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看孔子 | 当时人们眼中的孔子形象

58 看孔子 | 当时人们眼中的孔子形象

00:00
15:54


【文稿】



上节讲了孔子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孔子,本节来谈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如果说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可能会有溢美之词,还有后人对孔子的评价,由于时代需要不同也未必客观,那么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对孔子的评价相对来说就会客观得多。这也为我们认识孔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那么,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是怎么看待孔子的,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看。


一是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由于老百姓不掌握话语权,因此他们的声音往往很微弱,难以被载入历史文献之中。因此,《论语》中有关百姓对孔子的评价方面的记载的不多,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论语·子罕》篇记载: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地名,党,五百家为党。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他学问渊博,不过却说不出以哪一方面的特长而著称。”孔子听说后,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我有特长吗?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选择驾车吧。”


达巷党人应该就是一般的老百姓。从达巷党人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在世时已经是个名人,以博学多识而闻名于世。但也正因为孔子精通六艺,博学多识,所以在各方面的才能都显得不是很突出,这是附合辨证法的。面对这种不知道是称赞还是讥讽的话,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趣地回答说:我还是选择驾车为特长吧。从这个自嘲中,可见孔子的谦虚精神,而且不乏幽默。


还有,《论语·宪问》篇记载: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过夜。看守城门的人问:“你从哪里来的?”子路不无自傲地回答说:“我是从孔子的家乡那边来的。”守城门的人回答说:“就是那个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仍然还在努力地做事的人吗?”


句子中的石门,是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句子中的“晨门”,就是看守城门的人。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这个“晨门”是个隐士,但是这也只是推测而已,并没有资料可以证明。我倒觉得看守城门的人,应该是最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之一。他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句话说到关键点上了,对孔子的精神实质把握得十分到位。也许有人认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愚不可及。孔子当然知道在当时这个乱世,他的理想大道不大可能得到实现,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这恰恰是他的一大宝贵精神品质。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这些都是孔子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写照。其实,“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对我们现实人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一个人取得成功,往往就在似乎处于绝望境界中的最后坚持与努力。


我们经常讲,百姓心中有杆称。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说的话也往往结结实实。在他们眼中,孔子是一个富有理想、博学多才的人,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二是为政者对孔子又是怎么评价的?


我们在《论语》中经常见到的是,各国君主、权臣问政于孔子的记载。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季康子问政”,不胜枚举。可见,为政者对孔子的重视程度。


至于为政者对孔子怎么评价的?《论语》中有两则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一则案例是:《论语•八佾》篇记载: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意思是说,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求见孔子,说:“凡是有君子来到这里,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弟子就带他去见了自己的老师。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弟子说:“你们这些弟子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派来了你们的先生来替圣人号令天下。”


仪这个地方官员见孔子后,言词颇多感慨,称孔子为“天之木铎”。所谓“天之木铎”,就是作为天之代言。对孔子的评价的确够高的。涨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 圣贤者,天地之替身。”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则案例是:《论语•子罕》中记载: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有个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对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博学多能啊?”


子贡回答说:“先生的确是天生的大圣人,而且又博学多能。”


太宰,是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在太宰与子贡看来,孔子已经是博学多能的圣人。


讲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既然为政者对孔子普遍都很重视,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还常常问政于孔子,那么,为什么大多并没有重用孔子呢? 这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时也,命也,运也”。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的,这就是悲剧的根源。 


三是隐者对孔子又持什么看法。


中国的隐士文化,由来已久。隐士较早始于周朝,如孔子经常提及的伯夷、叔齐等等,就是杰出代表。差不多与孔子同时代的隐士已经比较多见,老子应该就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隐士。在《论语•微子》篇有不少隐士与孔子的交集与交锋的记录,反映了他们与孔子在人生价值上的不同趋向。 主要有以下三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    


有一个号称“楚狂”隐者,的接舆一边唱着歌,一边从孔子车旁擦肩而过。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说,凤鸟啊,凤鸟!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衰败?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追求。罢了,罢了!现在搞政治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与他交谈,但是接舆却自顾自地走了。


这是孔子与接舆的一次交集。李白有一句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就典出于此,不过,李白不是真隐士,不过因为仕途失意而装出来的狂态而已,他讥讽孔子未必真有资格。其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是著名的句子,与孔子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微子》)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个案例是:


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孔子的后面,与老师走散了,遇到一位丈人,是个隐士,用拐杖挑着竹编的耕耘农具。子路问道:“您见过我的老师吗?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意思是说,四肢不劳动,五谷都分不清,怎么能称作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一旁,自顾自地除草去了。子路拱着手站立着。后来老者留子路住宿过夜,杀鸡煮饭让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回来,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于是,孔子派子路返回再去拜见那位老者。子路到了老者家里,发现那位老者已经出行去了。


句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隐士嘲笑孔子的话。至于“批林批孔”时期,把它说成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就有些泛政治化了,这不属于学术领域的东西,也就不多讲了。不过,孔子对农耕生产不很重视,这倒是事实,因为他关注的重心是治国安邦的学问。


第三个案例是:


有两个称作长沮、桀溺的两个人在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就是不告诉他渡口所在的地方。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思是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子这种“辟人之士”,就是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辟世之士”,就是避世的人。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叹息道: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说,我们总不能跟鸟兽待在一起吧,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与你们一起出来从事改变现实的事情了。”其中“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一句著名的句子。


这里记载的,接舆、长沮、桀溺、丈人等等,应该都是当时的隐士。他们生逢乱世,与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采取了消极遁世的做法,对孔子往往不以为然,颇有微词。


那么,孔子对隐士究竟抱什么态度呢?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隐士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孔子对隐士的确抱有相当同情与尊敬,因为林间从来多高士,况且孔子思想也有些道家元素,也有一些隐士情节,比如:《论语·子罕第》篇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第九》)意思是,孔子想要去偏远的蛮夷之地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怎么会简陋呢?” 其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个名句,对后世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唐代诗人刘禹锡 写的著名的《陋室铭》,就取材于此,另一方面,孔子对隐士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从根本上说是难以认同的。


那么,在孔子与隐士之间,我们会倾向于谁呢?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选择,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一个国家与社会要进步、要发展,就需要有一打胸怀大志、智慧卓越并且勇于担当、拚命硬干的志士仁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这正新儒学的创始人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8528436

    陆教授好! 您这个讲座有书籍出版吗?我想买一本,怎么交易?

  • 陆卫明教授

    你好,谢谢提出宝贵意见。关于《论语》中的晨门的身份,学界一般都认为是隐士,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无依据。他也可能是百姓。并不是说百姓就没文化,他们的意见可能更结实。至于你引的《左传》中的例子,似乎也不能证明《论语》中的晨门就是隐士。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 放心难已

    感谢您的回复,使我明白了做学问还是需要“钻之弥深”才行

  • 放心难已

    我觉得看门人应该是一个“士”一级的人物,这与学界的隐士说有点相同。

  • 放心难已

    为什么还有一半文字发不上去?

  • 放心难已

    陆教授,你好!我聆听过你的讲座,对你的学问与品德佩服之至。也因此我对这《论语》智慧尤为重视,我不但反复听,而且做了详细的笔记。正因为尊重与敬畏,在这里有个问题想和你商榷,因为无法私下向你请教,只好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了。你在这一讲中对守门人判定为没有多少文化普通百姓,我有不同的看法。 据《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 后来文王打了败仗,鬻拳不让他入城,后来文王患病、去世,鬻拳安葬文王后自杀以殉。可见这个守门人地位挺高的。清年羹尧居功不臣,雍正把他从抚远大将军降为无品级之门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