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文化争夺的焦点

32. 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文化争夺的焦点

00:00
13:02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吕宁思

 

人们常说,俄罗斯有两个首都。一个是旧都,一个是新都。可是到底哪一个是旧都,哪一个是新都?要看你在哪个时间点、从哪一个角度去看,特别是要看你以怎样的情感去看。

 

对,在历史上,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的几次身份互换的背后,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错综复杂的纠葛,至于时隐时现的瑜亮情结则是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折射。

 

在历史的时间线上,莫斯科的出现要比圣彼得久远得多。从1147年长臂尤里大公奠定了莫斯科作为重要城市的基础,到1471年伊凡三世迎取拜占庭索菲亚公主并选择双头鹰国徽作为国家象征,奠定了作为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地位,直到克里姆林宫成为罗曼诺夫王朝之父米哈伊尔加冕之地,莫斯科一直是俄罗斯的统治与宗教中心。


 

可是,到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三代沙皇彼得一世掌权的时候,莫斯科失宠了,因为莫斯科腐朽堕落了:经过戈东诺夫时代的混乱和波兰人的入侵,莫斯科城内到处是贵族的骄奢淫逸、穷人的偷盗抢劫、还有商业的道德败坏。普希金就写过:“彼得一世不喜欢莫斯科,这里让他总是想起叛乱与酷刑,根深蒂固的腐朽心态和固执的迷信与偏见。”


彼得曾经想对莫斯科进行欧洲化的改造,但是处处遇到抵制,反改革力量很强,特别是东正教的旧礼仪派,他们将改革视为异端邪说,害怕而且不信任任何来自西方或是外部世界的新观念。他们还认为彼得一世是个伪基督徒,所以,当圣彼得堡开始建立的时候,莫斯科的许多旧贵族和旧礼仪派教士纷纷诋毁,说那座位于波罗的海边上的城市是魔鬼和末日之城。


 

随着彼得大帝定都圣彼得堡,莫斯科的财富迅速缩水。人口比以前少了,因为城里一半的手工艺人、商人和贵族都被迫定居到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新首都。于是莫斯科变成了一个省城,普希金将它比喻为“一位穿着紫色丧服的衰老皇太后被迫向新国王行屈膝礼”。不过,即便如此,莫斯科依然保留着精神首都的地位。在圣彼得堡作为帝都的将近200年间,每位沙皇的登基典礼和加冕都要回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进行,俄罗斯贵族的婚丧嫁娶等大事也都愿意到莫斯科的教堂里进行。

 

圣彼得堡与莫斯科的对立,特别体现在西化主义者和斯拉夫主义者关于俄罗斯文化使命的意识形态论争中。西化主义者认为彼得堡是俄罗斯人以欧洲为标杆的模范,而斯拉夫主义者则将莫斯科理想化,认为它是俄罗斯传统生活方式的中心。所以,西方派又被称为彼得堡派,斯拉夫派就是莫斯科派。斯拉夫派认为按照理性人工设计建造的圣彼得堡是一种消极事物,是对国家原则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敌视。


彼得堡建城之初,守旧人士就攻击它的欧洲做派。在旧礼仪派、哥萨克人和农民当中,还流传着彼得大帝是个德国人而不是真沙皇的谣言,这主要是因为彼得大帝把大量的外国人带到彼得堡,还强制推行欧式礼服、烟草,要求贵族刮胡子等。相反,西方派将圣彼得堡和彼得大帝作为视做一个进步过程,而且是拯救整个俄罗斯的行为。

 

斯拉夫主义者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以俄罗斯本土风俗相联系的精神共同体,它体现在莫斯科城市的中世纪轮廓上:克里姆林宫的围墙牢牢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认为莫斯科是一座俄国城市,而圣彼得堡是一座外国城市。但是彼得堡的外国特点,却正是它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神话之一。

 

对于斯拉夫派来说,彼得堡是与神圣罗斯发生灾难性决裂的象征,是一个人工制造的怪物,是一个建造在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人类痛苦之上的帝国。但是在西方派眼里,它是欧化的俄罗斯进步的征兆,它象征着文明的胜利,是秩序和理智对自然的征服。

 

随着18世纪彼得堡的崛起,莫斯科成了贵族享乐生活的中心。普希金说,它吸引了“浪荡子和无关紧要的人”,那些不愁温饱的贵族“有意避开宫廷并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将他们所有的热情都用在传播各种无恶意的流言蜚语和宴请宾客上”。既然莫斯科是一个没有宫廷的都市,也就没有宫廷生活来占据贵族的全部时间,因此城里的贵族都沉湎于声色犬马。莫斯科的餐馆和俱乐部非常有名,还有各种奢华的舞会和娱乐。一言以蔽之,彼得堡没有的一切莫斯科都有。

 

所以,彼得堡很鄙视莫斯科的懒惰和无所事事。十二月党人圈子中的一位诗人写道:“在莫斯科,人们做的事情就是吃、喝、睡、聚会和打牌,这一切都是以农奴的痛苦为代价。”其实,这也就是俄罗斯人的特点。另一位作家写道:“莫斯科也许很狂野放荡,但是要改变它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所有人身上都有一部分的莫斯科,没有一个俄罗斯人能够将其抹去。”所以,莫斯科更加代表了俄罗斯民族性格。

 

在生活方式上,彼得堡是按照西方秩序建立的城市,那里的官员、职员和商人都要按照欧洲人的严谨时间做事情,莫斯科的生活方式则相对保守,也更加接近俄罗斯人的天性和习惯。莫斯科的宫殿很像是一座小型的庄园。房子都大而宽敞,适合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中间还带有用作农场的大型庭院,关着牛和各种家禽,以及菜地和用来储存食物。

 

资本主义的冷漠和农耕社会的热情,也在这两座城市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有人这样做了对比:在莫斯科,如果你几天没有见到一个朋友,你会想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还会派个人去看看他是否还活着;但是在彼得堡,你就是一两年不出现也没有人会想念你。莫斯科人一直认为他们的城市温暖如家,并从中得到安慰。跟冰冷而正经的彼得堡相比,莫斯科以自已放松的“俄罗斯”风俗和好客的传统为荣。


没有宫廷,工作也不是很忙,除了走亲访友和轮番举行聚会、宴饮和舞会,莫斯科人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做了。莫斯科人宅邸的大门总是开着的,在他们看来,彼得堡那种规定造访时间的做法简直荒谬透顶。客人任何时候都可以登门,而在些特别的日子里,例如命名日、生日或者宗教节日,或者是有人从乡下或者国外回来,家里家外就更加热闹了。

 

莫斯科还以奢侈的享乐而著名。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城里那些锦衣玉食的人对享乐永无止境的需求。有些贵族硬是被吃喝玩乐搞得倾家荡产。

 

从文化艺术方面看,这两座城市出现的风格也不一样。跟圣彼得堡艺术学院那僵硬的欧洲古典风格相比,莫斯科的气氛要轻松得多,可以自由地探索各种俄罗斯主题和风格。艺术家们蜂拥到莫斯科研究圣像、版画和漆器。俄罗斯美术界的三位巨匠:列宾、波列诺夫和瓦斯涅佐夫,都是从学生时代起就从圣彼得堡搬到了这里。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在圣彼得堡已经消失,却依然活跃于莫斯科和它周边的地区。


由于宗教气氛浓厚,圣像画在莫斯科周边的城镇非常流行,但是在彼得堡却见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主导莫斯科市场的主要是老派商人。而且不像贵族式的圣彼得堡艺术学院,莫斯科绘画学校对本土传统艺术更容易接受,它的大门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学生开放,带来了普通百姓的审美观念。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哲学思想中心的时候,圣彼得堡则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苏联建立之后,莫斯科成为首都,政治文化的重心自然转到了莫斯科,但是改名之后的列宁格勒,依旧保持着独特的气质和地位。苏联解体之后,北方之都恢复了圣彼得堡的名称,而从市场化改革到复兴俄罗斯,彼得堡都出现了相当多的精英。当今总统普京和他的一批亲信,就被人称为彼得堡派。

 

关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双城记的比较,其实还有很多,简单归纳可以这样说:莫斯科是天然的,彼得堡是人造的;莫斯科是俄国的,彼得堡是欧洲的;莫斯科是宏伟的,彼得堡是精致的,莫斯科是放松的,彼得堡是严谨的。著名作家果戈理还这样写过:“莫斯科是女性的,彼得堡是男性的。莫斯科是新娘,彼得堡是新郎。”(正巧,在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之区别的俄语单词中,莫斯科一词是阴性,而彼得堡是阳性。)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我是吕宁思,我们下次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夜太白_nh

    去过俄罗斯,觉得圣彼得堡城市面貌比莫斯科更漂亮,有名的博物馆也多。莫斯科的绿化更好些。

  • 1356616hsnc

    双城记比较很好听,也打破了我以前的想法。我很喜欢吕总编的这个讲座,也推荐了群里的朋友来听。

  • 聂晓晶

    再有两天就听完了

  • 小傅傅888

    万恶的俄罗斯。侵占中国最多领土,请归还

  • 黑猫警长_z1

  • lj0kpcg4hwef2brb6n95

    精彩

  • 1895773ijec

    文化上与北京和上海类似啊

  • 张羽321

    只去过莫斯科,大爱莫斯科。吕老师对它的形容太贴切了,个人感觉是一个非常适合休闲观光但不适合工作的地方。

  • 兮兮的yy

    更新太慢

  • 兮兮的yy

    最近更新的有点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