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02 谢高华和义乌小商品市场
 8512

试听180【1982】02 谢高华和义乌小商品市场

00:00
10:38

内容交流群

欢迎添加微信:xmcaijing,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课程VIP官方交流群,可获得课程话题交流、直播互动、不定期抽奖等福利!


课程文稿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有100位人物获此殊荣,在浙江省有7位,其中就有88岁的谢高华,他1982年在义乌担任县委书记,他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大会前一天,谢高华刚在入住的北京一家宾馆庆祝自己88岁生日,非常高龄。


今天我们就来讲谢高华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传奇经历。
 
从1982年到现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经历了8次搬迁、10次扩建,昔日的露天市场华丽转身为国际商贸大厦。如今,每年有50万外商来义乌采购,包括五金制品、塑料制品、纺织品在内的3万多种小商品流向海外市场。随着中欧班列通行,义乌商品市场的出口货物也攀升到65%,其中一半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什么义乌能成为影响世界的小商品市场呢?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由于土壤酸性较大,不利于当地粮食作物生长,当地人发明了用鸡鸭鹅毛混合草木灰、粪便沤肥的方法以提高产量。因此,鸡鸭鹅毛成为义乌人的刚需品,而当地盛产甘蔗,这就酝酿出了“鸡毛换糖”的故事。许多农村汉子手摇拨浪鼓,头戴斗笠,肩挑两筐甘蔗压榨的红糖,走在义乌的大街小巷,大声叫卖“鸡毛鸭毛鹅毛换糖喽!”慢慢地,红糖便不像最初那样受城里人喜欢,挑担人就开始带一些针线、钮扣、别针等小物件叫卖,来换取鸡毛鸭毛鹅毛。这一个个扁担筐子,就是最早的一个个流动商铺。
 
义乌的条件在当时是非常差的,1982年,52岁的谢高华从邻县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当时的义乌是“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贫困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包产到户的义乌农民开始从事各种副业,在城里逐渐自发形成小规模的路边摊市场。义乌县城面积仅2.8平方公里,只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当时的县委大院用的是露天厕所,一到夏天就臭气难耐,绿头苍蝇经常光顾谢高华的办公室。义乌农村的状况可想而知。当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纷纷外出鸡毛换糖或偷偷摆摊。在义乌廿三里镇和稠城镇等地,还自发形成了小规模的集贸市场。不过,鸡毛换糖和摆摊当时被视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
 
到义乌后,主要是先做调研,经常到下面去寻访、下基层。老百姓都觉得谢高华没有官架子,喜欢听真话,于是慢慢地敢跟谢高华说实话了。他就了解到,当时义乌有4000多户个体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有3000户,从业人员6000多人,但多数没有登记发证。如何管理这些个体户,成了义乌一大难题。此时的义乌,对于鸡毛换糖和摆摊,政府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鸡毛换糖和摆摊不利于农业生产,应该严厉打击。另一种认为,义乌农民有鸡毛换糖和摆摊的传统,应该予以支持。


那时发生了一件事:45岁的冯爱倩是一名四处偷偷摆摊的个体户。当时,冯爱倩家里有5个孩子,最小的才5岁。她的丈夫在义乌县供销社上班,工资不高,一家人生活艰难,为了生活,冯爱倩只好偷偷在街头摆摊。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在义乌街头摆摊时被相关部门没收了货物。焦急的她在义乌县委大院门口拦住正要外出的谢高华,于是就有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义乌农妇当街拦县委书记”的故事。冯爱倩,在县委机关大院外拦住了谢高华,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


电视连续剧《鸡毛飞上天》也有这个场景:一位名叫骆玉珠的女士斜背一个绿色布包,趁着越剧电影《红楼梦》在义乌播出之际,,“骆玉珠”的原型1元一张照片叫卖,当时挣了不少钱。之后又开始售卖太阳帽、尼龙袜、裤子等,结果被“投机倒把办公室”没收了,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我的东西很多也是国企进的、上海进的,城隍庙就可以卖,我们怎么不行……”
 
这件事让谢高华认真了思考了这个问题,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年多以来,中央允许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这些人都是农民,规定并未明确允许农民经商。“但转念又一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农民从事‘鸡毛换糖’或售卖其他小商品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党中央的精神,这就不违法。”谢高华说,他当即组织县委班子开会,要求干部带头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声音。
 
1982年6月23日,义乌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当年1—5月财贸工作汇报,并提出对小百货市场整顿工作。会上,有人提出,义乌经商的农民太多了,谢高华当即表态:“你这个看法我不大苟同。义乌市场很有发展前途,不能把要搞活的经济搞得死死的。中央的政策是搞活经济,长期不变,我们要解放思想……”“鸡毛换糖不是义乌的包袱,而是义乌的优势。”由于当时既无先例,又无明确政策支持,有人担心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会触碰政策“高压线”。为此,谢高华在义乌县委会议上一锤定音:“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我这个乌纱帽,撤掉就撤掉,撤掉了我就回家种田嘛。”


后来,谢高华等县里领导同志与数百名当地商贩聚坐在义乌一个剧院里。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
 
在他的拍板担责下,1982年8月25日,义乌以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名义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即开放市场的一号通告),宣布稠城镇小百货市场于9月5日正式开放。一时间,周边县市被“围堵”的摆摊人像潮水一般涌到义乌。


这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税收管理该怎么办?。经过深入调研走访,谢高华又一次拍板,要“放水养鱼”,不是“杀鸡取卵”。义乌县里规定,试行“定额征税”,每个摊位设置固定计税额,目标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这个办法,不仅简单直接,让农民、商贩们读了通俗易懂,更是让利于民,老百姓十分高兴。不过,义乌的这个税收改革惊动到省里,并上报中央部门,让谢高华背负上很大的推行压力。然而,并不惧怕摘掉乌纱帽的谢高华,毅然顶着上级多层压力,将税收新政实施了下去。
 
之后,义乌县里陆续出台红头文件,确立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四允许”原则,为义务小商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给市场经营户们鼓劲,1982年11月,义乌县委首次召开全县“万元户”表彰大会,一批依靠合法经商富裕起来的“万元户”胸前挂着大红花,受到义乌县委隆重表彰。在这次大会上,谢高华再次给市场经营户们撑腰:“农民生活很不容易,我们要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各相关部门要主动为农民进城经商服务。今后,谁要再为难老百姓,我就处理谁!”
 
到1982年底,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有30多个大类2000多种小商品,吸引了国内10多个省份的客商前来采购。到1984年,谢高华结合义乌实际首创提出“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义乌撤县建市,“兴商建县”变成“兴商建市”,内涵也不断与时俱进。
 
1984年12月,谢高华离开义乌。此后,他始终牵挂着义乌。 谢高华至今在义乌没有一处房产,没有一间商铺,也未持有任何义乌企业的股票,非常清廉。


谢高华在回顾义乌当年的历史时说:“义乌的市场是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都是从人民当中来的。我又不会做生意,群众才是真的英雄。”
 
改革开放40周年,很多地方的突破,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造出的。我们的新时代需要更多的谢高华这样的改革先锋,他们能包容农民和亿万普通劳动者的创造实践,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义乌这样的开放城市,才能千千万万人创富积极性迸发出来,这就是改革开放真正的谜底。

用户评论
  • 秦小兔的冷吃兔

    鸡毛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