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史无错

历史上写错别字的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23 01:44

最有名的应该是乾隆了。

他将避暑山庄的“避”字多加了一横,留下来成了千古佳话!

有什么不错的历史小说推荐一下吧。
1个回答2023-04-22 14:41
摄政大明,国之大贼
历史上只注意别人的错误或者过错的人
1个回答2024-05-10 20:50
崇祯皇帝朱由检。此人在煤山上吊自杀前在衣服上留的遗言说,“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这里,崇祯把一切责任全推到大臣身上,对自己的反省几乎没有。

崇祯极为勤政,但是,他对待大臣十分凉薄,疑心病很重,自己不肯承担任何责任,不管什么事都要大臣先提出意见,出了事就拿提建议的大臣开刀,最后身处绝境时所有大臣都看透了这个皇帝的为人,坚决不发一言。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三十多个首辅,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看大臣就是只看人的错处。动不动就当众抱怨老天不公没有给他送来一个岳飞,等于是骂所有大臣不中用。
历史上关于改正过错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21:39
廉颇负荆请罪
周处除三害
孟母断机杼
楚庄王一鸣惊人
唐太宗纳谏、
李白铁杵磨成针
历史上最著名的相爱的人错过彼此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7 19:07
劳燕分飞
题记:劳,伯劳,鸟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八·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以“劳燕分飞”比喻别离。瞿秋白的《赤都心史》中说道:“兄弟姊妹呢,有的在南,有的在北,劳燕分飞,寄人篱下。”叶圣陶的《前途》中也说道:“惟自辞师他适,互为劳燕,非第无接席之雅,亦且莫通音问。”
其实,“劳燕分飞”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成语,还是从一个爱情悲剧发生后才开始的。这个爱情悲剧就是南宋陆游和唐婉的故事。
红锦地衣,喜烛绘龙,黄金流苏,彩灯高悬,洞房之中一片徘红。今天是少年陆游与表妹唐婉的新婚大喜,绣花盖头之下,新娘眉目含春,深情款款,青梅竹马的他们原以为从此以后诗书和唱,白头偕老,想不到两年后仍旧是情深缘浅,劳燕分飞。
  不是彼此不爱,而是爱得太深,爱得忘乎所以,爱得忘了家教礼法,爱得忘了你陆郎的学业功名。于是你得到了婆婆指令的一纸休书,你至死都不明白深爱你的表哥竟然违不了父母之命,会在那一纸休书上签下大名!那夜你哭了,他醉了,从此你们便是海角天涯,相见无期。
历史上名人改错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4-04 20:07
浪子回头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财主年过半百,才喜得贵子,取名为天宝,天宝长大后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老财主怕儿子这样下去保不住家业,便请了个先生教他明白事理,轻易不让他出门,在先生的管教下,天宝渐渐地变得知书识礼了。不久,天宝的父母不幸双双下世,天宝的学业从此中断。

等天宝的先生一走,天宝小时候认识的狐朋狗友又找上门来。天宝故态萌发,整日花天酒地,不到两年,万贯家财花了个精光,最后落得靠乞讨为生。直到这时,天宝才后悔自己过去的生活,决定痛改前非,一天晚上,他借书回来,因地冻路滑,再加上一天粒米未进,一跤跌倒后,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不一会儿,就冻僵在路旁。

这时,王员外正好路过,见天宝拿着一本书,冻僵在路旁,不禁起了怜爱之心,便命家人救醒天宝。天宝被救醒后,王员外问清了他的家世,对他很同情,便把他留在身边,打算让天宝做女儿腊梅的先生,对此天宝求之不得,赶紧拜谢了王员外救命之恩,从此,天宝就留在王员外家勤勤恳恳地教腊梅读书识字。

腊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温柔贤淑。天宝刚开始只管读书,时间一长,不禁犯了老毛病,对腊梅想入非非,动手动脚。腊梅气得找父亲哭诉一番,王员外听后不动声色。他怕这件事传到外面,对女儿的名声有影响,便写了一封信,把天宝叫来,对他说:"天宝,我有一件急事需要你帮忙。"天宝说:"员外对我恩重如山,无论什么事,我决不推辞!"王员外说:"我有一个表兄,住在苏州一孔桥边,烦你到苏州把这封信送给他。你这就起程吧!"说完,又给天宝二十两银子作为盘缠,天宝虽然不想离开腊梅,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怏怏地上路。

谁知到苏州,到处都是孔桥,天宝找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到王员外表兄的住处,眼看着盘缠快花完了,他打开信一瞧,不禁羞惭尤分,只见信上写着四句话:"当年路旁一冻丐,今日竟敢戏腊梅;一孔桥边无表兄,花尽银钱不用回!"

看完信后,天宝科想投河自尽,但他转念一想:王员外非但救了我的命,还保住了我的名声,我为什么不能挣二十两银子,还给王员外,当面向他请罪呢?于是,天宝振作精神,白天帮人家干活;晚上挑灯夜读。三年下来,他不但积攒了二十两银子,而且变成了一个博学的才子,这时,恰恰开科招考,天宝进京应试,一举中了举人,于是,他星夜兼程,回去向王员外请罪。 到了王员外家,天宝"扑通"一声跪倒,手捧一封信和二十两银子,对王员外说他有罪。王员外一见面前的举人是天宝,赶紧接过书信和银子,一看原来说是三年前他写的那封。不过,在他那四句话后又添了四句:"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还白银;浪子回头金不换,衣锦还乡做贤人。"

王员外惊喜交加,连忙扶起天宝,对他问寒问暖,又亲口把腊梅许给天宝。

从此,"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俗语便流传开来。
了解春秋和战国,你不可错过的历史书
1个回答2024-06-19 19:59
书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作者:渤海小吏

我先是看完《楚汉双雄》过来的,作者写的很精彩,看似严谨的历史被作者写成了诙谐幽默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跟《资治通鉴》一样,作者也是从“三晋分家”开始讲起的。

中国的历史最复杂最难讲的,春秋和战国就是其一。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教背中国历史年代的时候,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这本书作者倒是将这段历史捋清楚了,以战争为切入点,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真相。

比如说,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什么要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原因有以下几个:

1.秦国举全国之力,好不容易才将赵国击败,放这些投降的士兵回去,岂不是放虎归山,他们回去以后,赵国马上又把他们组织起来,赵国立马又有战斗力了。而此战的目的是什么呢?那是生死存亡之战。

2.可以把他们全收编?关键是这队伍太大了,人数太多了,你怎么把他们收编消化呢,你还要找个地方给他们住,训练他们,还有人家是赵国人,人家有国,人家会愿意去嘛?

3.这么多人,不是三五万人,即使你勉强收编,吃也是一个大问题,得消耗多少粮食呀。那可是战国,年年打战,老好或每个国家都没有多少粮食。

4.此外,不一定是白起下的命令,可能秦国高层下的,白起只是执行命令而已。

正因为坑少四十万赵国降军,白起背下千古骂名。我当初读历史的时候,也是被气了,这也太残忍了,人家都投降了,还赶尽杀绝。

说完白起,我们再来说说当时赵国的指挥官——赵括。谈起这个人,大家都会骂声一片,就是他“纸上谈兵”让赵国四十万将士葬送了生命。但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赵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从来没有过任何战绩,你会任用这样的一个人吗?很显然,你一定不会任用的。这可是倾全国之力,系国家存亡之战。

赵括的父亲曾经率军打败了秦国军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这过程中,赵括袜察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头脑聪明,办事效率高,是其父亲的得力助手。

长平之战开打的时候,当时呼声最高的两个将领,一个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赵括。赵王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还是老将比较稳妥,因为这一战赵国输不起。

那后来为什么又临阵换将呢?

1.国家耗不下去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所以赵王侍伍只能选择换将,让赵括主动出击。

赵括背下千古骂名,他并不冤枉,但你要说人家只会“纸上谈兵”就有点冤枉人家了。

史书读多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发现历史的真相变非历史书所概括的那样简单。
历史名人做错事自责
1个回答2024-03-12 21:56
廉颇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察传 读史记者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3 05:44
察传(chá chuán)为《吕氏春秋》篇名。“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历史上知错不改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2-07 08:22
滑铁卢之战,是拿破伦的一员大将不懂变通,死守最初的计划,导致拿破仑兵败,也让拿破仑慢慢走向末路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