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忽然想到(十)》| 与屈辱感斗争的鲁迅!

41. 《忽然想到(十)》| 与屈辱感斗争的鲁迅!

00:00
16:17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四十一期。

我们继续读《忽然想到》

 

辩诬——鲁迅一生面对的问题 

鲁迅在《忽然想到》(十)里,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辩诬,这其实也是他一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


鲁迅当年不读科举,离开老家,去南京的洋学堂念书,正是因为他在家乡被流言所困,有人说他偷了家里的珠宝,他无从辩起;在仙台读书时,被日本学生质疑他分数作假,及格是因为藤野先生的关照,他拼命辩白,却没有用;后来,周氏兄弟失和,鲁迅一辈子保持沉默,即使他知道不辩白人们会误解他和羽太信子的关系,但他依然放弃辩诬。

所以,鲁迅说了这句非常有名的话:

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

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跟屈辱感作斗争。因此,他一直在研究人性跟屈辱感的关系,在这个研究中,“辩诬”成为一个关键词。

 

反抗的两种姿态 

我在1989年6月《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比较了60年代中国革命题材的两部作品,分别是老鬼的《血色黄昏》和郑念的《上海生与死》。在这篇文章里,实际上,我讨论的就是鲁迅讲的“辩诬”。

 

《血色黄昏》的男主角是一位70年代主动下乡到内蒙建设兵团的北京学生,他被同学跟领导指控了某种罪名,反复地写检查、写交待,向领导和同学交心坦白,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没有错。小说贯穿了老鬼的真实经历,也是写老鬼自己的辩诬过程。

郑念的《上海生与死》与《血色黄昏》形成鲜明对照。郑念是受西洋教育长大的知识女性,她跟随丈夫住在上海。1966年被抄家、批判时,她不辩诬,反而列举宪法,告诉红卫兵碰她家里的古董花瓶是违法行为。她的抗议方式,比老鬼的辩诬更天真,也没什么用。

其实,这两位小说的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人受到迫害时的两种反抗姿态。一种是“我没错,我是清白的,请相信我。”另外一种是,“你说我有罪,拿出证据来,如果不能证明,那你就是犯错,你就是犯罪。”

 

鲁迅在《忽然想到》(十)里,列举了五卅运动后人们的反应,然后尖锐地指出,第一种辩诬、洗刷自己罪名的姿态,其实就已经在向对方的暴力、权力跟道德屈服。

而第二种郑念式的抗争,它要求双方有共同的法律基础,它不是臣民、家庭,伦理的关系,也不是阶级斗争的关系,只有双方是公民关系的时候,才可以说:“你说我有什么问题,拿出证据来,否则就是你的错。”

 

鲁迅在《忽然想到》(十)里还清醒地指出了寄希望于西方文明,其实也是虚妄的。鲁迅说,

公道和武力合为一体的文明,世界上本未出现,那萌芽或者只在几个先驱者和几群被迫压民族的脑中。但是,当自己有了力量的时候,却往往离而为二了。

在鲁迅看来,有力的人是不讲德的,有德的人是没有力的。所以公理强权合一是不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只存在于伟大的先驱者——比如卢梭、伏尔泰、革命党、鲁迅,还有弱小民族的一种期盼之中。

五卅以后,鲁迅看到了英国、法国很多作家同情中国民众的言论和姿态,鲁迅认为,

英国人的品性,我们可学的地方还多着。

但是他说,

如果我们永远只有公道,就得永远着力于辩诬,终身空忙碌。

也就是说,鲁迅认为,如果没有力量,讲理也没有用。

 

在我看来,这是鲁迅跟甘地关键性的不同。这两个民族魂,标志了近代中国跟印度的不同道路。甘地主张不抵抗,主张讲理;而鲁迅认为讲理是没有用的,更主张抵抗,抗争实力。

 

鲁迅说他看过一篇社论,

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我想,这是很不错的;而且我们应该时时记得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第一,某种意义上鲁迅也有点民族主义,他以国富民强来作为他的奋斗目标;第二,鲁迅轻“民气”,重“民力”。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这两个分歧一直存在,“民气”和“民力”谁更重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其实各有侧重。但鲁迅认为,“民力”比“民气”更重要。

他说,

可惜中国历来就独多民气论者,到现在还如此。如果长此不改,“再而衰,三而竭”,将来会连辩诬的精力也没有了。

 

青年人的前景与危机 

在《忽然想到》(十)中,鲁迅又一本正经地为民族国家前途,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鲁迅说,

中国青年负担的烦重,就数倍于别国的青年了。因为我们的古人将心力大抵用到玄虚漂渺平稳圆滑上去了,便将艰难切实的事情留下,都待后人来补做,要一人兼做两三人,四五人,十百人的工作,现在可正到了试练的时候了。对手又是坚强的英人,正是他山的好石,大可以借此来磨练。假定现今觉悟的青年的平均年龄为二十,又假定照中国人易于衰老的计算,至少也还可以共同抗拒,改革,奋斗三十年。不够,就再一代,二代……

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青年人的期望很高。


但就在鲁迅为青年人设计好浪漫前景之后,他马上清醒地指出有三种危机,会危害到青年人的前景。

哪三种危机呢?

一是日夜偏注于表面的宣传,鄙弃他事;二是对同类太操切,稍有不合,便呼之为国贼,为洋奴;三是有许多巧人,反利用机会,来猎取自己目前的利益。

用现在的话语来转述鲁迅说的三种危及:一是只重宣传,不重其他事;二是稍有不合就骂别人国贼洋奴;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在《忽然想到》(十一)中,有一个话题非常容易引起争论。鲁迅说,

上海的英国捕头残杀市民之后,我们就大惊愤,大嚷道:伪文明人的真面目显露了!……然而中国有枪阶级的焚掠平民,屠杀平民,却向来不很有人抗议。

于是鲁迅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自家相杀”与“为异族所杀”,差异何在?

譬如一个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心平气和,被别人打了,就非常气忿。

可以看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鲁迅一直更关心阶级矛盾,而且他认为中国总是有人借民族危机掩盖国内矛盾。


鲁迅虚构了一段对话,

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

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

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一位狭义的民族主义者,所以当他晚年时,并不愿意放弃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去转向一致对外的国防文学旗帜。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这个与那个》、《导师》,出自杂文集《华盖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5728qvgc

    读鲁迅,看今天,心痛。有同感!

  • 含义_zw

    面对辩诬,还是得学学王二

  • 繁华之外

    许老师

  • 一丛令箭

    早上好,开始听课

  • 13978082ctp

    想想这世上连鲁迅这样的大家也曾遭遇过各种委屈,我等无名之辈所受的各种屈辱也就不值一提了。啊,这又是阿Q精神的胜利。鲁迅虽死,但他的思想依然活着。还将长久地活下去!!

  • MadMadRain15

    鲁迅是伟大的预言家、寓言家。

  • SIER_0x

    有的反复听好几遍,总是迫不及待的等更新。

    vividshine 回复 @SIER_0x: me2

  • 13761319bqo

    谢谢许子东老师。

  • 女桃

    感谢解读鲁迅

  • 燕子_3pw

    受益匪浅,这篇对我的启发太大了,鲁迅先生真的厉害,谢谢许老师讲得这样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