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4:张惟捷|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DNA

尚书4:张惟捷|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DNA

00:00
19: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厦门大学的张惟捷老师。


在前三讲,我为你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以及它的来龙去脉,还有各篇的选读。现在我们可以进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核心了,来谈谈它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张老师,《尚书》是上古之书,其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我想即使它在当时创作出来的时候,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古人也确实从阅读它的经验,从它的过程中吸取了经验的养分。但是几千年就这样过去了,放在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上,《尚书》的价值还能被彰显出来吗?”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请放心,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一部著作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主要还在于它已经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几千年来持续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书中记载的教训,还有它的故事以及道理,几千年后依旧是正道,王道,甚至早已在时间推进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血脉中传承不息的文化DNA。在岁月的流逝中,经典引领着社会、民族走向正途。确实如此,所以我说,经典的价值不容置疑。阅读经典,阅读《尚书》将会给你带来心智上的本质性成长,而这个成长的动力就主要来自于以下两大价值。


首先,就是历史价值。《尚书》的历史价值非常的高,我们在前两讲中已经看到了。从尧、舜一路到了周朝,周武王、周公,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都收入了《尚书》里头。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引用了非常多相关的内容,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尚书》的存在,中国古代史便会丧失了很多关于尧舜禹、夏商周时代的材料。而我们都知道,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朝代的兴替是往复的,而历史是有韵律的。阅读《尚书》,帮助我们抓住这个韵脚,让我们在变化莫测的时代中拥有历史的力量,取得更上一层楼的门票,这个就是它的历史价值。


第二个,也就是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价值。今天我们除了传承意义之外,读《尚书》的目的还是来自于它的思想,它所带来的一个价值帮助。《尚书》的思想价值决定了它的高度,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观念,一定要跟你分享。


首先就是里面屡屡提及的天命无常,这个观念和商代的人相反。周朝人对于天命保持着一个距离。由于周人亲自经历了商朝的灭亡,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政权也是很谨慎的。他们认为自己如果像商人那样不能敬德保民,也会被其其他的诸侯国所灭亡。所以他们在《尚书》当中感慨天不可信,感慨“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德”能够辅助我们取得王道。


而《诗经》也有更明确地提到“天命无常”。由此可见,像武王和周公这样的周朝人亲眼看到商人的灭亡过程,就非常害怕自己重蹈覆辙。我们知道《西伯戡黎》中有一个小故事,在商王朝的末期,纣王沉溺于酒池肉林,引起相当多大臣的不满。其中一位叫做祖伊的大臣曾经屡次进谏纣王,请他收敛,请他维护德性。但是纣王意气风发地反问一句,他说:“不是有天命吗?我是天子,上天给我的天命就在我身上,谁能够取走他?”祖伊听得瞠目结舌,也只能摇头叹气。


关于商王朝最终的败亡,你可以去读一读《商书》中的最后一篇《微子》,微子其人,也叫宋微子,他是商纣王同母异父的庶兄,同时也是箕子、比干的侄子,《微子》这篇文章就记载了微子与箕子、比干他们三人关于商王朝无德、无法、无序的灭亡之势的对话。


由此可见,商代的国王们自以为天命就在自身,而不畏惧任何来自外在的规范,例如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声音。所以周朝在消灭了商朝之后,在经历了这场变革之后,深知民众的力量。所以周人在《尚书》里面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看到的和听见的,就反映了上天的监督和力量),还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商人就把民众看成是无形的天命的代言人,把民众的意志看成是无形的上天的意志,这样天命就再也不神秘了。这个跟商人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非常具体的,有它的内容。这也是第一个“天命无常”的观念。


所谓上天的意志没有一定的准则、规范,它只会偏袒和帮助施行仁义道德的一方。这样一来,国君所作所为就不再是理所当然,在施政上也会更加小心翼翼。请问,你觉得《尚书》所说有没有道理?


其次是民本主义思想价值中相当重要的“以民为本”。《尚书》的民本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也就是周代。那个时候,诚如我们前面所言,已经出现了“爱民重民”的思想。例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吊民伐罪,天命变迁,这里已经可以见到民本思想的观点。你可能最有印象的是《尚书》中《五子之歌》里的一段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段话的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也就是以人民为先的一个观念。请注意这在商代之后的周代,距今三千年,是当时十分先进的一个思想,非常重要,历来也屡屡为人所引用。


所以《尚书》的民本思想,作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政治文化、政治思想,代表了一种自觉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而放到现在,就是我们强调的“民为先,稳为重,和谐为本”的价值观。这与西方希罗文明城邦社会的所谓共和不同,中国自古以来的“民为先”,不分阶级,无所谓贵贱身份的差别,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其实对老百姓的力量是十分敬畏的,重视人民的利益,当你真正把人民当作养育、爱护的对象,国家才能永保安康。


第三个是敬德明罚的观念。我们知道由于周人认识到了天命无常的观念,而民本主义开始萌芽,因此周人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德行,以及对民众的爱护。《尚书》里关于德的内容很广,但是主要有几点:对天要诚,对己要严,对人为善,施行德政等等,认为统治者有了德性,上可得天之助,下可得民之和,有了天跟人的配合就能长久不衰。


因此《尚书》说,一个有为之君就应该“慎厥身,修思永”,也就是要谨慎自身,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尚书》里追求的理想放到现在,其实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自己修身的一个楷模。是怎么样?是像尧帝这样子。《尧典》里说: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


只有具备高尚品德的圣君,才能光耀四海,协和万邦。回归到我们自身,就是要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对人对己的修养,而这个修养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期许。


当然这里讲到的“敬德、明德”观念,虽然是一个理想,仿佛高高悬起而难以企及,不过典范的存在是激励我们向善迈进的一个力量。周人很明白这一点,德就是寄望于你由内而外的给自己的一个典范,是一种荣幸的力量。


不过德与法制历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周人也很清楚这一点。


《尚书》里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观念,也就是我们讲到的敬德明罚。“敬德明罚”实际上就是孔子后来所说的“宽猛相济”。在《康诰》里面周公曾经谈到了“要慎罚”,也就是谨慎地使用刑罚。他认为“罚”是维护统治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行使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尚书》说文王明德慎刑,并且相互告诫,要敬民乃罚,在司法判决时不可意气用事,而失去刑法的公平性。但是对于不遵守社会伦理、使得“民彝大泯乱”的失德败德之人,则素有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不宽赦)。可见周人的律法主要是维护所谓的伦常道德的,在伦理教化失败之后,他们还是坚决主张动用刑罚,这一点也是值得关注的。


《尚书》划时代地提出了“德”与“刑”双轨推进的观念,这个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创的。商代甲骨文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关于严刑峻法的卜辞,但是对道德伦理却没有丝毫的纪录,到了周代以后却产生了大的转变,这其中之所以转变的内在原因,我们从《尚书》里头可以看得很清楚。


所以总结上述三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尚书》中除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之外,它的思想价值其实也是划时代的空前创举。从了解到天命无常,人可胜天的一个信念,进一步了解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最后则落实在现实社会中,强调把内在的德性和外在的法律作为治国的客观依据,摆脱了鬼神的力量,把眼光多放在人民身上,并且时时刻刻地以史为鉴,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这岂不就是一种真正的负责任的政治态度吗?我认为,《尚书》里头早就说得很清楚了:秉持人定胜天的态度,不怨天尤人,以民为本,建立道德楷模,健全法制。这也是迈向大国之路。大国的“大”指的不只是面积大,人口多,而是心态大,气度洪范。所以我说今天不只是修身,推广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还要建设新的中国,而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应该就来自于《尚书》。


好的,最后我们用《尚书》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尚书·周书》里的《旅獒篇》说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意思是,要知道明白一个道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实际着手去做,愿意做起来这才困难。


《尚书》具有的思想价值很高,除了前面谈到的主体部分之外,例如“中道、诚信、孝悌”等等都是它的价值。即使放在今天,它的现代意义同样给人莫大的启示。希望现在讲解的道理,能够对你有些触动。在了解这部经典的内容之余,也能对你有些正面的激励。《尚书》充满了正能量,我们都是老祖宗智慧与经验结晶的受益者,不是吗?


感谢你的聆听,有你的陪伴是我的荣幸。


我是厦门大学的张惟捷老师,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听不进去~又开始重新听~

  • 仙境兔灵

    明白一个道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实际着手去做~愿意做起来这才困难~

  • 香草美人兮

    重蹈覆辙(zhe三声)

    迷你_3a 回复 @香草美人兮: 怎一个吹毛求疵了得

  • 竹色烟雨

    谢谢张老师,讲得非常好!比讲诗经的李山好多了。李山讲得人听不下去,感觉他不是真正的文化人,而是野路子兼职的。

  • 蕸1212

    感谢张老师

  • 路灯照在月亮上

  • 逸超妈妈

    天命无常,民为邦本,敬德慎罚

  • 1805581moda

    无论最初的梦想有多么伟大,结果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姑姑和日新

    谢谢您,张老师。

  • amtfyam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就是说修行落实之难,难行而行,方为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