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注音版原文

《楚辞 渔父》
1个回答2024-03-09 11:16
渔夫:随波逐流
屈原:理想主义
有关楚辞渔父 为什么后来渔父不再同屈原说话了?
1个回答2023-11-19 02:34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对楚辞 渔父 最后一句的理解
2个回答2022-09-21 01:46
是清是浊都必须生存,也都应该寻求办法生存下去。
《楚辞.渔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个回答2022-10-19 23:05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3-08-13 17:30
《渔父》是《楚辞》中屈原所作的一首词赋。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楚辞渔父》一文中对比了哪两种人的形象和不同的人生态度?
3个回答2022-12-14 06:56

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浑水摸鱼,乃至消极避世、随遇而安。

《渔父》出自《楚辞》。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扩展资料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帮我找屈原的《楚辞·渔父》这首诗,谢谢
1个回答2022-11-03 12:06
《楚辞·渔父》 屈原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帮我找屈原的《楚辞·渔父》这首诗,谢谢
2个回答2022-09-03 14:43
《楚辞·渔父》 屈原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楚辞·渔父》的文学价值有哪些方面?
1个回答2023-03-19 01:35
屈原的楚辞渔父在文学价值上面是不可估量的,他阐述了两种生活观,一种是随遇而安,一种是不随波逐流,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开辟了先河
楚辞渔夫一文的修辞有何特征,这种修辞具有
1个回答2022-10-22 13:53
楚辞渔夫一文的修辞采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楚辞《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