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生死存亡之际的童年歌声

甲骨文:生死存亡之际的童年歌声

00:00
11:49

一周优秀学员 



恭喜以上同学,获得一周【优秀学员】称号,请微信添加并联系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领取余老师亲自准备的签名书。


课程金句 


第73集 甲骨文:生死存亡之际的童年歌声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上次我们讲到,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国文化,历经了种种的困难,走过了很多似乎将要灭亡的关口。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好像真的跨不过去了,一个生死的坎就在我们眼前。


这个坎大家都看到了,中国人看到了,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人的上层看到了、下层也看到了。中国文化如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的解体的话,和我们最早讲到的世界其他几个古文明相比,它的时间已经够长够长的了。大家想想看,4200年前我们就跨进了成熟文明的门槛,一直到19世纪末我们才解体,这多么长寿,而且也已经是个唯一的长寿者。


但是没想到中国把这个门槛还是跨过去了,这里边有一些非常神秘的信号。这个信号我需要认真地给大家讲一讲,我每次想起这些信号的时候就非常感动。这个信号是由一些日期来表明的。还有一些人物,也能够说明它的神气。


周朝的“皇家图书馆” 

1900年6月17号,八国联军占领了大沽口,那侵略战争就开始了。但是,大家知道吗?6月22号,在敦煌藏经洞,一个伟大的唐代突然出现在当代人的眼前;而就在这一天,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向八国联军宣战。几乎同时,甲骨文发现了。甲骨文在上一年的秋天已经被发现,而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正式发现。


8月14号,北京被攻陷,我们的慈溪太后和皇帝都逃走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中国官员自杀,他不希望成为外国侵略者的俘虏,因为他的地位很高,他是国子监祭酒、团练大臣,就是整个京城和义和团联席的防卫事务都是他管的。


但是就是这个王懿荣先生,恰恰是甲骨文的发现者。大家说巧不巧?正是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的时候,敦煌藏经洞发现唐代;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的时候,那个自杀的人是发现甲骨文的人,而甲骨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商代。唐代还比较近,商代是非常远的辉煌,就在这几天里边同时出来了。所以我曾经写文章说:


中国文化濒临灭亡的消息,刺痛了一个庞大的文化机制的神经系统。于是西北沙漠当中的一个洞穴,霎时打开了。但是那地方有点冷僻,于是在北京、在中原,一个更大、更早、更靠近中华文化之根的发现,推到了中国人面前。


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这个我在世界图书馆馆长大会上曾经讲过,我说:


你们都是世界图书馆馆长,我是上海图书馆理事长,这个会在上海举行,所以我组织发言。我们在说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的时候,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图书馆是怎么发现的吗?甲骨文其实是周朝的一个皇家图书馆,当图书馆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发现的时候,它有可能震颤人们的神经,能够让一个民族的文化重新复兴起来。


当时的中国被那么多次的侵略,被那么多的条约一次次打击,几乎成为一个气息恹恹的人,已经快要死亡了,躺在地上。但是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自己青年时代的歌声,这歌声就是唐朝的歌声,来自于敦煌,声音有点远。


他听了听以后,还没有能够起来,于是突然传来了童年时代的歌声,那就是甲骨文所带来的伟大的商朝。所以这个濒死的人先听到自己青年时候的歌声,又听到自己童年时候的歌声,终于扶着一根棍子慢慢地站起来了。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文化的形象。


我给世界各国图书馆讲到这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他们觉得一个图书馆既然有这样的作用,时间为什么这么巧合?我不知道,但是历史上的排列就证明了这一点。


王懿荣和甲骨文 

你看就在八国联军就是占领北京的时刻,发现者就是王懿荣先生。所以这话我要多讲一点,因为王懿荣先生在我看来是特别值得崇敬。这个高官也是中国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知识分子。我曾经在中国文脉这本书里边,有一段文章专门写他的,我给大家简单的选几段朗读一下。我是这样写的:


1899年深秋,离20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20世纪最后的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无能的朝廷,无知的农民,武装的列强,打斗在肮脏的街道和胡同里边。商店很少开业,居民很少出门,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闪动着几个慌张的身影。据传说那一天,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一家中药店接过了一张药方,上面写的是龙骨,这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拿出来一看,这个龙骨上面有一些古怪的古文字,使用这张药方的人,他的名字就叫王懿荣。


王懿荣在当时是个名人,他是京城顶级的古文字学者、经史学家,他还是一个科举出身的大官,是翰林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的最高学府,那个最高学府就是国子监。他对于古代器物上的铭文,做过深入的研究,因此他那次偶尔在腰包里边看到龙骨上的古文字,也就敏感起来。所以,他花钱大量地收购这些龙骨,收购了一千多块,然后慢慢地进行研究。


在他之前也有人在河南发现过这种有字的古板,但是王懿荣先生在自己眼前看到这个实物的时候,立刻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个判断让我们想起了在3000多年以前,祖先在询问天地之间要发生的事情的时候的一种占卜。


为什么3000多年前的卜纹石,会突然出现在19世纪最后一个深秋? 为什么在地下沉默多年的华夏先人,会在这个时候哐当一声掷出了自己的甲骨,而且哗啦啦流泄出这么一大片。我想一定是我们华夏的先人强烈地感知到了他们的后代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口。王懿荣稍稍有一点抖,他放下甲骨,站起身来,门外王懿荣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了,这是一个大话题。


今天就在这儿结束,我们明天继续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华Liu

    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大沽口时,敦煌藏经洞发现伟大的唐代,王懿荣通过甲骨文发现了伟大的商代。秋雨老师形容中国文化像一个庞大身躯被濒临死亡的消息刺痛,听到了自己青年和童年时的歌声而唤醒,从而出现了生机。这太形象了。

    开心果_jA 回复 @华Liu: 被这个比喻感动到

  • 吾师余秋雨_66

    王懿荣,其人“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货泉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因为收集和研究了许多古代文物,又曾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翁同龢、吴大瀓等人一起切磋学术,在金石文字方面有深邃的造诣,才奠定了他后来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时甲骨文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云卷云舒118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嗯嗯,偶然中的必然!

  • 一池_mm

    今早的文章很期待,中国文化遇到了要迈不过去的坎,又如何?今天起了个头,开脑洞,继续会讲新的文化取经和冲击吗,我们的文化一次一次走向封闭自顾,一次次,又被外来文化所激发,满血复活,充满活力,它的神奇之处或者说这是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潜质,只不过没有被我们看到。心理学说 潜意识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中国文化的运,是不是也隐含在自身的潜意识里!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一池_mm: 中国文化的每次大融合,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再发展。每次的濒临死亡,都是一次劫后逢生的柳暗花明。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里,一定有一种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的生物特性。中国的儒释道是这种基因的三条染色体,这三条染色体受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异,而适应社会的文化变迁。

  • 敏敏敏_ty

    如果中国文化难以跨过,中国也将难以重生。中国的土地将成为列强帝国的口中肥肉,中国之百姓将成为帝国主义的掌中奴役。此时,重重垂危下的中国,奇迹般从地层中传来童年时代的歌声,传来青年时代的歌声。这个几乎放弃了任何希望的“老人”浑身震动,一股澎湃的天地元气重新回归巨龙的身体,抖落一片片衰老的鳞甲,毅然站立起一个“少年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敏敏敏_ty 回复 @敏敏敏_ty: 几年前,我带着幼小的女儿游玩岳麓山,山上一群湖南学子正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我赶紧拉住女儿驻足而听,身上顿感毛发贲张,热血沸腾。当年,在山河破碎国难家亡之际,梁启超先生的这篇《少年中国说》同样在声声呼唤着这片沉睡的土地内心伟大的灵魂吧!

  • 吾师余秋雨_66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把中国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前,也将历代鸿学硕儒对古代纪年探寻的理想和求索的火种得以延续,并了却了逝者难以释怀的遗愿。博大久远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坚毅的性格、不屈的灵魂和宽广的胸襟,炎黄子孙在这母体的滋润中,也在不断地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强壮不衰的养分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 怡雅斋

    我们在一个国家中经常联系在一起的三个词,即“政治、经济、文化”。其实一个国家文化的支撑、传承和创新发展,正如余秋雨老师以前讲“稷下学宫”时专门提到,主要靠国家行政的力量,而不是靠单个知识分子本人,这是肯定的。赞同!如儒家经典的传承等必须靠国家,如国家图书馆。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的命运,文化的繁荣依赖于政治的清明和经济的强大。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经济上十分强大的改革开放的中国,没有在包括联合国等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具有充分话语权的中国,没有一个由“两弹一星”所奠定的具有强有力国防的东方大国地位,作为著名文化学者的余秋雨能挺直腰杆在世界各地讲授“中国文化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吗?”这是不言而喻的。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怡雅斋: 集体人格,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基础,政治是形态,经济是表象。国家存在的根本问题,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文化,是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它,就能更科学的引领人类发展。

  • 怡雅斋

    文中提到“王懿荣”这个人,提到他的文化发现和民族气节,确实是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中国人!但是对“中国文化”,他个人无能为力,只能仰天长叹。清朝腐败的任人宰割的政治和经济挽救不了“中国文化”。一个人要善于理性思维,这一点很重要,本人认为,不是一个人笔记记得多么好,就是好学生,就是优秀学生,关键是理性的“文化思维”。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怡雅斋: 学习是种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别人认可,也可以被自己认可。在乎别人认可的人,比较喜欢分享。分享,就需要一种可视化的媒介(视听效果)来体现。

  • 西风古道one

    流泪了

    放大镜男 回复 @西风古道one: 真的是

  • Angelayjy

    第二次听了,依然的泪流满面。像我们的人生一样,需要不停的鞭策,凭着一口气,方能越走越远。

  • 空岛冰河

    王懿荣与这次相遇是巧合,还是历史机缘,我们后人的生命都与这次相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感谢这次相遇,可老先生为这次相遇又承受一份有点太重的责任,他可能感觉自己力量太小,无法扭转局势,当他看到甲骨文,他觉的应该做些什么,是悲,是凉,是喜,是忧,来不及体味,

    在路上84 回复 @空岛冰河: 看过余秋雨老师的二部长篇小说《空岛》《冰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