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付钱请你“帮助”老人有什么问题吗?

46.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付钱请你“帮助”老人有什么问题吗?

00:00
17:3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下:付钱请你“帮助”老人有什么问题吗?


一.       引子


在上一次课程里,我介绍过,哈贝马斯认为,20世纪人类一系列的灾难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当作了人类理性的全部,而忽视了理性的其他方面。或者说,理性具有双重性,它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却被扭曲和滥用了。


因此,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


他想要通过交往理性来表达什么意思呢?


工具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全部。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哈贝马斯依然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哈贝马斯提出,启蒙运动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计划” 似乎在这个时代,人类能够依靠的东西不是很多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吗?依靠金钱吗?依靠权力吗?还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呢?


哈贝马斯认为,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理性。 然而他认为,对理性滥用,很有可能出现一种反启蒙的野蛮局面。


人类已经可以把飞行器送出太阳系,还可以治愈很多疾病,把人均寿命提高到80岁。但是人类依然在集体地相互残杀,为各种自己的想法而发生争端。


所以,如果不能矫正或者说治愈理性本身的问题的话,人类就会面临大问题。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来着重介绍一下,什么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为,以及交往行为有什么用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哈贝马斯所划分的三个世界以及对应的三条标准。


紧接着,我来谈谈,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


 

二.       交往行为有什么用?


为了说明白什么才是交往行为,首先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来自于社会学。


那就是,人类那些基本的行为类型


哈贝马斯继承了以往一些社会学理论,提出了他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分类。


他把人类的行为划分为4类:


第一类是目的性行为。


目的性行为,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有效的手段和恰当的方法。


关于目的性行为,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研究得很多。因为,达成一定的目的,有时候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因此也可以被叫做“策略行为”。


这和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是高度重合的。


可以说,目的性行为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例如怎么把人送到月球去,再安全返回地球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经常使用。例如,我想要从复旦大学到上海图书馆去。这个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既定的。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就要找到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可以做地铁,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打的,甚至可以租用直升机过去。


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我的时间不多,钱也不多,可选的恰当手段也就逐渐明确了。可能坐地铁是最省钱也是最快捷的手段。


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到目的性行为。

 


哈贝马斯所说的第二类人类的基本行为,是规范调节性行为。


这种行为涉及的就不是独立的人了,而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人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这些成员的行为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规范就是一个社会群体中共识的表现。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规范,有些很大,例如不得杀人,不得偷盗。


有些很小,涉及生活的细节。例如开车右行,吃饭的时候不用筷子指人。


 

哈贝马斯所说的第三类行为是戏剧性行为。在戏剧行为中,人是一场互动的参与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剧场中的演员的话,他就需要自我表现,给观众留下一个特定的影响。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演技。


这个时候,人需要掩盖自己的一部分,而塑造一个角色的内心情感,当事人的所思所想。

 


哈贝马斯所说的人类的第四类行为就是交往行为交往在德语当中是Kommukation,和英语中的commmication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也可以被翻译为沟通


交往行为需要至少两个人。他们要通过语言,来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交往行为的目标是,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来协调人们的计划和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处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


人在交往行为中运用的就是交往理性。而且,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的核心是: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换句话说,一方要说服另外一方,接受他的观点或者立场。


不同的人克服了他们一开始的主观立场,形成了主体间性。(10)


我来举个例子:例如,我说对你说:你给我倒一杯水来。


如果这个时候,如果我手里握着一把刀,你给我倒了一杯水。 你这样做,是因为受到武力胁迫,所以心里并不想给我倒水的。 对双方都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而不是一个交往行为。


对我来说,我通过威胁达成了目标,而你通过给我倒水,避免了危险。或者,我给了你十块钱,购买了你的服务,这依然是一个目的性行为。 但是如果,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


我告诉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听了之后,接受了这个说法。你也认为,应该尊敬老人,所以很乐意地给我倒了一杯水。 那就是一个交往行为了。


内心真正接受了一个观点,心悦诚服,才能完成交往行为。 而不能使用暴力威胁和金钱收买。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就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是根本不同的。


哈贝马斯认为,工具理性主要是占有,而交往理性主要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


交往行为致力于社会整合。 它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立场取得共识。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它可以沟通思想,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梁捷,更新文化传统;


交往行为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语言是交往行为的核心。


通过语言,交往的双方才能达成一致。 如果一定要用大白话来阐释哈贝马斯的思想:他无非是要说,第一大家要好好讲话,第二说话的时要“讲道理”,以理服人。他最终希望达成的是人与人平等、真诚交流

 


三.       三个世界和三条有效性要求


在哈贝马斯看来,上面提到的四种行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哈贝马斯接受了另一位20世纪哲学家的波普尔的观点,把我们的世界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个人的主观世界。


按照这个三分,你就会发现,人类的各种行为所面对的世界是不同的。目的性行为是一个人去面对客观世界。


人为了达成一个目的,需要对客观世界有所了解。并不是所有的手段,都也帮助你达到目的的,例如旱灾时求龙王降雨。而规范行为是一个人去同时面对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


例如,我可以用钱去买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印刷了毛爷爷的纸都是纸币。


戏剧行为主要是一个人处理个人的内部世界,不过同时也要兼顾处理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的关系。这三个世界分别和语言的三种行为对应起来。


在客观世界中,我们寻求的是真理性 也就是要通过语言来如实描述世界。 而在社会世界中,我们寻求的正当性 人们的要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才是正确的。


而在人内部世界中,我们要对自己保持诚实。也就是要保持心口如一。也就是要追求真诚性


这就是哈贝马斯提出三个有效性要求 真实性、正性和真诚性。


在上述的三种行为中,有效性要么出现一个,要么出现两个。而只有在交往行为中,人可以把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囊括起来,使得三个世界成为一体。


我还是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下:我对你说,给我倒一杯水。


客观世界中,需要存在倒一杯水的条件,例如有水杯和水。社会世界中,这并不违反规范。


主观世界中,我这样对你说,不是为了耍你、逗你玩儿。而是说,我当时真的需要一杯水。


同时符合了这三个有效性要求,一个交往行为才算是成立了。可见交往行为是要求高的,也是很脆弱的。

 


四.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的论述,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发现,我们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系统


本来这些系统是为了我们而服务的。 但是,现代社会却陷入了一个困境中,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 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在另外一些地方,他也用贫困化技术化这些近义词,来代替殖民化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两个系统,一个是经济体制,另一个是官僚政治。它们分别凭借的是货币和权力。 也是把原本需要交往行为的地方,全部替换成立目的行为。例如我让你给我倒一杯水。


我说,我爸爸是部长,你因为害怕权力,而给我倒了水;或者,我给你10块钱,让你给我倒水。你干不干?


你还是不乐意,那么我出100块钱。你不是出于乐于助人,或者尊重老人而给我倒水。


这样,交往行为就被替换为目的行为了。人和人之前就没法达成一致的看法了。所以,哈贝马斯说,经济和官僚已经严重侵蚀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在私人和公共领域中,都可以看见它们不应该出现的身影。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全部被金钱和权力所占领,会是怎样的面目。


假设一些地方进行民意调查的时候,有人通过金钱来购买民意。这样,公民和市民变成了顾客。说白了,金钱和权力无非通过两种方式来运作:收买和恐吓。


哈贝马斯寄希望于第三种方法,就是说服。他是不是太乐观和太天真了呢?

 


五.       公共领域的堕落


1961年,哈贝马斯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这本书是根据一年前他的教授资格论文修改而成的。


这本书后来不仅在哲学、社会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政治学和传媒学都有重大的启发。 这本书提出,或者更为确切地说重新激发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的兴趣。


那么什么才是公共领域呢?


哈贝马斯认为,在18世纪的英国,以及19世纪初的西欧各国,形成了市民的圈子。在这些圈子里,市民们可以公开地讨论一些公共的话题,也可以对城市和国家的一些公共政策提出意见。 例如,法国有社交沙龙,英国有咖啡馆,德国也有不少读书俱乐部。


在这些场所当中,市民们不仅是来娱乐和消费的。 他们也通过印刷品传达文化信息,或者进行一些讨论,甚至有时候要进行论战。 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


事实上,公共领域在西方,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公共领域就已经存在了。


如果大家到雅典旅游,就会发现一个叫做agora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很多历史上雅典城邦的公共机构,也是当年雅典的市民讨论公共事务的地方。


罗马城中心的forum,也就是广场,也具有类似的功能。公共领域其实提出了一个对国家-家庭-社会关系的有趣模型。 我个人把它叫做三明治模型。一个国家好像一个三明治。它有三块组成。


最下面的是私人领域,也即是很多家庭。 最上面的是国家的公共机构,例如立法、司法和行政。 而在这两层中间,有一个夹层,那就公共领域。


在公共领域当中,人们不再仅仅考虑私人的利益,而要来讨论一些公共的事务,例如税收啊,对外关系等等。


按照古典的政治理论,如果没有一个运作良好的公共领域,私人的利益和诉求,是无法很好地转化为公意,而进入国家层面的。


反过来,如果国家不从公共领域当中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反馈的话,国家的机构也同样无法很好的运作。


但是哈贝马斯提出,在20世纪,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这样的一种公众文化出现了一种转型。


1819世纪的公共领域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讨论文化。 而现在,公共领域逐渐被消费文化做侵蚀。


大家都来讨论一些吃喝玩乐的事情,而不关心所有的公事了。 所以市民的公共性有被瓦解的危险。



六.       结尾


哈贝马斯是一个论战者。 他参与了很多和世界一流学者的争论当中。


当然他的争论都是学术意义上的,几乎没有个人得失和恩怨的成分。 而且每一次他参与论战之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就会出现一个繁荣期。 例如,哈贝马斯曾经和阿多诺一起,和实证主义的社会学,例如波普尔、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人,进行了论战。


他还和解释学的大师伽达默尔论战; 还与社会系统论的大师卢曼论战。


80年代,他和德里达、约翰·塞尔论战。 后来,他还参与了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论战”,来讨论纳粹的历史罪责问题。


2000年之后,他还和后来的天主教教宗拉青格讨论了当代的信仰和宗教问题。


有学者说哈贝马斯是一位“具有冷静的头脑和热心”的学者。(中冈成文,3


这是一个很好的评价。


一般来说,很多学者家毫无疑问都具有冷静的头脑。 有一些行动派的人,革命家、宗教人士则具有一颗热心。 能够把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的,真的不多。


如果仅仅只有热心,很容易有很多感慨,但并不能解决问题。


而如果只有冷静的头脑呢,容易对世界保持默然,然后采取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所以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普遍具有这种特点。 而哈贝马斯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着重介绍了一下,什么才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为,以及交往行为有什么用


然后,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哈贝马斯所划分的三个世界以及对应的三条有效性要求。


紧接着,我来谈谈,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最后,我来介绍了一下,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论述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平常有没有把交往行为替换为目的行为的例子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9131165

    两个人通过谈话达成一致的难度很大,一群人各有各的观点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会更小,达成这些一致性的成果是精神层面的目的还是物质层面的?这些成果的作用是什么?客观目的的达成通过商业模式,权利集中使用,科学应用效率更高,交往性交流如果目的是达成价值共识会很难,而且时效性不长。

  • 面条三

    在《美国队长3》里,由于超能力(高技术)的失误,使人们质疑超级英雄的合法性。钢铁侠赞成应该受制约,认为民主的体制能保证执法的公正;而美队则认为,体制也是人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阴谋,体制绝不会比自由的内心更正直。双方决裂。这时,寡姐的表现异乎寻常。作为一个曾深受体制迫害的人,不但支持接受制约,而且还劝说美队,“团结比团结的形式更重要”,表现出一种“交往理性”。后来,终于知道了寡姐的逻辑,如果不能与体制为敌,那就进入体制去争取权力。原来交往都是有目的的,交往理性不过是为了实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哈贝马斯是不是真的天真不好说,但他肯定是真的妥协派。妥协还需要理性吗?见风使舵、讨价还价也能算一种理性?

    复旦郁喆隽 回复 @面条三: 一旦妥协了,就没有真正接受一种规范,而是害怕某种后果。不算是交往理性,而是手迫于工具理性了。

  • Carroanny

    之前接私活的时候遇到了类似这种把交往行为变成目的行为的案例,朋友介绍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发现对方给的条件不能满足自己,因为是朋友介绍,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得失,可是对方在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发现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本来不打算接了,可是自己已经参与其中不能独善其身,于是退而求其次,把所有利害得失列出来整理,把本来是看朋友情谊一起赚钱的初衷改换成要求底线目的的行为,这种目的行为也为自己所不耻,不是自己的行事作风,但事后看来,却也不见得是错的。不知道这一经历算不算是把交往行为变成目的行为?

  • 1375236zjpm

    我们的公共领域多数是会所:吃喝玩乐!高雅一点的是艺术沙龙,运动俱乐部。当然,搞别的也不合法呀!

  • 内奥塔

    正如柏拉图所说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动机是维护正义,追求全体公民的至善 那么如今城市居民很难就此达成共识! 公共性领域的瓦解,来源于城邦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科技的日益发达 拉开了公民的贫富与地位差距, 疏远了人际关系!

  • 九点烟o

    行为本身是否有目的性,决定交往行为是否会异化为目的性行为,因为后者更直接高效。纯粹交往行为是一种精神盛宴,如大观园的诗会,如远方旅途中的篝火舞会。

  • 静默儿

    感受到公共性的瓦解。

  • 静默儿

    人与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客观世界,目的行为;社会世界,规范性行为;主观世界。语言的三种行为,真理,正义,诚实。三个有效性要求。

  • 静默儿

    工具理性不是人的全部,启蒙运动是尚未完成的计划。

  • 闻书破万卷

    声音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