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吗?

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吗?

00:00
17:03

鉴真和尚的事迹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了,经过报刊杂志和一些教科书的宣传,鉴真和尚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形象,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但我在日本文明史的课程中依然特别把他列为一讲,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其他的场合说起鉴真时,人们往往有三点搞不大清楚:第一,日本方面为什么一再邀请鉴真到日本去呢?第二,鉴真为什么要答应、并且在11年内六次尝试、意志坚定地要去日本呢?第三,鉴真东渡,对于日本文明史的发展、或者说对于日后日本佛教的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鉴真和尚法像


今天借这个课程的机会,就设法把这三点讲清楚。


先说第一点,我前面已经说过,佛教是在6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南部百济传到日本的,后经圣德太子的倡导,慢慢在日本落地了。其实,一种外来的宗教或文化如果没有最高当局的鼓励和倡导,是很难在民间真正生根的,佛教在日本也是一样。日本的好几代天皇,比如奈良时代的圣武天皇等,之所以自己热心佛教、播扬佛教,其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他们认为佛教具有镇护国家、凝聚民心的功能,也就是说把佛教的佛理佛法应用到镇护国家、维护统治上来。其中推广佛教最为努力的,是在729-49年间在位的圣武天皇,在他的推动下,日本在741年在各地建立的国分寺,全名叫“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很明显的,强调佛教护国的功能。僧人如此受到国家的抬举,又可以避免赋税和劳役,于是很多人都愿意当和尚。由于佛教在日本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种戒律佛法都不完备,寻常人当和尚,也没有严格的受戒程序,当了和尚的,也不严格遵守戒律,一时间情况有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有具有渊博佛教知识、拥有授戒资格的高僧,而日本本土还缺乏这样的高僧,于是朝廷就吩咐随同遣唐使去中国的僧人,到了唐以后物色合适的人选,延聘他们到日本来,主要是制定戒律,举行受戒仪式,使得日本想要当和尚的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获得和尚的资格。于是,一个名叫荣叡的日本僧人,732随遣唐使去中国时,在洛阳的大福先寺里寻访到了一位名叫道璿(xuan)的高僧,请他到日本来弘法授戒。后来道璿确实也来了,并且在东大寺落成举行大佛开眼仪式时,还起了不少作用。可是后来道璿说自己身体不好,到比叡山上去隐居了,这样,日本还是未能得到能够进行授戒的高僧。于是日本僧人道叡和普照两个人就继续在中国寻访这样的高僧。最后在扬州大明寺寻访到了鉴真,获悉他是一位精通南山律宗的大师,早已受过正式的具足戒,于是拜倒在他的脚下,执意恳请他东渡日本,据日本人真人元开完成于779年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一书记载,两个日本僧人对鉴真说:“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两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而现在正是两百年之后,佛教将大兴于日本,请您东渡,传播律宗,传授戒律,整顿日本的佛教界秩序。


鉴真东渡路线图


那么,鉴真为何会答应赴日、并且经过数次的劫难坚持要去日本呢?首先鉴真真是一位道德高尚、佛性真切的高僧,他在14岁时,随父亲进入扬州大云寺,见到庄严慈悲的佛像,大为感动,立志出家为僧,以后在学佛的途中,兢兢业业,勤恳精进,成为了一位名闻遐迩的律宗的高僧,弟子无数。对于鉴真而言,弘扬佛法,是最高的事业。此前他已经听说日本有一位长屋王,曾经制作了一千件袈裟,托遣唐使赠送给中国,就已觉得日本这个国家遵奉佛教,如今听两位日本僧人如此一说,更觉得佛教事业将在日本这个地方大兴,自己有责任去推波助澜。于是毅然决然,答应他们前往日本。后来的很多文章和叙述,都把鉴真描绘成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但是我想说,从历史文献来看,鉴真当年应该没有两国文化交流的使命感,他只是一位僧人,他并没有强烈的国家间的意识,他也不负有促进两国友好的使命,他决定东渡日本的动机,就是弘扬佛法,促进佛教、尤其是律宗在日本的兴盛,他的目的,在于佛教本身。那些中日友好之类的灿烂光环,是后人给他罩上去的。正因为他有弘扬佛法的使命感,不惜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甚至在双目失明之后,依然坚毅地开启了第六次的航程,终于在66岁高龄的754年,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那么,鉴真的东渡,在日本的佛教史、往更大的方面说,在日本的文明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鉴真在日本开启了授戒的仪式。他是一位律宗大师,所谓律宗,强调僧人对于戒律的践行,就是通过授戒的方式,来规范僧人的日常言行,并从内心来引导信佛的人积极向善。在此之前,日本佛教界的秩序有些混乱,想做僧人也没有特别的程序和仪式,做了僧人,在戒律上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鉴真一行抵达日本后,受到僧俗两界的隆重欢迎,来到平城京也就是奈良时,他被引接到了两年前刚刚落成的东大寺,暂时在此居住,到达的第二天,有宰相、右大丞等官僚百余人来拜见他,天皇派了曾经到过中国的高级文官吉备真备来宣布诏书说:“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授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和上。”并且授予鉴真“传灯大法师”的称号。在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在东大寺的大佛殿前设立了戒坛,天皇、皇后、皇太子等所有的皇室重要成员和朝廷百官共440余人接受了鉴真的授戒,日此壮观的场面,在日本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在日本佛教史上差不多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不久又在大佛殿的西面,建造了一座戒坛院,重要的受戒仪式在这里进行。从此以后,日本正式建立了受戒的仪式和规矩,这一切都是由鉴真亲手一一制定的。整个日本的佛教界,也从此建立了井然的秩序,不经授戒,不得为正式的僧人。


其次,是鉴真一行带来了大量的经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涅槃经》《四分律》等等,还有一部玄奘法师的《西域记》。所有这些佛教经典的带来,为佛教在日本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最珍贵的文本。鉴真以及随行的弟子,都是各个寺院的高僧,学问精湛,知识渊博,通过他们,在日本进一步传播了佛法,尤其是律宗。因而鉴真被认为是日本律宗的创始人,第一代的开山之祖,律宗也成了日本的南都六宗之一。


再次,是大家很熟悉的唐招提寺的建造。这里解释一下“招提”两个字,这个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佛教的寺院、道场。这座寺院因为是唐代的高僧兴建的,因而冠名为“唐”。开建于759年。我曾去造访过两次,在奈良市的西面偏南,交通有些不便,周边相当安静。据说寺内的建筑大都是鉴真创建时的原貌,尤其是作为主殿的金堂(那时没有什么大雄宝殿的说法),古朴庄严,有大唐的气象而无皇家的排场,与皇家兴建的雄伟宏大的东大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他还有讲堂、经藏和舍利殿等,都被列为日本的国宝。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的总本山。不过唐招提寺的营造,其功劳当然不能算在鉴真一人身上,那个时候他已经失明,不可能在图纸设计上一一仔细指导和策划,但大的格局一定是他制定的,且随他而来的僧人,也大都学富五车,唐招提寺可以说是出色地体现了唐代寺院建筑的精华。我们知道,寺院所体现的文化艺术不仅仅只是建筑,还有绘画、雕塑、音乐等,佛像的制作、佛画的描绘,都是一座寺院的有机存在,这方面,唐招提寺是一个唐代文化的优秀典范。据说,鉴真一行还带去了许多当时包括麝香、沉香在内的中草药,鉴真本人通过闻的方式为皇后调配了疗效良好的药物,大概中国的中草药,是这个时候正式传到了日本。《唐大和上东征传》这本书记载了第二次东渡时带去的诸多物品的详细清单,但是第二次航行未能成功,第六次抵达时究竟带了什么,该书中没有详细列明,或许没有那么多,但日常的用品肯定不少,这就在后来衍生了许多传说,说鉴真把中国的酱油、豆腐的制作法带到了日本,是今天日本酱油和豆腐的创始人,于是鉴真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光环越来越多,如今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性人物,很多故事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并无真凭实据。因为中国的酱油和豆腐,诞生于宋代,鉴真的时代还没有出现。


鉴真快要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忍基决定为他制作一尊木制的坐像,现在这座采用“脱活干漆”技术制作的高80公分的木像,已经成了日本的国宝,被安放在唐招提寺内的御影堂里,每年对外开放一次,每次三天,今年的开放日期已经结束了。


最后简单的总结一下。鉴真是一位伟大的僧人,他东渡日本,只是为了去传播佛法,他并无其他的宏愿,他最大的功劳,是在日本创建了律宗,制定了严格的戒律和授戒的程序。至于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客观的结果,他当初并没有这样的使命感。但日本人对他非常感激,有关他的许多充满想象力的传说,首先是在日本衍生出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秦八里

    听这节课全身心都得到了提升,文艺,音乐,每当音乐缓缓响起,感动之余感觉心灵也得到了洗涤

  • 诗情韵韵

    鉴真没有国家使命感,就是传播佛法本身

  • 金淅

    我后悔了。能退了吗?能还我2500积分吗?

  • 懒羊羊说历史

    宋朝以前没有任何关于豆腐的记载,淮南王刘安做东西的传说和什么民间美食店里的美食发明家“朱元璋乾隆慈禧”一样,都不太可信。

  • 禄图子_3o

    逗,中国三千年前就有酱,两千年前就有酱油,西汉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你跟我说唐朝没有?

    1827434orys 回复 @禄图子_3o: 说的是把中国的酱油、豆腐制做方法带过去,很显然中国有啊,又没说没有

  • zbyf4

    我想听唐日白江口海战

  • 只羡仙佛

    南无阿弥陀佛

  • 13761319bqo

    謝謝。

  • nanayuzu

    唐招提寺在奈良吗?我下次去!!

  • 1356680zeyj

    口误?宋才有酱油,豆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