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心髓之心还是安心之心

20.心髓之心还是安心之心

00:00
16:08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讲介绍了窥基大师的一些边角资料,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基师对《心经》之“心”的诠解。


他认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随机而设,义理和文字都非常广大,无论传讲的人,或者是学习的人都可能会觉得太过浩大繁复,就容易产生退怯,所以,那些“传法圣者”――这个是基师的观点,他认为是这些圣者,就从《大般若经》里,根据“坚实妙最”的原则宗旨,摘录了部分内容,“别出此经”,也因此,缺少了序分和流通分。“坚实妙最”这四个字,实妙最,这三个字都是好懂的,即使是用一般古汉语单音词双音节化,实就是真实、妙,微妙、奥妙、玄妙;最:最极,这样的诠释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坚”就不大好明白。


我曾经跟一位中医讨论过这个“坚”的问题,因为这个“心”,在梵文里面除了“精要”还有“心脏”的意思,由此我们讨论到中医有一本传统典籍叫《灵枢经》,其中说:“心坚则脏安固守。”意思就是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心脏的强健,对所有五脏的健康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这里就是说心经,实在是般若诸经中的最根本、最本质、最微妙、最无上,如此种种,无以复加的核心内容,是经过了非常认真的甄别、综合归纳以及编撰,如此才提纲契领、撷取精髓――这就是“心”,般若之心。到底是不是古代的传法圣者这样成就了这篇《心经》,我们也不知道了,但是基师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般若诸经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大般若经》的关系,应该说是总结得非常之好,而《心经》题目中的“心”字,它的所有义理,也都已经完全地呈现出来了。


这应该是《心经》题目中的心最本源的一个理解,也是玄奘本人的理解,现在通过他的弟子之口传递给了读者。

但是,对这个“心”字的解读,有时候也会跟原本的理解发生一定的偏离。


唐朝时有个附马,是越国公主的丈夫,叫郑万钧,也算是一个名人。原因就是他和公主多年不得子,刚好京师大安国寺有个叫释和和的和尚,《宋高僧传》里面说他“狂而不乱、愚而有知”――狂和愚很容易,“狂而不乱、愚而有知”就很不一般啦,和和法师为了建庙去附马府上化缘,就按照附马的要求答应给他两个儿子,而且指定了大致的出生情况,结果果然如其所言。因为很神奇嘛,大家虽然为尊者讳,但事情还是传得沸沸扬扬。所以这个郑万钧也是蛮信佛的,书法又好,就自己写了《心经》刻在石头上,请燕公张说题序,张说在佛教史上也算是小有名气,参与过佛经翻译的最后工序,他写的《心经》序里就说到:


“万行起于心,心,人之主。……知心无所得是真得”

意思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所决定的,心才是人的主宰, 其实这里的“心”,就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心”了,而是另外一个概念:人心的心。

还有《唐文续拾》里记着唐肃宗朝的慧忠禅师,他也是在他的《般若心经序》里说:“诸法唯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也是把“心”理解为众生本心,而且他还在解读题目时明确解释“心经”两个字说:“心经是梵语。此名大道。 为破凡夫不识本心。唯益多闻。分别名相。心随境转。轮回六道 。堕于邪见。欲令众生反照心源。本来空寂。实无少法可得。无所分别。即皈大道。故名为心经。”

讲的也是《心经》的道理,但是这个“心”是指本心。


但在梵文中,“精要”的心和本心的心,是两个不同的词,真正的按心经的原题,应该是“精要”的心。当本心的心来理解,感觉上,更像是基础于汉语本身,根据字面意思而生发出来的一个理解。当然,掌握般若的精要,到明了本心,安心,两者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个人懂得正确的认识世界、正确地认识宇宙了,当然,心也容易安了,能不能安心也是取决于有没有智慧吧?只是这样一关联以后,也难免有人会买椟还珠。


所以,《心经》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变成又承担了另外一个使命,就是为众生安心和祈福。这种功能的最早肇始,可能还是要讲到玄奘大师。

唐朝皇室,其实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普遍地还是崇信佛教的。当时,武则天已经被册立为皇后了,难产,就请玄奘为他皈依三宝,并且请求加持,当时玄奘大师就告诉他们,皇后的身体不会有事,但是如果怀的是一个男孩的话,希望将来能够让这个孩子出家。当时高宗立即就答应下来了,后来果然就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李显,这是高宗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


生下孩子以后,唐高宗非常高兴,派人通报玄奘,还强调了不会违背先前的承诺,请求加以护持。因为有这么一段因缘,当时就为孩子取了个法号叫“佛光王”。满月的时候,唐高宗还下令为佛光王度了七个人出家,请玄奘为佛光王剃发,玄奘也进贡了一些礼物。祝满三日以后,玄奘又再次上表,敦促皇子出家,“移人王之胤,为法王之子。”


当然最后佛光王并没有真的出家,而且是两度为帝,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最后被他的妻子韦皇后和李裹儿下毒谋害了。


根据《全唐文》的记载,当时玄奘为佛光王满月而进献的法物中,有一样就是金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此表示祝贺和祈福,从此,奘译《心经》日渐成为唐宫廷中重要的安心经典。玄奘大师之所以会这样做,当然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他的经历决定了他对《心经》特别的信心,而唐朝的时候,《心经》和唐玄奘之间的故事,《心经》如何帮助玄奘大师在西行取经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也早已经伴随着玄奘本人形象在中国大地上的树立,成为一段家喻户晓的神奇传说。北宋初年的《太平广记》有一篇《异僧六》,就是讲这段经历,这个记录是从唐人的《独异志》及《唐新语》两本文献中辑录过来的,文章中描写他得到《心经》以后,虔诚念诵,原话是这样:“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总之一切都要为之让路,而且说到这部心经“至今诵之”。那我们就可以知道,玄奘为什么会选用这个法礼,同时,可见《心经》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般若和安顿、般若和力量,其间确实是有关联的,但老百姓质朴的民俗信仰,往往不会去做更多的推究,而只是很现实地取其效果,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对不少中国人而言,也从一种智慧的提升,演变成了一个安心的法门,祈福消灾的法门。但也因为这样,《心经》得到了更为广泛地普及和流传。


我一个朋友学习书法,就喜欢抄写《心经》,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几幅习作,但凡发所抄的《心经》,他都有一个小标题:“抄经培福”,有一次还写了一句:“抄经不仅有助扬佛教之功,亦为修行培福之道。”


这个“培福”,可以说就是安心法门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心经》之“心”,他的本义,以及在广大民众中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这一种特别的理解,都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5775boci

    这个故事听了三遍很想知道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想知道如何读懂心经.可是越听越迷茫.也不知道为什么

    师红长老 回复 @1595775boci: 慢慢听下去,后面会一句话一句话解释的,前面要讲缘起,佛经都是有缘起的,不懂缘起就很容易犯错。

  • 斯丢皮2

    感恩老师,说的很中肯实在,没有过多大概念修饰什么的。

    师红长老 回复 @斯丢皮2: 谢谢

  • 听友247769198

    感恩老师分享

  • 5188xxz

    谢谢老师,通俗易懂,安心之经。

  • fnhx

    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真实渊博,谢谢长老分享

    师红长老 回复 @fnhx:

  • VajraXtWf

    谢谢长老分享,原来心安是需要正确地认识世界、正确地认识宇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弟子真是很需要这样的智慧

  • 大祥天下

    学习

  • 18008203iia

    感恩师红长老的分享!

  • 1880292阿豆

    感恩佛陀!感恩观自在菩萨!感恩师红长老!

  • 潇洒_01f

    感谢长老分享心经。

    师红长老 回复 @潇洒_0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