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这个与那个》| 鲁迅是不是青年导师?

42. 《这个与那个》| 鲁迅是不是青年导师?

00:00
15:36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四十二期。

今天,我们要读《这个与那个》,还会牵涉同时期其他一些散文。

 

“导师”的责任与矛盾 

鲁迅曾在一段时间里陷入了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不愿意做青年导师;但另一方面,他又很认真地做青年导师。

 

20年代中期,鲁迅的很多散文,似乎都是为青年而写,研究青年人的选择跟命运。鲁迅对见狼显羊相,见羊显狼相的国民性弱点深恶痛绝,所以,1925年5月在《莽原》发表的《杂感》中,他说,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当鲁迅在骂这些没用的人时,他其实更担心的是遗传,他说:

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

 

鲁迅认为自己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有责任去切断这种历史循环。因此,他认为自己对青年、孩子也有特殊的责任,在回复向培良的一封信里,鲁迅说,

但不幸竟我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

在那时,鲁迅并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会属于某一个更高的阶级或是团体。

 

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人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

可以看出,鲁迅已经意识到自己对青年的影响巨大,隐约感觉到自己在现代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所以,我终于还不想劝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

鲁迅不希望青年人走他走过的路,于是,他为青年人设计了更光明的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在文章《导师》中,鲁迅明确拒绝了导师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却又时时地肩负着导师的责任。鲁迅说,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

鲁迅认为,那些自以为给青年指路的,不是“老态”,就是“圆稳”,或者是“佛法和尚”、“卖药道士”。可是青年怎么办呢?有的青年说“只有自己可靠”,鲁迅又来煞风景说“自己也未必可靠”。为什么呢?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

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

或者还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罢。

鲁迅的这些话,其实正是像一位老师苦口婆心的对学生说:“没有什么人是可靠的,甚至你自己。”

 

鲁迅一再说: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其实,鲁迅对青年有非常总体的关怀:

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既要推却“导师”之称,又力尽“导师”之责的矛盾,小而言之,与他20年代中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课、卷入学潮、与学生许广平恋爱有关;大而言之,是因为他肩上的启蒙使命与他内心的悲观主义发生了必然冲突。

 

《导师》一文写作的两年多以后,鲁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在目睹国共分裂以后,鲁迅在1927年的《答有恒先生》中,表达了自己的失望跟后悔。

一,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二,我发见了我自己是一个……是什么呢?我一时定不出名目来。我曾经说过:中国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宴,有吃的,有被吃的。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会被吃。但我现在发见了,我自己也帮助着排筵宴。

鲁迅问有恒先生:

先生,你是看我的作品的,我现在发一个问题:看了之后,使你麻木,还是使你清楚;使你昏沉,还是使你活泼?

 

鲁迅的意思是,如果我让你们更清楚、更活泼,其实反害了你们。他说,

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是做这醉虾的帮手,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

这是鲁迅在国共合作大革命当中的沉痛反省。

 

鲁迅对青年的希望 

《这个与那个》写于1925年。鲁迅在文章里,对青年提出了很多明确、具体、正面的期望。

 

文中第一节题为《读经与读史》。大概的意思是说,读经崇拜古典名著,膝盖也不必软下去,更应该读史,读历史就可以知道现实跟未来。鲁迅用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所以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后日的丰姿,也只要看丈母。

 

第二节题为《捧与挖》。鲁迅有一个有名的说法:国人遇见令自己不安的人物,一是压,二是捧。鲁迅建议青年新星不要享受被捧,事业还是要往深处开掘。

 

第三节题为《最先与最后》,鲁迅讲述了自己在学校运动会的观感。他说,

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

鲁迅产生了他的联想,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第四节题为《流产与断种》。主要批评社会上对青年起步、新生力量的苛求。鲁迅说,

但如果我们永远要听见人类的足音,则我以为流产究竟比不生产还有望,因为这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着能够生产的了。

鲁迅的言行能够说明他是一位好老师,对青年学生充满鼓励,充满希望,十分宽容,满怀期待。

鲁迅万万没料到,就在他这写这篇文章后不久,他热爱的青年们竟要倒在血泊中。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出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朱妞妞妞

    听了许教授的课,对现状更清醒了,但也更悲观了。

  • 莘中人

    清醒了更痛苦,还是没有药

  • 一丛令箭

    更清醒,也更迷茫。

  • 六十耳背

    许老师值得尊重

  • Lilian14

    读了鲁迅更清醒了!

  • 1376605hnce

    读鲁迅,看历史,人性好像从没改变成。科技发展了。历史人类习惯,人性反复循环着。所以读书能改变自己,早认清与课堂上传授了16年的认知不一样。自己就能生活的轻松一些。

  • 可伶可俐巴巴变

    我觉得我自己也有很多同样的感受,虽然没有上升到国家层次,但也时时感到痛苦,既为对方代表的大众人性悲哀,也为自己的清醒而烦恼。感谢子东老师解读鲁迅,让我感受到这百年之前的勇士对人心灵上的解剖。清醒还是麻木?这真是一个难题。

  • 凡夫俗子_wp

    更矛盾了

  • 宇宙疯行者麻麻林

    更清醒 更麻木 没得救 be cursed

  • 送给你的珍妮花

    青年又如何一概而论呢,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送给你的珍妮花 回复 @送给你的珍妮花: 刚好今天教师节,许老师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