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走向现代性的共同标志

文化转型:走向现代性的共同标志

00:00
11:40

课程金句 


第75集 文化转型:走向现代性的共同标志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上次我讲了甲骨文带来了我们几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的牺牲,在甲骨文运输的时候又出现了神秘的天象,我们现在还说不清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商代所发出的歌声,已经让那个奄奄一息的中国文化终于扶着木棍站起来了。


它没死,它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是童年的歌声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中国文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活下来了。中华文化在20世纪初期的死而复生,这其实是一个令我们感到非常激动又非常神秘的重大事件。我现在分析,有五个原因,使中国文化能够死而复生、没有灭亡。


死而复生的五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国际和国内都有,中国虽然被变成了半殖民地化的很多块面,但是整体上它没有被瓜分。这是一条。


第二条,在一次一次的灾难当中,社会的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了实学和新学的价值。什么叫实学?就是实实在在不讲空话的,讲实用的经世致用的那种学问。所谓新学,就是和科学连在一起从西方传过来的那些学问。灾难一次又一次,但灾难有的时候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全社会不要争论了,一切灾难都证明实学是对的,新学也是对的,我们应该吸取。对于这一点,连官员当中很多脑子清楚的人,他们也明白实学和新学的价值,比如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他们都明白这一点。这是中华文化死而复生的第二个原因。


中国文化死而复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出现了一批既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的社会思想改革者。请记住,就是既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这样的人中国有一批,比如像康有为、梁启超、张謇,他们是社会思想的改革者,所以他们一上来就没有对中国传统进行否定。


第四,出现了一批既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的文化改革实践者。这个定义是一样的,既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的文化改革实践者。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实践者,他们对中国传统非常精通,他们不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来要彻底否定传统的人,但是对世界大潮也充分了解,这很重要。


第五个原因,这个原因很特殊,我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讲一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位最高的代表,他们的形象表现得非常特殊,这就使得文化旧营垒没有话语权了。因为他们是最高代表,他们一点不保守,他们气度恢宏。由于这样的两个代表人物的特殊形象,使“敌人”(文化旧营垒)不得不缴械投降,使文化保守主义到了死亡边缘的那种旧营垒,不得不缴械投降。那么这两位代表是谁呢?一个叫章太炎,一个叫王国维,他们真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的最高代表。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往哪里走,由于他们两个人知道,所以其他啰里啰嗦、七嘴八舌的那些小评论,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了,所以大人物掌握了话语权,这很重要。


中国文化在20世纪初年死而复生的理由大家清楚了吗?第一,中国没有被瓜分;第二,在灾难当中大家认识到了实学和新学的价值;第三,出现了一批社会思想改革者,他们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第四,出现了一批实践者,文化实践者,他们一样精通中国传统,又了解世界大潮;还有最根本的是,有两个最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的心态、他们的立足方式,使得任何把中国文化拉上死路的种种伎俩不能实现。他们就是章太炎和王国维。


这几个原因使中国文化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死而复生了,这一点是我们的庆幸。但这么多好条件,怎么会都放在一起了?好,下面我要认真的来讲一讲最后一个原因,也就是两个最高代表的形象。


传统性和现代性 

他们怎么会让中国文化度过了这个难关、跨过了这个门口?这两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门槛边上的守护神。这里边我要传达一个观念了,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就是我们讲中国文化在20世纪死而复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它说成是,中国的学问和西方学问在冲突以后,中国文化到底采取了什么态度。我们非常强调学问的中西、学问的新旧,他们之间的冲突其实实在是谈不上了。


中西的冲突,我们在郭嵩焘的外交事件当中已经看出了,中国当时怎么可能和世界大潮相抗衡,他们只是处置了自己的外交官而已。至于新旧对仗更没有理由,因为新只是一种想法,而没有作品,没有作品的文化怎么可能和几千年加诸儒人的文化对仗起来呢?这不可能。所以我觉得这里边不存在中西、也不存在新旧的区别。


那到底是个什么区别呢?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一种关系的磨合。我有一个金融界的朋友叫秦晓,他跟我谈过两次话,反复地说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区别,我是赞同他的想法的。因为现代化比较表面,现代性让一个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只有在时间上和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我们眼前没有东方和西方、没有中国和外国。它只有走向现代,是这样一个选择。


比如我前面讲到,在唐代的时候,日本从长安学过很多东西回去,这其实还谈不上是什么中日关系,严格讲起来,只是日本学了一个当时的先进文化。比如欧洲接受了指南针、接受了活字印刷,这也不完全是地域关系,严格讲起来是时间关系,他们接受了当时的先进文化,他们在世界大航海、大发现的时候,用的指南针和中国有关,但这个现象本身已经是个世界现象了。


又比如中国当时遇到了要不要铁路的问题,大家以为这是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其实不是。铁路它是现代工业所造成的一个现代性的标志,它除了钢铁、除了交通之外,还牵涉到一整套的制度,这个制度就牵涉到了车站的管理、列车运行的图谱等等,这一套制度严格讲起来,没有东方西方的区别,就是走向现代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的挣扎,严格讲起来它面对的是我们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矛盾。


这一点很有趣,章太炎和王国维这两个传统文化大师,脑子都很清楚,他们一点不保守,所以使得我们中国的文化转型比较顺利。这一点其实大家想想,包括我们现在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这一切东西,你真的讲是哪个国家的东西,又被哪个国家拿去,这是非常可笑的,它本来就是人类走向此时此刻现代性的一个共同的标志。这些居然早早的被章太炎和王国维弄明白了,所以中国文化很感谢这两位传统的文化大师。


我们下一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吾师余秋雨_66

    先生的散文给人的印象总是高人一等,很多文化人总是把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放在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狭窄范围来作结论,而先生总是善于把自己面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放到国际大文化的背景下去考察去分析。在历代的皇帝里头先生最推崇康熙,因为康熙在同一代人中可谓学贯中西。对康熙开放心态和西学行为的大加赞赏,是先生对一种文化走向的认同。只有那些能够融汇中西两种文化的人,才可能有比较大的文化作为,先生自己就是顺着这样的文化走向前行的。

    怡雅斋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应该向余秋雨老师学习,做一个“学贯中西”的人。

  • 詹先_g4

    这一课最后一段:传统与玌代有些难。我反复听了好几遍课,都没回过神来。然后将笔记详尽的写了一大篇,又反复斟酌j很久才入門。没想到語文課还这么难,又不是古文。我想来想去,是我的思维方式僵化,属于传统营壘的保守思维。在余老师的教导下,只有缴械投降!大师思维敏捷、深入淺出、見解玌代,谢谢你了!看来要跟上同学们还有很大差距。鼓励一下自己:加油、加油!

  • 詹先_g4

    喜欢王國维的人生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燈火阑珊处。

    我爱娜娜娜娜爱读书 回复 @詹先_g4: 原来,“好的童年治愈一生”是这里来的

  • 一缕远方烟火

    中国文化在20实际初期的元气复苏,除了童年的价值传唱,更是让中国文化载体的中国人从一气贯通的中国文化史中,重新掌握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精髓,包容、大同、创造,逐渐恢复了咿呀学语、漫步蹒跚的生机和活力。如同一个因太过自信而自负的学子,从新审视自己,从新回到路上。自此,我们庆幸作为中国人的自己,至今仍有机会跟随先圣和当代大师走在路上,从自身感受5000年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奔流不息。

  • 喵屋浪游记

    甲骨文这几集煽情大于学术,不如前面讲的好

    荒野狡兔 回复 @喵屋浪游记: 讲的不好是不是因为我们对近代史熟悉一些?也许其他也不是很好,炫耀学问多些,似乎乱联因果。我不是文人,听起来感觉不错。

  • 非洲_王子

    听了于老师的中国文化课,感触万千,恐怕自己记不住,所以再买了一本书籍来存放着,有时间慢慢再读。

  • 婷婷和霏霏

    甲骨文发现这几集,听得好感动

  • 李l守护者

    您听到余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化,太幸运了,很幸福,也很开心,感恩老师,感恩老师,感恩老师,

  • 1362139efiv

    有情怀的人才会这么动情地讲述;没有情怀的人才会只看到玄!

  •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章太炎,王国维成了中国20世纪的文化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