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十章原文翻译及注释

文章注释
1个回答2024-05-07 11:55
司马昭(注:司马昭死后被谥为"文帝",故称"文王".)与投降魏国的刘禅吃饭,席间故意派人为刘禅表演过去蜀国的歌舞。当时在场的蜀国旧臣看了,无不怆然涕下,只有刘禅,照吃照喝,若无其事地笑嘻嘻欣赏。司马昭见此情景,感慨地对其亲信贾充说:"一个人的无情无义,怎么可以到这个份上。就算诸葛亮在世,也匡扶不了这个昏君。更何况姜维呢?"贾充说:"要不是这样的话,殿下何以能吞并蜀国."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很想念蜀国吧?"刘禅立即答道:“此处快活,我不想念蜀。"旧臣郤正听说了,求见刘禅并对刘禅说:"下次司马昭要再问起陛下这问题,你就伤心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没有一天不想念.说完再把眼睛闭起来。"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果然照着郤正说的那样,去说和做。司马昭说:"我怎么听着像是郤正的话呀!"刘禅立即睁开眼睛,惊喜地说"猜对了,正是他!"旁边的人都忍不住地笑起来。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1个回答2024-02-22 14:56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词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后人及其弟子收录在《论语》中。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13 05:27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译文对照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晌液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里涉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春谈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宴森物故更新。

道德经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1个回答2024-03-05 12:28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如下: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奥:藏,含有庇荫的意思。

市尊:换取尊位。

加入:高过他人,亦有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意思。

何弃之有:即“有何弃之”,有什么可抛弃的。老子认为恶人可以转变,世上不应有被抛弃之人。

三公:古代最高的官职。

拱璧:极为珍贵的大玉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世说新语或古代寓言的 原文 翻译 注释 急!一定要有: 原文 翻译 注释谢谢
1个回答2024-01-18 10:44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文言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磨杵成针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寓意:没有~的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孟子三章注释和翻译
1个回答2023-01-02 05:49
孟子三章
注释和翻译
舜发于犬亩之间
就是说舜原来就是种田的
四字成语注释及注音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12:44

四字成语,均是以汉语拼音标注(含四个声调)。多数成语先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再融合成一个有特定意思的成语,亦或是给出典故、造句、打比方、图片等,用生动的例子,以这些作为有效的解释。 比如: 1、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哀鸿遍野 [ āi hóng biàn yě ]: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打比方) 3、安步当车[ ān bù dāng chē ]: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闲.(具体解释) 4、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出 自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典故)

有什么四字成语是有“注释,解释说明”的意思的
1个回答2024-01-20 15:56
【依经傍注】依照经典及其注释.指说话有根有据.
【等因奉此】等因:旧公文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重心所在的下文.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发凡举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发凡起例】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发凡言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说明贤明君主应当取信于民.
【画地成图】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连类引譬】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难以理喻】喻:明白;理:道理.很难用道理去说明.
【旁搜远绍】旁:广泛;搜:搜集;绍:继承.广泛地搜集引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起例发凡】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取譬引喻】打比方,作譬喻,用以说明道理.
【轻敲缓击】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如此这般】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
【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忘言之契】忘言:无需语言说明;契:意气相投.指彼此以心相知,不拘形迹.
【现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显微阐幽】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着明.
【以古喻今】喻:说明.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引譬援类】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
【一言而喻】喻:明白.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引喻失义】引喻: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寓庄于谐】谐:风趣;庄:严肃庄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不容分说】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说:言论;遂:完成;谏:劝说.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含既往不咎之意.
【穿凿傅会】生拉硬扯,牵强解释.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附会穿凿】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构会甄释】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金风未动蝉先觉】金风:指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秋为金;觉:察觉.秋风还未来到,蝉却早已察觉.比喻事先觉察到将要发生的变故.
【解惑释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惑】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解疑释结】解释;释:消除.解答疑难问题,消除困惑情绪.
【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六经注我】注:解释;我:自己的观点.牵强地用各种经典着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
【龙首豕足】犹言牛头不对马嘴.指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六艺经传】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强作解事】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
【随文释义】随:顺着;释:解释.指依据一段话或前后文,对某个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释.
【失之穿凿】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山陬海筮】【解释】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示例】【故事】
【铁板注脚】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望文生训】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小儿强解事】强:勉强.小孩子对事物并不理解却强作解释.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却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这一事物.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买书的时候有个注释本?什么叫做注释本,带拼音的?
1个回答2024-03-02 16:10
注释本一般是指带有编辑者注释的版本(非作者自注)
比如说你看史书现代汉语注释本的时候,会看到每一页下面有很多小字,上面写满了对于书中某部分内容的解释,那就是注释。
一般给幼儿看的书会带有拼音,在大多数作品中则只有生僻字会注音。
求施闰章的《就亭记》 注释 译文
1个回答2022-12-19 07:05
没找以译文,不过可以根据楼上的注释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