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债券:不该被忽略的有效投资工具
 4262

试听18019.债券:不该被忽略的有效投资工具

00:00
10:29

【思维导图】


【课程文稿】

你好,我是清华大学金融系教授王茵田,欢迎你收听我的投资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讲固定收益产品和债券。说起这两个概念,很多人可能觉得差不多。应该说固定收益产品,简称固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债券只是其中一种。我们普通人平时很少关注债市。


跟股市相比,债市看上去枯燥、单调、一点也不刺激。其实,债券在规模上远远超出股票市场。2018年8月,股市规模大概50万亿,而债市在2017年就超过70万亿。


更重要的是,债市对股市有直接的溢出效应。什么意思呢?比如2018年10月11日,美联储再次加息,同时中德俄争相抛售美债,导致美债暴跌,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高达3.25%,几乎是同时,美股暴跌了4%。


另外,从资产配置上来说,配置一定的债券资产可以起到投资组合稳定器的作用。根据过去十年间的历史数据,债券资产的累积收益率、最大回撤等指标表现都优于股票资产,“风险收益比”更高。所以,它也是获取长期收益、规避股市风险的一种主要方式


总之,债券在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非同小可。如果说,股市是家里意气风发任性的小儿子,那么债市则是低调沉厚、隐忍持重的老大。我们平时关注的少,一是因为个人投资者都喜欢听一夜暴富的故事,而债券缺少这样的戏剧感;再者,媒体也对债券缺少报道和普及;而且,人们做股东和做债权人感受是不同的,股东的话语权更大,所以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来自股市的声音。


我们刚才讲了,债券从属于固定收益这个大家族,家族里还有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P2P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这个家族的成员有一些共有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有一个固定的面值或本金、有固定的票面利率和固定到期日、未来的现金流是按照固定的节奏以固定的金额发放的。


乍一看,它们比股票安全太多,似乎一个产品不论风险多大,只要包装成“固收产品”就能有个好收成和好口碑。这就像网红,只要整容成网红脸,就能得到更多的打赏。


但是你要注意,千万不要被“固定”的外衣所迷惑。一个所谓的固定收益产品依然承担相当的风险


第一,如果你在2018年10月11日卖出手中的美债,你一定承担了价格的下跌,或者说承担了利率的上升的后果,这就是利率风险


第二,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有急用钱的时候,抛售固定收益产品和抛售股票是不同的。我们之前讲过,大多数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在场外市场交易,在中国就是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大但效率低,你需要花时间精力和做市商讨价还价,也意味着你很难短期内按照理想的价格抛售出去,这就是流动性风险;


第三,即便你作为持有者从一而终,坚持到底,你能肯定发行方能坚持到底、不会违约吗?不会跑路暴雷吗?这就是信用风险。你看,固定收益产品的风险其实也不小,老爸老妈们在暴雷频发的2018年之前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固定收益产品的江湖阶层分明,可以分为三大阶层。第一阶层的产品衔着银勺出生,信用好,流动性强。比如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大型商业银行的定期存单、商业银行之间的短期拆借。


这类固定收益产品也被称为货币市场产品,意思是说像货币一样安全,一样流动性好。皇帝女儿不愁嫁,这类产品只用支付最低的利息就可以招揽到足够的买家。其实余额宝也是投资于这一类产品的二手产品。


第二阶层是信用市场产品,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江湖。如果说第一阶层产品靠出身,这一阶层则凭本事闯江湖,靠的是产品的口碑、道义和信用。这一阶层产品百花齐放: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国企发行的企业债,也有上市公司的公司债;有信托产品,有保险产品等等。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这些五花八门的产品,看似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实际上延长了资源配置的流程,增加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资本配置的效率。比如说,你嫌银行活期利息太低,把一笔储蓄从大银行取出来,投向中小银行的同业理财,中小银行再委托外部金融机构代为打理,比如信托公司、券商、保险公司,最后再流向企业债券、公司股权等,这个过程叫资产管理。


2017年底,我国的资管规模超过100万亿。你看,总之实体经济是最后的接盘侠,经过层层盘剥,融资成本被大大的提高了。这种资本在金融体系内长长的流转叫资本空转,是典型的浪费。


中国的产业升级到了节点,而配套的金融服务却没有效率。所以,2018年推出的资管新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缩短这个长长的链条。


具体手段:一是打破“刚性兑付”的虚假承诺,让各种“固定收益”的牛鬼蛇神露出原形,让投资者回归理性;二是禁止固收产品发行方玩旁氏游戏,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借新钱还旧账;三是去除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入资本江湖的“通道”,这些通道阴暗潮湿,不受监管机构监管,充满了风险。


你可能会问,讲了这么多,那么P2P产品属于哪个市场呢?P2P是第三个阶层的市场,它更像没娘的孩子,在缺少管束的情况下野蛮生长。在2015年最鼎盛时期,平台4000多家,资金规模超过万亿。由于缺少监管,基本全靠平台的自律。所以问题最大。2015年的E租宝是行业第一次爆盘,前一刻还是普惠金融的实践者,转身就是十恶不赦的金融诈骗犯。


自那之后,一批平台不但没有退出行业,反而推出了现金贷、消费贷,把P2P又一次推上了风口,只不过这一次贷款端不是企业而是90后。这批90后积极拥抱消费,看似挽救了P2P行业,实则饮鸩止渴,让旁氏骗局又狂欢了两年。直到2017年年底监管收紧,所谓的P2P平台开始原形毕露。到2018年8月份,正常运转的平台只剩了1600多家。


那到底怎么投资P2P呢?我的建议是先选平台再选产品:第一,看平台背景出身,第二,看四大标准,分别是:机构信用代码证、ICP许可证、信息安全等级备案、银行存管,一个个数过去,缺一不可;第三,看资金投向,p2p产品就是衍生品,你要看它的基础资产是什么?是银行汇票还是企业不良贷款还是消费?区别很大。第四,看投资收益,个人觉得超过6%就要掂量掂量。


有一个数据供你参考,全世界里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8%。你面对10%的收益率,必须追问它背后的资产或行业是否足以支撑这样高的固定收益?如果不能,那就做好违约的思想准备,毕竟,还是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风险高收益是资本市场永恒不变的真理。


好了,我来给你总结一下。我把固定收益产品从信用风险上分为三个层级。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对于最安全的货币市场产品基本高枕无忧;对于庞大的信用市场产品不仅要看出身,看口碑,更要靠监管部门的大力整治。而面对“野孩子”P2P,只能多做功课靠运气了。


这次课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用户评论
  • 发818

    能不能组建一个群,老师

  • 高与远

    第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