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清华大学的李守奎。
今天,我们讲讲《左传》当中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就像百宝箱,你打开里面什么都有。《左传》就像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如果钻进去了,会有很多发现。今天就举几个例子。
一、人名、氏族、称谓与人物关系
中学读古文,老师告诉我们人名、地名不翻译,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了见到人名、地名就好像是已知的知识一样,忽略不思考了。这种读书高考应试或许还能对付,对于理解历史是万万要不得的。
读历史连人物关系都没弄明白就说自己懂了,那不是懂了,是傻了。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你不知道人物关系,你能读懂什么?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谁是谁。
古人同一个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随会,这是春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经历晉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晉景公五朝元老,他一个人的称谓就有随会、会、隋武子、隋季、士季、季氏、范会、范武子、武子等九个。读历史这些要慢慢掌握,不要张冠李戴。
第二,是弄清楚每个称谓的内涵,名称都是有意义的。
例如我们讲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各有不同的称呼。比如说母亲姜氏,又称作武姜,为什么?“姜”是姓,女子称姓而男子不称姓。武姜氏,“姜”放在后面,春秋时女子姓大部分都在后面,“武”是丈夫郑武公死后,盖棺论定给的一个谥号,把丈夫的谥也放在了前面,所以叫武姜。
他的哥哥叫庄公,是死后给的谥号,他的名寤生,他妈讨厌他,是脚先出来倒着生下来的小子。另一个称呼是公,即庄公,称公是正常的,而庄公是历史的追注,我们后面再说。
称谓最多的是他的弟弟,有共叔段、京城太叔(大叔)、太叔、太叔段、段等不同称谓。我们弄清楚这些不同的称谓,知道是一个人是最起码的。我们还要弄清楚如何使用这些称谓,它们有何不同。
第三,弄清如何使用这些称谓,能反映当时人的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有人对郑庄公说,你妈如此,这般。庄公说:“姜氏欲之,焉避害。”不可能称武姜,为什么不说母欲之,而是“姜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姓姜的想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所以在这其中,就隐含着他对母亲的情感。
另外,史官的追述:庄公寤生。这种称谓一定不是当时现实真实的情况,因为庄公这个称谓是死后才有的,历史学家可以追述,就把后面的称谓放在前面,称庄公寤生。
再有,史书作者通过表述表达他们的观念,如: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不是“郑伯克京城大叔于鄢”?这里面包含着京城太叔是不被史学家认同的,那是僭越谋反。
第四,弄清称谓彼此之间的关系。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结果,形成这个结果有很多原因。读历史首先要理清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下面一段的鞌之战,涉及到邴夏、齐侯、逢丑父;解张、郄克,郑丘缓六个人,作者开始就很好地交代了: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
如果这几句话,你不能真切地了解,那么对于后面的战争进程细节的描写便根本理解不了。
春秋时是车战,一辆战车三人,主帅的车上主帅在中,击鼓指挥;车左是驭手,负责驾车;车右是武士,负责保卫,杀敌以及车的维护。
两辆帅车上是这样分布的:
齐国:左:邴夏 帅:齐侯、右:逢丑父
晋国:左:解张 帅:郄克 右:郑丘缓
明白了这种关系再来读这段历史就很好理解了。先来看获胜方三人如何互相配合而取胜的。
马上打仗了,齐侯认为准备好了可以以逸待劳,一开始轻敌,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我先把他们干灭了后再吃早饭。
于是不做充分准备,不给马戴甲胄就作战了,可是一打仗,原来晋国也是做好充分准备而来的,齐国这方就出问题了。一开始齐国确实很厉害,导致晋国这方主帅车上两个人都手上了,一个是主帅郄克,血淌到鞋上,但还很勇敢,继续击鼓指挥战斗,“未绝鼓音”。但他感到自己撑不住了,曰:“余病矣!”
这时解张说,从一开始箭就射过来,穿过我的手,一直穿到我的胳膊肘这地方,我把它折断后依旧驾着车,你看看车轮子,我这边的血把车轮子都染红了。还说自己不行了?你忍着吧!这时驾车的对主帅说的。
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打仗,下面如果出了什么危险,我就下车去推车,推车有多危险?你居然说你不行了。”张侯接着鼓励:“军队的耳目就在我们的旗鼓,进退都由我们来决定,我们的车稳住了就可以成大事,如果我们倒下了,那么就彻底失败了。怎么能因为自己受伤就不顾国家利益了呢?”接着说:“我们穿上铠甲,拿上兵器上战场,那就是走向死地,人没死就得努力干。”
于是车左一看他是真不行了,郄克可能伤的真重了,一只手把驾车的缰绳并在一起,另一只手夺过郄克手中的鼓,一敲鼓,马惊了,便往前冲,军队一看主帅这样,也往前冲了上去。三人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居然把齐国的军队给打败了。
原文: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如果我们不知道每个人的职责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不明白勇敢在哪里,和谐在哪里。
由一个重要人物上下左右系连,就可以得到氏族。中国古代,氏族的力量非常强大,通过氏族的兴盛与消亡研究历史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比如说这里的郄克,他的家族在晋国非常显赫,其家族的兴亡与晋国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很值得梳理。
二、《左传》里所表现出的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
战争中胜者有胜者的样子,败有败样,失败者也得非常的优雅,而获胜者也要彬彬有礼。
前面我们讲了鞌之战中晋国帅车上三个人的勇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失败一方——齐国帅车上的三个人在失败后的优雅表现。
原文: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且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伐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郄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郄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齐侯败了,就得乘车逃跑。后面是谁在追呢?是晋国的韩厥驾车从后面追赶。
齐侯的驭手邴夏看人很准,告知,驾车的是个君子,杀了他,这个车的功能就丧失了。齐侯说,既然是君子怎么能杀呢?于是,射后面追来的车左、射车右,都解决了。如果射杀韩厥,齐侯就逃脱了,但不射,为什么,这是道义与信念。
再说齐国战车上的逢丑父,可谓有勇有谋。
战争之前,胳膊被蛇咬了,没打仗就受伤了。但他隐瞒了伤情,为什么?不能上战场是一个战士的耻辱。在对方追赶的过程中,他找个对方看不见的机会,和主帅换位,做好被俘虏的准备,准备自己受辱,不能让主帅受辱。被追上后,自己装得像个国君,设法让齐侯逃脱了,自己成了俘虏。真壮士!
韩厥是真君子。
战争前亡父托梦,说打仗时不要在车的两侧居住。果然车左、车右都被射中了,后面上来的人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身后,因为他知道要保护自己的战士,不能让他们占险位。韩厥追上后,认为是俘获到了齐国国君:再拜稽首,奉觴加璧,自称“下臣。”因为他没见过齐侯,一切都合乎礼节。
韩厥把假的齐顷公献给主帅,发现是假的,要杀。逢丑父一声高呼:“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什么意思?像我这样代替国君承受灾难的人很少啊!有一个在这里你们就要杀了吗?
郄克就把他放了,理由是“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这和齐侯不杀韩厥是同样的道理,好人不能杀!
解读完这段历史,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个人觉得回肠荡气!胜有个胜样,败有个败样!无论胜负,都表现出一种精神的品格。
下面还准备了一些能够彰显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风貌的事例,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讲了。
不顾而吐之自罚
崤之战,先轸力主,可能是主帅。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晋国胜利了,把俘获的秦国三个将帅给放了,先轸一着急,失礼了。晋襄公没有批评先轸,而是接受意见,改正错误,去追赶三帅,但已经来不及了。
此事先轸不能原谅自己。
(秋)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郄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有这样的老臣在,谁敢对国君不敬!
我们再看看古人是如何言必信的。前面讲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说道“黄泉相见”。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従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
很有戏剧性。郑庄公发过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本义是,伤透了,到死也不见了。要见也是死后灵魂之间的事儿了。克听了颍考叔的劝之后,后悔了,但誓言不能不算数啊。于是就挖了一个地洞,下及黄泉。“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及了黄泉就可以见,在这个洞了母亲,并没有不违背自己的誓言。
这样的行为放在今天,人们得笑掉大牙。来一句“我那是开玩笑呢”,再把老太太请到饭馆吃一顿就完了。古人之诚信如此!人应该说话算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上面我们只是讲了几个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故事。这只是冰山一角。
主要用鞌之战这个故事来说明读《左传》,应该注重人物关系,应该读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方方面面。当然,你要深入进去,关于地理、职官、制度、语言、文字等等都多的是,只要下功夫,我们都会有收获。
就以语言为例,鄢之战中的“多行不義必自斃”,鞌之战中的“灭此朝食”,都是至今使用的成语。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讲一讲怎么去读《左传》。
和古人比我们才是野蛮人
不喜欢左传里的以德报怨,不适应现在的时代了
讲得真好,非常清晰!
5、左传-李守奎1-5 1先秦古书中最好玩的书之一 2一场难产导致的“春秋第一战” 3一个君王如何优雅的打败仗 4如何不痛苦地读完左传 5多大的事才值得被载入历史
讲的真好!
不愧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讲的很生动,收益。
表示听不懂
文字错别字太多了!!
额~古时候人名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