱眉?就是因为,第一,他们不了解公共空间;第二,不了解的情况下,在公共空间里胡乱发言。加在一起就叫做“他们对公共空间缺少公德”,也就是缺少“德”的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是中国文化过去的盲区,造成了现在的恶果。
这些年来有一点点好处,就是因为由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好多由于欧洲知识分子思考过而留下来的非常好的规则,慢慢地在中国普及,中国也有一些不以知识分子相称,但是实际上由于他的工作职能,比那些知识分子更先进、更负责地在打理着社会规则的人,慢慢地出来,而且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些新的社会规范。而年轻一代呢,由于受到新的时代的影响,由于受到新的网络和国际空间的影响,他们对公共空间开始认认真真关注起来了,这一点我觉得是时代的大进步。
人文公德
但是由于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所以原来对公共空间不关注或者说乱发言的情景,还在我们的社会里边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我希望我们今天在听课的朋友们要注意,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公共空间,要把公共空间打理好,否则我们中国文化的弱项就没有被很好地处理掉。
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希望我们年轻的朋友们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关注公共空间的时候,由于我们历史上缺少理性控制,所以我们现在关注的时候,往往出现一些声音过于大、过于激进的一些空洞的话语,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公共空间应该有的话语。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比较可爱的例子了。我以前每次到北京去,坐北京的出租汽车,我发现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北京的出租司机就很像我们公共空间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公共空间非常熟悉。上至国家政治、国际形势,下至各种社会的传闻。有的司机一看我就认出了我,所以看到我以后就开始谈古代诗词,谈中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讲了很多很多,他们什么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但是,他们在无所不包的高谈阔论中,全世界都在他们话题之内的出租车里,司机突然跟我讲,你看后面有救护车的声音了,你看边上的车都不让,我们也不让,会出现这样的话语。甚至于突然停车摇下车窗玻璃,对一个走路走得很慢的老人大声地辱骂。
这个时候我就想,国家的事情、世界的形势你无所不知,你以为这就是一个公众人物了。但是你不知道,救护车的声音传来了,你作为公众的一部分,你首先必须让。这些是公众的一部分,这叫做人文意义上的公德,这必须要遵守。老人家走路走得慢一点,汽车应该对他关爱,而不是辱骂,不是威胁他,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有一次我给一个司机讲,我说既然你认出了我,我必须讲,我说在我的想象当中,其实世界上有一些文明的地方也是这样,在路上只要遇到老人、孩子和残疾人,就像遇到最重要的人物一样,一定是这样。他说是吗?我说,更不要说救护车的声音了。他说,是吗?是吗?不断地说“是吗?是吗?”,但是他的车速降下来了,他的车靠在边上了,让救护车过去了,他的态度显然改变了。
我举这个例子,证明一点什么呢?你们高谈阔论,在谈公共空间的各种新闻和知识的人,你们在人文道德上没有进入到公共空间这个概念。所以,公共空间实际上到最后就变成了人文公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拿了世界地图,我哪个地方都知道,哪个地方都知道,这到这几公里,这到这什么样的飞机最好,你这方面知识非常熟悉,但是你不知道在街上不能高声喧哗,不能五个人肩并着肩在街上走路别人都不能上来,当然更不能随地吐痰,更不能做那些不排队的事情,等等等等。这比你满口都能背的出国外的城市,甚至于背得出每个旅旅馆的房价,都重要得多,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公德的问题,是我们过去中国文化的弱项所造成的恶果。
谢谢大家。
城市执行交规跟不上趟的往往有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久了,儿孙满堂,过着悠闲的生活。因为对公共空间长期不自觉的“漠视”和对世事“看穿”的那种毫无顾忌,对路口红灯聊无意识,照闯不误。这时交警同志利用公权力走向路口,一面大喊:“老大爷当心安全,你闯红灯了”,一面亲切的上前搀扶老人过街。这就让人感动,这位交警既对这种无视公共空间规则的反面示范行为大声批评,教育了老人和群众,又热情的给予了人文公德关怀。我觉得“人文公德”的提升,知识分子重要,其中公职人员尤其重要。要做到有勇气的理性思维,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而不仅是高谈阔论,更不能以“无公德”的作为来指责“无公德”的言行。
听了余秋雨老师的讲课,一下子觉得公共空间这个地方辽阔了许多,无处不在。马路,商场,菜场,停车场,地铁站,隧道,……公德不仅仅需要每个公民去遵守,也需要权利部门的设计和引导。是科技文明和道德文明共同的努力才能到达的。
从容有度儒雅,新粉了余老师
说得太好了,我觉得自己也有这种毛病,我们新时代的文明人该反思,该改正!
网上有的时候就会看到一列一列的车给救护车、消防车让路。走人行道横穿马路的时候,有的车都停下来给让路了。现在身边好多人都意识到不该随地扔垃了。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在一点点变好。
最近几天一口气听了几十节课,发现小时候有过疑惑的,未得解惑的。慢慢长大一直无解只得放下的,得到了解答,感谢余老师的解惑。
余老师是个很认真的文化人
恭祝余老师节日阖家幸福安康!祝福所有听友节日快乐!
公民意识的培养,传统文化里没有,现在吸收了西方文明,对新一代的教育应该好很多了吧,当然还有路要走
(祝先生中秋快乐😊)他比我想象的要稍稍年轻些,文气些。戴副眼镜,说话声调平缓,不急不慢的。这种平静和缓,与他文章里的气势、走向,不太一样。好比我,随着思维的前进,声音总会越来越尖,速度会越来越快,不太控制得住。而他却始终是从容的,镇定的。他的话天生就只让别人激动,自己却不动声色。最让我觉得亲切的,竟然是因为他当时穿着条牛仔裤,这至少在当时的南大是不可思议的。我的一位同窗就曾发誓,他找女朋友决不要穿牛仔裤的,所以我立刻觉得余秋雨这个人一定是非常随意和好相处的。(马小娟语)
旷野之灵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随意是贬义词 平易近人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