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和京都是怎么兴建起来的?
 4075

试听180奈良和京都是怎么兴建起来的?

00:00
15:28

2010年,日本花费了不少功夫和钱财,在奈良市的中间偏西的地方,复建了当年平城京王城内最主要的建筑太极殿和南端的朱雀门,以此来隆重纪念平城京建城1300周年。那一年我正好在神户大学任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五月天,专程去了那里。太极殿,宽44米,高27米,进深20米,有直径70公分的朱色廊柱44根,周边一片空旷,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巍峨壮丽。不要说对于当时的日本人,即便以今天的视野来说,也足够气派宏伟。


平城京,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奈良,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座留存至今的京城,在定都奈良的710-794年间,历史分期上称为奈良时代。794年,迁都至平安京,也就是今天的京都,以后一直至1185年镰仓幕府建立前的这段岁月,历史上称为平安时代。


说起来我们中国人也许都有些不相信,在奈良之前,日本几乎没有格局完备的都城。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而后来有了奈良和京都这两座古都呢?这两座都城的建立,在日本的文明史上又意味着什么呢?


说起来,日本原来的文明水准还真不怎么高,中国的稻作文明传来后,陆续出现了村落,以后形成了大的部落,出现了部落国家,到了4-7世纪,逐渐形成了大和朝廷,在与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过程中,逐渐有了国家意识。但他们原来的朝廷,并没有很固定的王城,天皇(最初的称谓只是“王”,到了7世纪中叶以后,才产生了“天皇”)的居所,就称为某某宫,比如现在位于奈良县的飞鸟净御原宫等,经常移动。说是宫,其实当时的建筑还比较粗陋,规模也不大,甚至是茅草屋顶。7世纪以后,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见识到了中国都城长安的宏伟整齐,于是在7世纪末的694年,在距离现在奈良不远的地方,模仿唐代的长安,营造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座京城藤原京,根据后来考古的研究,藤原京也有相当的规模,东西4.8公里,南北5.2公里,正中间是天皇居住的藤原宫。这是一座完全模仿长安条坊制的格局营建的都城,从现在根据史料复原合成的图像来看,也是相当的气派。当然,今天除了挖掘出来的一部分地基之外,整个藤原京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是一片空阔的荒原而已。也不知是为了什么,造了才十几年,朝廷就决定废弃不用,在现在奈良的地方,重新又建造了一座规模更为宏大的平城京。


根据历史学家绘制的平面图来看,平城京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长安城,东西4.3公里,南北4.8公里,整座城市的正北端,是称为平安宫的皇宫,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近年来重新复建的太极殿,这里是天皇即位、会见外国使节的最重要的场所,应该也是当年平城京内最壮丽宏伟的建筑了。太极殿的正中向南,是一条宽广的大道,称为朱雀大道,大道的最南端是便是皇城的正门朱雀门,重檐歇山墙式样,正面有六根朱红色廊柱,端庄气派。这条大道和朱雀门,如今也已经修复了。整个城市,有九条东西向的大路,从北到南,分别称为一条到九条。有意思的是,平城京在接近四方形的城市东北端,还建造了一座外城,东西1.6公里,南北2.1公里,与方整的内城连成一体。如今非常著名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东大寺和兴福寺,就在外城的东边,而赫赫有名的西大寺(现已不存)自然是在内城的西北边,而我们在下一讲要讲到的唐招提寺,则在西大寺的南边。经过了1300百年的岁月沧桑,平城京的旧貌也已大大改观,当年的整个旧城格局,一下子还很难捕捉。今天我们如果去奈良观光,感到整个城市有些散漫,除了奈良市政府和奈良县政府前的那条东西向大道外,整个城市都找不出一条像样的大街,在西大寺车站附近,还有些许繁华的景象,整个城市,更像一个巨大的有些散漫的公园,当年整齐的王城格局,已经被一千多年的岁月分割得支离破碎了。


而794年建都的平安京,也就是京都,同样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至今却仍然大致保留了条坊制的格局,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存在,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古都,长安也好,洛阳也好,汴京也就是开封也好,做过六朝古都的南京也好,甚至是历史要短得多的北京,当年的古都风貌也只能在今天的格局中依稀寻访了。


那是不是日本就特别太平,没有战乱和灾害,因而京都的旧貌得以幸运地留存到今天?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在迁都到平安京之前,在784-794的10年间,日本曾把都城从平城京迁到了今天京都西南面的长冈京,可是10年之后,又再度迁到了平安京。整个城市的格局,再度模仿了中国的长安,而且在地点的选择上完全信奉了中国道家“四神相应”的风水理念,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是水,京都东面有一条鸭川,白虎是大道,这里有一条山阴道,朱雀是洼地,以前京都的南面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巨椋池,玄武是丘陵,京都北面有一座船冈山,因此,整个京都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背面仰靠逶迤的山峦,南边则是有些低洼的平川。虽然今天京都的城区有一点东移,南边的巨椋池也已不复存在,但大致的风貌还是一如往昔,条坊制的九条大路不仅清晰可辨,连路名也一直留存至今,比如今天京都最繁华的街区是四条河原町,距离祗园很近,去过京都的人想必都去过那里,这四条指的就是四条大路。


不过由于战乱,尤其是1467年爆发的、长达整整10年的应仁∙文明之乱,把早期的皇城完全烧毁,早年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京都城的三分之一也变成了废墟。江户时代,京都发生了两次巨大的火灾,一次是1708年3月,皇城(日语称为禁里御所)再一次被焚毁,几万家民居和几十处寺院神社也被大火吞噬。80年之后的1788年大火再度光临,这次的灾情更为严重,大半个京都城都笼罩在熊熊大火中,德川将军居住的二条城和天皇居住的御所也未能幸免,城内的大部分寺院也成了一堆灰烬。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古都,其实古老的东西已经剩余有限,我刚才一再说的是古都的基本格局大抵还留存至今,而并非建筑物本身,除了少量的旧物之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皇居也好,二条城或者是其他大部分寺院也好,大多是1788年大火后重新建造的,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金阁寺,1950年被一个有些疯癫的僧人烧毁,如今看到的建筑,是1955年重建的。上千年来,日本人的审美眼光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建筑的风格大部分还比较接近初创时期,后来禅宗传来,禅思禅意被融入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意蕴就更深厚了。以我个人的观察,京都的大部分老建筑保留了中国宋代的建筑风貌,没有飞檐翘角,不加浓彩艳抹,大都是粉墙黛瓦,或是木材的原色,显得古朴而庄重,给人一种古色苍然的历史沧桑感,而当年条坊制留下来的小巷,幽僻深远,在夕日的斜照中,仿佛凝聚了一部古老的日本史。


日本后来出了三个幕府时代,将军的政权中心一度移到了镰仓和江户,但天皇始终居住在京都,京都作为日本都城的地位,也一直没有改变,一直到了1869年,17岁的明治天皇被倒幕派迎请到了江户,这一年江户改名为东京,才结束了京都作为日本京城的历史,但是它的古都的风韵,未曾有一点点褪去,川端康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古都》使得这一层风韵显得更加隽永了。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謝謝。

  • 石头城人

    要是配些图片就更完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