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关系的幸福】分享与幸福

40【关系的幸福】分享与幸福

00:00
17:4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彭凯平。


在上一讲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很有效的幸福的方法:微笑。今天,我们讲另一个幸福的方法,分享。


什么是分享?分享是个体愿意与他人共享资源的一种行为,凡是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思想或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都是分享。它是助人行为之外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儿童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是儿童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掌握帮助他人及社会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因此分享行为常常被当作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父母的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如果要和周围的孩子相处得好,就必须学会和别的孩子分享。那么,孩子们与人分享的天性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孩子们又是如何做出慷慨决策的呢?


瓦希尔Waxler的观察了12~18个月的幼儿,发现他们有时会用手指着痛苦的同伴,并作出积极的反应,18个月或更大些的幼儿就会直接给同伴玩具。由于婴幼儿还未发展出真正的社会认知能力,无任何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应该是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可以说,婴幼儿的很早就有了分享行为的萌芽。


多数研究者认为儿童只有到2~3岁时才会表现分享意义的亲社会行为,如Brownell等通过实验研究认为25个月的幼儿在得到别人明确需要或要求的条件下,即可表现自愿牺牲利益的主动分享行为。(Brownell, Svetlova, & Nichols, 2009)。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会主席马库斯保罗斯Markus Palues研究发现,三岁半的幼儿就已经开始知道一些分享的基础了。他们通过3种分享对象,测试儿童与人分享的心理,这三个分享对象分别是受测儿童熟悉的亲属和朋友,主动与受测儿童分享的人以及受测儿童能观察到的与其他人共享的人。


一种情况下,受测儿童会得到与分享对象数量相等的“资源”。另一种情况下,受测儿童所掌握的“资源”数量少于分享对象,这就使得他们在分发的时候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在三个试验中,受测儿童都倾向于平均分配。但当手中的“资源”稀缺时,他们倾向于做出对家人、朋友、曾与自己分享的人和对他人慷慨的人有利的分发决策。这表明,即使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对人类合作行为有了基础性的理解。他们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分享,也懂得要回报与己分享的人,以及奖励那些慷慨的人。


不过,该研究试验的局限性在于儿童做出分享决策时自身不必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该试验不是让儿童与人分享他们自己的玩具或其它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儿童虽有与人分享的天性,但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父母们还要做很多说服工作。


分享行为有哪些特点呢?


分享什么有差异:对玩具等社会性物品的分享多于对食品等生物性物品的分享。在面对食物、玩具等具体物品时,儿童往往会选择具有生物属性的食品而不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玩具。,4~6岁儿童对三种不同类型材料表现的分享意愿方面的选择顺序是奖品、玩具和食品,也即儿童更愿意把食品据为己有而不是进行分享,但是对奖品的分享相对容易些。


分享有年龄差异:早期的分享与家庭教育有关。3~6、7岁儿童以绝对的、外在的规则或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为特征,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规则的意义,多以简单的权威或规则要求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如有研究发现如果成年人要求儿童把自己得到的过多报酬分给其他儿童时,这些儿童将非常慷慨地与其他儿童分享自己所得的报酬。


Kogut的研究显示5~6岁的儿童知道规则但宁愿表现自私行为而不是分享行为,7岁的儿童接受了规则但在表现分享行为时并不感到快乐。;邢雯吉考察了4~6岁儿童分享行为表现,发现中班幼儿对公有玩具倾向于轮流使用,对私有玩具分享倾向于主动性交换使用,而大班幼儿对公有玩具倾向于共同游戏。


耿希峰等发现7~11岁儿童同好朋友的分享大多出自个人功利的动机,同非好朋友的分享大多出自遵守规则的动机,遵守规则的动机水平呈缓慢发展的趋势。


Tal等在实验中让成对的小学生一起游戏,结果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愈来愈从别人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不仅考虑了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了别人的利益,而不再单纯依赖于外部鼓励。


当进入青少年阶段(12-15岁)后,人的分享行为会出现如下特点:


1,开始以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作为判断依据,公正分享逐渐占主导地位。如初中学生在回答分享行为的原因时会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应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不是基于个人或某个团体的利益关系,而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个体道德发展的深层品质。


2,道德推理能力趋于成熟。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分享条件,还会考虑受益者特征以及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选择合适的分享行为模式。Eisenberg等研究发现,12~15岁的青少年总体推理水平较高,表现的分享行为较多,所得到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综合分数与分享行为、移情、观点采择等因素之间存在正相关。


3,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他人时,女童更容易表现让别人受益的分享行为。如研究发现,女童的推理水平总的来说比男童的推理水平更高些,因此表现了较多的分享行为。女童比男童会逐渐表现更多的同情、安慰和分享的意愿。


4,社会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明显。家长过分溺爱、不顾原则地放松管理和教育,导致较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的起码观念。同时,又由于发展不成熟,极易受到暗示和产生模仿的心理。社会上不良榜样的错误示范,使很多初中生形成旁观、冷漠甚至严酷的社会行为模式。


有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呢?


1,认知能力

分享行为中多种认知因素的作用明显,如道德判断能力、原因分析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有关研究发现,认知判断水平较高者,其分享行为也多些,如Rubin等给儿童6个两难故事进行道德判断以及两次慷慨行为的机会,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水平和分享行为存在明显相关关系。Underwood等对16项有关研究的综述表明:1)角色扮演能力较高的,亲社会倾向也较高;2)角色扮演技能与分享行为的联系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密切。


2,同理能力 

同理是人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同理能让我们在外部刺激与个体社会行为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使分享行为表现出来成为可能。Fabes等认为同理能力对社会行为的影响遵循移情-同理-亲社会行为模式,积极的移情是产生同理心的基础,而同理又是对他人实施帮助表现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富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分享行为。一般来说,年幼儿童的移情与分享行为的关系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两者的相关性逐步增加。出现这种年龄趋势的原因可能是年幼儿童自我中心趋势过强,缺乏角色扮演能力和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因而不能充分地理解和体会他人的苦恼。


3,自控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别人的行为,例如安慰或救助某个痛苦的人,与人合作、帮助别人实现某个目标等(谢弗, 2012)。个体本能是自私的,需要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或者将自己的利益分享给他人(Martinsson, Myrseth, & Wollbrant, 2012),当自控失败时,个体自私自利的内部冲动就会显现出来(Gino, Schweitzer, Mead, & Ariely, 2011)。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更多表现出说谎、欺骗、粗鲁等不礼貌行为(DeBono, Shmueli, & Muraven, 2011),减少假设情境中的助人意愿(Dewall, Baumeister, Gailliot, & Maner,2008)和利他惩罚倾向(Crockett, Clark, Lieberman,Tabibnia, & Robbins, 2010)。任俊等(2014)研究自我控制资源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发现,自我损耗使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且在分配决策中明显远离公平而趋向利己。


有意思的是,我们已经发现,认知能力,同理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是人比动物要强的能力,同时,他们都与人的幸福能力密切相关。


有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分享可以带来幸福愉悦的感受呢?加拿大英不列颠大学的伊丽莎白都恩教授,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请孩子们报告,让自己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结果发现,普天之下的孩子们都把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排在第一位。而一个人自己玩玩具并没有让孩子特别开心。


我们到现在为止,谈的都是小孩,大人是不是正好相反呢?越不分享越开心?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证明,不分享让人开心,反而,发现,和孩子们的反应一样,分享让人开心。


Elizabeth Dunn 和她的同事,调查了632 个有代表性的美国人,请他们报告自己的快乐水平,和他们花在付账单上,花在自己身上,花在别人身上,花在公益事业上的钱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结果发现,花钱在自己身上,并不能带来大的幸福水平的变化,但是花钱在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身上,反而带来更大的幸福。


因为,这个调查发现的是相关的数据,所以因果关系不是很明确。所以,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测量了意外收到奖金的人68个星期之后的幸福指数变化的情况。结果发现,凡是把奖金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幸福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那些把奖金花在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身上,68个星期之后,幸福水平明显提升。


也许有朋友会说,那些愿意把奖金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可能就是比较幸福的人,你不能肯定是因为和别人分享奖金带来的幸福感。如是,都恩教授招了一批大学生,让他们先报告一些,他们今天早上的幸福水平如何。然后,给每个人5个美金,或者是20个美金,随机将这些学生分配成两组,一组要求他们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一组要求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结果发现,花钱给别人的人幸福水平更高一些。有意思的是,当他们要求大家预测是谁的幸福水平更高一些,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把20美金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快乐一些。


2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明确的问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不若与人。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今天你感到福流了吗?谢谢,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光之十月

    疫情期间我送给保安大叔一朵小花,他笑得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开心持续了好几天

  • 1373211kovp小迷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