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特辑02】老子与孔子,都如何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

【疫情特辑02】老子与孔子,都如何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

00:00
11:4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现在要谈的是:国学在困境中能交给我们什么?每当遇到生命中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向国学经典请教,并且从中获得古人的启发。现在是2020年开春,新型冠状肺炎肆虐。不论它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都一起要面对这个大的挑战。这时候心里面想到的不只是想了解这是怎么回事,以及要如何面对灾难,同时也要思考一下:我们经常在谈的国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目前这个疾病带来大量痛苦和死亡的威胁。


在儒家来说的话,谈到人与人的适当关系,我们对于别人的遭遇也会感同身受。在《论语》里面,孔子有个学生叫做冉伯牛,他的德行非常好,但他生病了。在《论语》里面他只出现这一次,我们念到的是:伯牛生了重病,可能是传染病,所以孔子去看他的时候,从窗外握着他的手,然后说:“我们要失去这位同学了,这是命呀!这么好的人居然患了这么严重的病!”(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yǒu)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篇》)所以,人有生老病死,这一切孔子也只能归之于命。对于命,只能够设法接受,调整自己的心态,知道人生短暂,这一生有一个价值要去实现,完成生命向善的要求。


孔子最好的学生颜渊,他不幸在很年轻的时候(40岁左右)就过世了。孔子说“不幸短命死矣”,也是归之于命。颜渊过世,孔子非常伤心,他甚至说:“天丧我也!”(天丧予!)这是老天要断绝我的路啊!他哭得非常伤心(子哭之恸),以至于同学们都说:老师,您是不是哭得过度伤心了?孔子还解释,他确实有这么深厚的悲伤之情。所以,人遇到这些无可奈何的命运的时候,只有接受它,从里面再进一步思考:到底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这是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疾病与死亡是客观的事实,而痛苦是个人的体会。


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交往、不同的情分,所以对于别人的遭遇,我们内心的痛苦感受也不一样。但不要忘记:最后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命运。那么以孔子自己来说的话,他曾经生病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大夫送给他特别的药,孔子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对这个药的药性不了解,不敢轻易尝试。”(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论语·乡党篇》)现在遇到流行的肺炎,到底有什么药可以解决呢?这确实要靠很多科学家、医学家的研究,我们一般人只能够等待适当的药品出来。


另外一次孔子生病的时候,子路来说,要请老师一起祷告。孔子听了之后就知道,子路是想向上天、地上的神明祈祷。孔子听了之后就说:“我的祈祷长期都在进行呀。”(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曰:“有之。《讄(lěi)》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篇》)


所以这是儒家的立场,我始终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上天给我一个人性,人性是向善的,所以我这一生努力学习,分辨什么是善,也尽量去择善固执,这就是配合上天的要求,是最好的祷告。因为孔子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得罪天的话,能向谁去祷告呢?”(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篇》)所以这就是儒家面对人生关键的时候,它有什么样的理解。


后来孔子一个学生曾参,他就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努力行仁,把仁当作自己该尽的责任,然后死而后已。”(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所以,儒家基本上是了解个人的生命有它内在的价值要求,然后一生里面就“知其不可而为之”,尽力而为。心愿能不能实现,那是上天的安排。遇到大的命运来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地保护自己,同时也尽量去关怀别人。


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看道家对于这些人生灾难、死亡的态度。以老子来说,老子的思想是希望我们能够从根本上化解人生不必要的执着。他有两句话,一句话说“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耻辱;同时他又说“知止不殆”——知道停止,就不会陷入危险。


“知”这个字是我们学习道家的时候一个关键的字。人生所有的烦恼、痛苦、灾难,大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知”陷入困境。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区分,这是你的、那是我的,谁有病、谁没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是区分。


第二,区分之后就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所以你要设法化解这样的困难,避免陷入各种不必要的执着,就要设法进行“避难”,把“知”当作避难。因为了解得完整、了解得透彻,就可以避开灾难。像老子刚刚那两句话,它可以让你不受到羞辱、不陷入危险,就是避开灾难。


第三,还可以再往上一步,叫做把认知当作启明。“启明”就是从道的角度来观看一切。这也是道家的重要特色。


从道来看一切的话,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道也无所不在。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从道而来,回道而去,基本上没有什么来来往往、得失成败的问题。这种态度并不是消极的,它反而是提醒你:要珍惜这一生,不要浪费在不必要的执着与困扰里面,任何事情都按照常规来进行。


所以道家强调养生,“养生”就是你平常就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安危;而最后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安其天年”,让你自然应该有的寿命可以充分实现出来。老子甚至强调“死而不亡者寿”。身体必然会消失,但是精神力量可以长存发展。就是你个人所建立的生活典范、思想上的心得,可以传续下去。


到庄子的时候更具体了,就把人的生命当做气的聚,死亡就是这个气散掉了。(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种气的聚散可以说明人的生死,庄子认为这就跟有白天晚上一样,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自古以来,这世界上的人都是面对类似的生命节奏。所以你从整个万物的变化来看,你再从整个万物终极的结果来看,在道家就建议你打定主意,接受造化的安排。你发现任何事情无可奈何,就要“安之若命”,安心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


所以道家跟儒家的观点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差别在于儒家强调道德修行,道家就肯定智慧觉悟。讲道德修行的话,不能脱离人间,跟别人好好地互动,注意到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像这一次这么大的灾难,我们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人是有情感的,怎么可能无情呢?


所以对于任何触动我们心灵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们都要好好记下来。等灾难过去以后,要加倍地珍惜。过去的不能再挽回,将来的还是在我们的手上,还是要好好地把握。所以学儒家的话,它希望你重视德行的培育,跟别人保持适当的关系,尽其在我,设法做到问心无愧。


学道家的话,进一步它让你设法觉悟人生的根本道理。人的生命从祖先而来,最后结束的时候也会回到祖先的怀抱中。我们要珍惜这一生,让我们祖先的智慧可以传递下去。所有这一切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所以我们在遇到这么大的一个世纪性的灾难的时候,从儒家与道家这些精彩的国学思想里面,确实可以得到启发。


我记得西方近代哲学家加缪在他的《鼠疫》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城陷入瘟疫,全城都被封起来了。这个时候本来有两个人平常不来往的,在这儿可以说医生代表科学家,牧师代表人文学者,也就是包括研究国学的人,这时候就要携手合作。医生在人的身体病痛上,提供他们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来帮助;而人文学者在我们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内,借重于祖先的智慧,来帮助每一个人,启发更完整、深刻的思想。大家一起来面对这样的挑战,希望早一些渡过。渡过之后,一定要从里面获得一些心得,而不能够白白遭受这样的苦难。我们一起来互相勉励。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别没了qian卦

    安之若命

    Ruby_zjv 回复 @别没了qian卦: 字真棒

  • 别没了qian卦

    反复听课有不一样的收获感恩

  • 人生就要小小糊涂

    谢谢傅老师,相比较于疫情本身,对于疫情中的人和事的深入思考才是我们最值得去追寻的,反而生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了。

  • lady沐晴

    生死有天命 人生无常

  • 李桉之

    老师,注意保护好自己,我们一起努力渡过,一定可以过去的

  • 1396098vkmj

    接受不能改变的~谢谢您!

  • 99上善若水

  • 听友88693094

  • Li成长

    面临疫情灾难,老师从儒家角度引导我们进行道德修行,从道家角度引导我们智慧觉悟。疫情虽险,此之时用大矣!感恩老师启发!

  • 和风_km

    听老师讲了4大难卦,反观自己的昵称水木,水为坎,五行木为东方验证了震卦,水雷屯,这几年的困境在不经意中已经暗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