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正心行处调直定

36. 正心行处调直定

00:00
17:05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讲讲到行深般若波罗蜜是一种三昧定境,是跟实修有关系的。三昧也叫等持、调直定、正心行处等。

接下来,我们学习讨论下这些三昧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本身就可以令我们有所领悟。

比如像“三昧”也可以意译为“等持”,“持”,就是把心专止于一境而不散乱,安定的状态,这么一个意思,但是“等”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是有实修的道理在其中。

我不知道现在听我分享的朋友有没有人打坐过,如果打坐过,可能会发现打坐的时候想要把心专注起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要不就是思绪万千,忽而东忽而西,上天入地都会想,要不就是感觉不知在做什么,整个人好像完全闷着一样,甚至干脆就睡着了。那么像这种心浮动不安的这种状态,我们就把它叫作掉举,人发闷,似乎整个精神状态失去了积极的意义,好像处于一种迷暗状态,这个就是昏沉,而且昏沉还容易和睡眠串在一块儿,所以,佛教中也把它们合起来叫作“昏沈睡眠盖”,盖就是遮蔽,所以就是障碍、烦恼。掉举、昏沉,这都是实修禅法的障碍。掉举和昏沉是一对,相互对称,好像一个水平线上的一上一下,修行要把这两个毛病都克服掉,才能“等”,所以,去除了这两个缺点的,自然就是心安住一境,就是定了;而“调直定”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的,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比喻说法,人还没有达到三昧定的时候,这个心是弯弯曲曲的,比如明天要给领导交一个稿子,你要是定的话,明天交就明天交嘛,写好了放在那里明天一早交了就好了,但是如果心不定,你的心就会像九曲十八弯一样拐来拐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担心领导怎么样啦,或者想着同事会不会觉得我如何啊?我明天应该如何见领导啊……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想法,所以这个心是不直的,这个就是没有看到空性,也是一个邪见,所以,一个人调柔了,没有烦恼了,没有任何邪见了,也就得定了。正心行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佛经里面有个比方,就是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思维就好像蛇爬来爬去一样的,弯弯绕,但是修行,修定,就是要把这条思维之蛇放到竹筒里去,竹筒是细细的,笔直的,蛇进去了自然是直的,得了三昧,思维之蛇自然就直了、正了。所以,这个三昧的学问也是蛮深的。

我们这样一看就知道了,要怎么去掉邪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要看到空,所以,一般就这么说,就像《阿含经》里说的,“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

就是有三种三昧,三种修定的法门,一、是空;二、是无相;三、是无作。对于空和无相,我们已经应该能够明白了,但是对于什么叫无作,可能还是不能理解,我解释一下:无作三昧,也就是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了。这个听起来很难了,但是其实这个无作、无作三昧是和空、无相彼此相关的,已经看到万法皆空,看到一切都是无相的,一切也就有因缘的,这个因缘果的规律是客观存在,是宇宙铁律,所以知道不需要再去刻意地求什么,只需要按照宇宙规律这样去做就好了,自然就会有相应的果,这时候当然也就没有过去那种我要这样我要那样的强烈的愿望;修定的时候也是如此,知道无论出现什么心念,好也好,不好也好,其实一切本来就是空,“水不搅而自清”,自然也就不会去刻意造作,这样也就渐渐归于清净,所以,不假身口意的动作而自然相续,这就是无作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是最基本的三种帮助我们达成涅槃的三昧。

当然,修定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有时候讲起来名字也很多,比如有一本《须摩提女经》,里面讲了一个事情:

说是佛陀年纪最小弟子,叫作均头沙弥,曾经到雪山之北去乞食,然后就飞到了阿耨达泉,阿耨达泉也叫阿耨达池,翻译起来就是无热恼池、清凉池,据说是阎浮提,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四大河流,包括恒河之类的发源地。为什么讲到阿耨达泉就要先讲到雪山乞食呢?因为这个阿耨达泉就在大雪山的北边,而且,均头沙弥还是飞到阿耨达泉的,我们一听:啊,神话吧?!但是佛教里面,本来空行就是一个共法,是对空性达到相当证悟以后的一个胜果,只不过现在修行这个法门的人少了,但是有的密宗流派还是保存着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佛经包括《妙法莲花经》之类,都会有对空行的描述,佛陀在人间,但是,他又是超越人间的,确实不能把佛陀和佛法局限在人间的常识性理解。所以,这位小沙弥修行也很高。他到这个阿耨达泉,是去洗衣服,因为古天竺的时候,出家人穿的都是粪扫衣,也叫百衲衣,都是找被人家丢掉的破衣服、碎布片,有的丢在街头巷尾,有的还是人家包过尸体的,这个均头小沙弥呢,洗的就是没人要的带着血污的死人衣服,他就拿到这个阿耨达泉里清洗,当时,泉水里的天龙鬼神都是很恭敬地迎接这个小沙弥,用純金之案请他应供,就是请他吃饭。均头沙彌就把这个死人的衣服泡在水里,然后吃饭、洗钵,然后就坐在黄金案头上打坐了,经书上就形容他经过了禅的一个又一个境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又一步步进入,最后进入了三昧境界,这本经书里因此就写到了很多的三昧,我们可以念一下:“灭尽三昧。从灭尽三昧起入焰光三昧。从焰光三昧起入水气三昧。从水气三昧起入焰光三昧。次复入灭尽三昧。”到这个灭尽三昧也就是灭尽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进入了达到无余涅槃所进入的三昧定境了,然后又慢慢出定,去洗衣服去了,这时候天龙鬼神之类都一起来帮他洗衣服,还举在空中帮他晒干,然后均头沙弥就拿着衣服飞走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三昧就很多了,但是实际上呢,我们还是发现,这个均头小沙弥进入这么多种类的三昧,有他的前提的,他虽然年纪小,但是确实本事很高,而且,高到连鬼神也很尊重他,为他供养饭食,请他用的还是黄金的桌子凳子,但是他还是遵循佛的教导,用的是粪扫衣。对他来说,黄金与粪土,真的是平等平等,这个就是无相,就是空,就是无愿无求,所以,《阿含经》里讲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是最基本的三种帮助我们达成涅槃的三昧,所谓“不依一切而修静虑”没有错的。

所以,我们现在非常清楚了,三昧不仅仅是在打坐中,更是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之中,这一点,可能是一般人经常不明白的地方。在《维摩诘经》里面,舍利弗曾经向佛祖汇报自己的经历,说有一次,自已在树林里“宴坐树下”,就是在打坐啦,这时维摩诘就去跟他说了,“舍利弗啊,不是一定要这样才是宴坐的,真正的宴坐,是‘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说我当时茫然无对,不知道怎么回答。那维摩诘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句句话来解释,可能又可以专门讲一次课,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说,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你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虽然在三界之中,而且似乎和一般人一样现凡夫事,但实际上你并不在三界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宴坐。所以,宴坐其实并不就是打坐,三昧也并不就是打坐。而是落实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现在理论上都知道了,什么叫空、无相、无作,什么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维摩诘是一位古天竺的人持明,一个密教的大成就者,他是有修行的,他要做到这样,自然有他的方法和道途。所以他这样说,跟我们来说这个话,还是不同的。

所以,下一次我们就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怎么样才可能在平时就把自己的心落实到调直,归于正心行,就跟观自在菩萨一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水水林木

    我习惯用人声独享来听,把背景音啥的去掉

    师红长老 回复 @水水林木:

  • 18008203iia

    请告之助理微信号是,谢谢。

    课程助理之一 回复 @18008203iia: 可以扫描二维码,也可以微信直接搜索ytjddxj。谢谢

  • 听友208103278

    金刚师红大师,佛学理论广博一部心经讲读,讲了若干佛学经典和|例证。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208103278: 心经可以说就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就是心经,要广说要简说都是可以的。 当时平台约我上这门课的时候,要求要加100讲

  • 大道自然_c0

    掉举就是妄念多,昏沉忧如睡觉

  • 1377011wtva

    长老讲的太好,比喻特形象。经长老的"蛇入竹筒"的比喻,三昧的理解容易多了,看到宇宙的规律,事物的本质,看到空与无相。

    师红长老 回复 @1377011wtva:

  • 鸣谦吉吉

    大师讲得刚开始听有些枯燥,后来每集听下来都有收获,要想完全听懂,得有一定的文化及佛学基础,超出了我现在所认识的佛法的一个认知。感恩大师法布施

    师红长老 回复 @鸣谦吉吉:

  • 梵风懿圆

    感恩,師紅長老的詳細講解《心經》!🙏🏻🙏🏻🙏🏻🌹🌹🌹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1880292阿豆

    感恩师红长老!🙏🙏🙏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打坐的时侯心总是很难静下来,许多想法总在脑海里忽隐忽现。

  • 13087361283

    感谢老师。阿弥陀佛!

  • 史健英

    等持调直无间断, 净心行处打成片。 杂念不生得三昧, 究竟涅槃定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