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这是文学世界中的一座高山。雨果 在序言中写到: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于奥特维尔别馆
【关于译者】
李丹、方于的人文社版出版历时26年(1958年—1984年),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影响最大的版本,由于它的广泛流通,此后的重译本或电影中的译名出现了“遵从”的现象。而这一版本,也是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1954年,文化部特邀李丹、方于到北京参加全国翻译工作会议,决定请李丹重译《悲惨世界》。1958年由李丹翻译、方于审校的新译本第一卷和第二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正当第三卷译毕待付梓时,爆发了“十年动(乱)”。李丹、方于被关入牛棚,身心受到摧残。1971年释放后,尚未平反的李丹将藏在箱底的译稿找出时,看到的只是被老鼠啮成的碎纸片儿。李丹以71岁高龄的病弱之躯,在借住的半间小屋中粘贴修补了译稿。之后的几年里,李丹又东躲西藏译完了第四卷。他像《悲惨世界》里的主人翁冉·阿让那样忍辱负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厄运抗争。因此,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977年,李丹因便血住进了医院。入院时还带了被他翻过千万次的法文大词典,在病中酝酿着末卷的译文。最终,李丹病重逝世,家人只在李丹的枕头底下找到几张写在香烟盒上的第五卷部分零乱的译稿,法文大词典也被人偷走了。这部从1929年到1977年历近五十年的译本,因为李丹的病逝也成了无尾而终的结局。
李丹的去世对方于的打击是沉重的。五十年的同甘共苦,五十年的翻译审校,都结束了。她吃不下、睡不着,几乎被悲伤击垮。就在李丹刚刚去世,遗体尚未火化,追悼会尚未举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便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昆明,取走了第三卷和四卷译稿,并于1980年出版。
方于在哀痛中想到,她与李丹几十年付出心血的《悲惨世界》,不能就这样无尾而终。他们的愿望是要让读者了解珂赛特的最终命运。于是,在李丹去世三个月后,方于挣扎着坐到了书桌前。这位74岁高龄的老人,以每日一碗稀饭维持着生命,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按李丹译稿的风格遣词造句,终于译出了《悲惨世界》的第五卷。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卷血泪凝成的译本,署名李丹、方于。
或许是译者的生平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波折多舛,所以这一版本得到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只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才能译出原版的精髓,
成功与才能这一段听得我振聋发聩,名著不愧是名著啊。
所有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毫无疑问。主教是雨果为人世创造的上帝的化身,有着凡人形象的化身。他是众人反躬自省的榜样和在浊世继续残喘的理由。
看过原著和电影,再来听一遍。谢谢主播。
成者王 败者寇
雨果是觉者。他的思想是宗教之上的哲学渐悟。
我的天,一定要把书买回来仔细阅读,太深刻了
“他在那里,独自一人,虔诚恬静,爱慕一切,拿自己心中的秘境去比拟太空的秘境;从黑暗中去感受星斗的有形的美,和上帝的无形的美。”整个这一集中的内容,可否看作是,雨果先生的“夫子自道”呢?
https://xima.tv/1_7cu9as?_sonic=0
作品太妙了
另一个版本听到的是冉阿让的故事,这个版本听到的都是哲理。译本差距这么大吗?哪个更接近原著?
本音物语 回复 @竹林听雨待明月: 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你应该就有答案了呀。大部头的原著,在传播中因为面对的群体不同,会有简写本,改编本(连书名都改了的通常就是改编本,字数都差好多的),儿童版,注音版,青少年版,学生版,漫画版等等,近年还有同人版,算是另行演绎,已经与原著无关了。你看那本就是把哲理部分删除的简化本,而且,各种版本会有不同的人来做,这就又演化出更多的版本。看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喜好哪种风格和语言的感觉,随便选择,各有各的用处,都是在普及世界经典名著。本音录制这个《悲惨世界》有声版,依的是李丹方于两位先生的全译本,是从原著直接翻译而来,严格遵照原著,不同于其他衍生、简化版本,也比同样原著原译的其它老师的译本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