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为政 | 领导艺术:如何实现“无为而治”?

51 为政 | 领导艺术:如何实现“无为而治”?

00:00
11:39



【文稿】


上节讲了领导艺术中的“尊五美”、“屏四恶”问题,本节我们继续来谈孔子讲的领导艺术中的其它内容。


第二大领导艺术是:“必也正名”


必也正名”,这是孔子讲的一句名言。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艺术。


《论语·颜渊》篇记录了子路与孔子以下一段生动的对话:


孔子有个弟子在卫国做官,想请孔子去卫国主政。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要重用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什么事情开始做起呢?”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 意思是,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这样做的话,老师是不是太迂腐了!这名分怎么正呢?”


孔子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意思是说:子路,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要采取存疑的态度。这“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这也是一句名言。紧接着,孔子又讲了以下一段名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意思是说,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如果“名不正言不顺”,最后会弄到使人们手足无措的地步。


这段文字,生动地反映出孔子与子路的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子路生性耿直,直言不讳,甚至出言不逊,显得有些粗野,孔子对此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依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充分显现出孔子的大度豁达的为师风范。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成语,就典出于此。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也是领导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领导者为了实现有效的领导,名分必须要正。名正才能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有一句流行话,叫做“带兵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话虽然讲的比较粗,但是道出了实情。


 “必也正名”,作为领导艺术,涉及到权责相匹配的问题。按照现代政治学的话来说,就是涉及到领导的合法性问题。这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十分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在这里,有两个有关“正名”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


《论语·子路》篇记载: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冉求从朝庭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


孔子说:“只是一般的家事吧?如果有政事,虽然我没有直接参与了,但是我也会知道的。”


在孔子看来,冉求只是鲁国季氏的家臣,而不是鲁国朝庭的大臣,如果有什么事情,最多是家事,而不能算是政事。这个名分必须要弄清楚。


 第二个例子是:


《论语·季氏》篇记载: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论语·季氏》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在他国人面前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国君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为老妇,在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为达到“正名”的目的,对人的称呼也很讲究。在管理中,对人的称呼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

正名分,正责任,这正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础,名分不正必然会导致职责不清;职责不清,就会“言不顺,事不成”。


第三大内容领导艺术:德礼合治


“德礼合治”,是孔子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艺术。


《论语·为政》篇记载: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句中的道(音dǎo)通导,通借字,就是引导、治理的意思。此句意思是说,以政令去引导老百姓,用刑罚去规范老百姓的行为。老百姓可能会暂时免于犯罪,但是因为内心没有羞耻感,以后还可能重新犯罪。如果以道德去引导老百姓,以礼制去规范老百姓的行为,老百姓由于内心有羞耻感,在行为上能够严格的执行。


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经常被管理者们所引用。德就是道德,礼是制度,也包括习俗,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但是,他从来没有忽视礼与法的作用。把道与礼相结合,这就“德礼合治”。


另外, 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说:“对啊!施政过于宽和,百姓就会怠慢,如果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过于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如果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方法来缓解。以宽和来调节严厉,以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就会通达了”。


“宽猛相济”这一成语,就典出于此,这与“德法合治”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德法合治”“宽猛相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这样政令才会通畅,社会才能和谐。 


第四大领导艺术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最高的管理哲学,是为政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人们印象中,无为而治只是老子的主张。的确,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老子对此的确非常推崇,可以说“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道德经》中前后七次谈到了无为而治。比如;《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等等。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的确也是 崇尚“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篇中记载: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端庄地面向南方坐在王位上罢了。”


在这里,孔子明确提出了“无为而治”这个术语。尽管,在《论语》中出现一次“无为而治”这个字眼,所以并不太为人所重视,但是,由于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他推崇舜的“无为而治”,可见,他对“无为而治”说十分推崇的。


当然,孔子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应该是受了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没有多大疑问的。多部史书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个事情,应该是可信的。根据《孔子家语》一书记载,孔子曾多次提到“吾师老聃”,可见老子对孔子思想影响的深刻程度。因此,我们读《论语》中就可以发现,孔子思想中有一些道家思想的元素,也并不奇怪。


那么, 什么是“无为而治”呢?不少人把“无为”解释为消极无为,无所作为的意思,比如,经常会听到有些领导人说:“这事我不管了,全权交给你了,我无为治。”显然是有问题的,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讲的“无为”的意思有两重含义:一是不肆意妄为,二是顺应自然而为。通过这种“无为”途径,来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才是“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楼宇烈先生指出:“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楼宇烈:《中国的品格》,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页。)这是很有见地的。


孔子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怎么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目的?在孔子看来,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无为”。孔子讲的“惠而不费”,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相通的。后来,被孟子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孟子指出:“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智者治理国家,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二是“有为”。孔子认为,要以“有为”的方法实现“无为而治”目标,这则是孔子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一大发展。如果为政者能够做到“为政以德”“先有司”、“举贤才”,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无为”与“有为”,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这个问题,韩非子讲得最为明白,那就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韩非子·天道第十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名无字的小伙伴

    不是不评,而是听着想着听着想着……结果就忘了评价了! 年轻的时候可爱发表言论,现在觉得听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尤其是听名校名师解经典……所以,评与不评,我都在这里

  • 1891828adfn

    序号乱了?

  • 1891828a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