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和虚云老和尚

虚云老和尚是谁
1个回答2024-02-02 00:57
虚云老和尚俗姓萧,19岁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法号古严,字德清。

清道光初年,正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时候,虚云老和尚的父亲萧玉堂老先

生在泉州做官。萧老先生和夫人颜氏笃信佛教,遗憾的是年已过四十多岁的萧夫人,还没有生过孩子。有一天,夫妇二人到开元寺烧香拜佛,回来后两个人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一位长须青袍老人,骑着老虎冲进萧夫人的怀中。不久后,萧夫人怀了孕,十个月后正是兴奋期待生个儿子延续萧家香火时,结果竟生下一个大肉团,由于萧夫人年纪大了,体力不够,看到肉团竟因惊吓过度离开了人间。

这时有个卖药的老人,自愿帮忙把肉团用刀剖开,里面竟然是个白白胖胖的

小男孩。萧府上下在悲痛之余,也算得到一些安慰。而这个生下来就没有了娘的孩子,就由庶母王氏照顾。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两样,只有一点特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跟家人到寺庙去朝拜。当他十三岁那年,在湖南老家的寺院中,见佛像及听到念佛声,心里就很喜悦,而在小小的年纪就有了要出家的念头。

【少年出尘志】

17岁那年,虚云几度悄悄离家上山,都被家人找回。但是,十几岁的孩子已

连着离家二、三次,却令萧老爷担心。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萧老爷给他娶了二位年轻貌美的妻子。但虚云大师一心向佛,有空就跟庶母和两位妻子说法,日子久了,竟由情侣变成净侣。

咸丰八年,大师十九岁了。他看时机已到,决心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皈

依妙莲法师。由于家人追得很紧,大师便带了简便衣物,躲到深山的岩洞里,不畏虎豹,饥食野果-渴饮泉水,日日在山洞中念经苦修。

过了三年,听说父亲告老还乡不久病故,王夫人和二位妻子也出家为尼。从

此大师心中毫无牵挂,下山后听高僧指点,参禅听《法华经》,渡海到普陀山求法。

一转眼,大师已经出家二十多年了。因为一生下来就没见过母亲,便决定拜

山报恩,发愿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在拜山的途中,历经不少艰辛,过黄河时遇大风雪,几乎被冻死,由于孝心感天,遇到名为文吉的人救活,后来又腹泻不止,几乎昏迷过去,也是文吉相助;他相信文吉便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最后历经三年,达成拜山报恩的心愿。

拜五台山后,大师开始身行万里,访名山古寺,向高僧请益。后来更经西藏

入印度,经不丹到锡兰,到处弘法救世人。五十六岁时在江苏高 寺连打十二个

禅七,至第八个七的第三晚,因护七禅师入禅堂冲开水,溅到虚云大师的手,杯子“啪”的一声破碎了,虚云大师忽然觉得平日的疑根突然断了,如梦初醒般开悟了。

后来大师远至南洋弘化,经马六甲、吉隆坡,过台湾,所到之处求戒皈依信

众常以千计,所得乐捐巨款不留分毫,都用在修建道场上,从来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云门事件、护法护教】

抗日战争时,为普度众生到重庆主建护国息灾大会,在回程时过云门,见荆

棘中有残存古寺,内有文偃祖师的肉身一尊,为云门开宗道场,大师决心重复旧观,花费不少心血,但也为虚云老和尚带来一生中最大的劫难,也就是“云门事件”。不法之徒围庙,殴打老和尚几至丧命。大师虽遭毒打,九天多没有气息,大师不但未死,并在趺坐中听弥勒说:“你业缘未了,必须回去,以后再来。”等训语,实为一奇异之事。

虚云老和尚一百十五岁时,因为不满人民信仰受到厌制,拒绝出任佛教会会

长,自京到江西永修云居寺。因抗日战争古寺遭到破坏,大师下定决心,毅然恢复唐代旧观。

1959年,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海内外的弟子要为大师祝寿,但被大师劝

阻了。因为他心里仍然挂念着云居寺的明月湖还没有修浚好,海会塔才建到一半。这时大师已患了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早晚只能吃一小碗稀饭。大师告诉信众,真如寺建好了就不要再捐献了。四月,大师在曾经住过的牛棚照像,又选了一张最满意的加洗后分送捐助功德的亲友和信众。

八月,老和尚在寮房门口贴上“今天不见客”的字条。十月,病渐渐重了,

时喘时咳,虽然已进入昏迷状态,仍然要自己料理自己的事。十二月,大家看情况不好,都赶来向老和尚问安。老和尚很平静地说:“到了现在你们还在做俗态,快去大殿给我念佛去吧!”

寺里方丈弟子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老和尚缓缓地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

嗔痴。”停了一下又说:“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大家辛苦了,早早去休息吧!”

十月十三日,老和尚打坐,双颊微红。大师合掌跟大家说声珍重,就离开了

活了一百二十岁的尘世,死后安葬在云居山的海会寺。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老和尚

的一生正像他常说的:“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虽然老和尚这样说,但他的一生留给人间的,不只是他兴建的那些看得见的寺院道场,还有永远让人难忘的救人救世、护法护教的精神。
虚云老和尚是谁
1个回答2024-01-28 05:11
●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来生也要继续!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虚云和尚在云南之前,曾国藩做过云南王,曾国藩信佛,在云南拜了个师父,这师父天天看《华严经》,功夫用的很好,外号草鞋老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说这个皈依弟子对师父恭敬的太狠了也不好,你收这么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没有得到佛法的实际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转,弄不好会给他当儿子,就这么狠!以前他们说,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这个草鞋老师公,他跟曾国藩有缘,他早晚到衙门里,谁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那天大家都看见了,他到曾国藩夫人房里,夫人马上就生了个小孩,生下来很聪明,后来书读的也很好,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在鸡足山了。 ●曾国藩他跟虚云老和尚是亲戚,也弄不清曾国藩的母亲是老和尚的姑姑,还是老和尚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姑姑,反正他们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师公给他当儿子。 你说这个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没了还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说有点福报,生死没了,还是要贪染社会上这些五欲。曾国藩他这个儿子贪心好大,十多岁就找了几个女的,虚云和尚是个好意,到他家里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见。就是今生修持好,来生有福报,有福报是有福报啊,福报会造业! ●老和尚说云南督军唐继尧,他前生也是个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个和尚,他不是护老和尚的法吗?老和尚劝他:唐居士,你还是出家吧!他说:我过几年再出家,这些事还没办了。你要等到事情办了啊,那事情就办不了啦!结果他还是没出家。你没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个和尚也不行。 ——恭录自《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虚云老和尚生平简历
1个回答2024-01-29 21:59
【简介】

  虚云老和尚(1840?~1959) 中国僧人。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名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后从天台华顶镜清法师习天台教义。光绪二十六年去北京,适值八国联军入侵,即随清朝帝后一行至西安。越二年,经终南山入川,转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重兴鸡足山迎禅寺。光绪三十年去泰国、槟城等地,考察东南亚佛教。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并改名云栖寺。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同年,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鼓山列祖联芳集》、《校正星灯录》、《具行禅人行业自化记》、《虚云和尚法汇》等。

  
为什么虚云老和尚不叫虚云大师
1个回答2023-08-24 14:17
能够被称上大师的大师,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人称为大师
不够被称上大师的大师,不敢在乎自己是否被人称为大师

不管虚云老和尚是否被称为大师,对他自己都不会有任何影响,发问者为何心里又这麼执著在人家的头衔呢?
怀瑾的意思怀瑾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8-05 03:10
怀瑾的词语解释是:见“怀瑾握瑜”。
怀瑾的词语解释是:见“怀瑾握瑜”。结构是:怀(左右结构)瑾(左右结构)。拼音是:huáijǐn。注音是:ㄏㄨㄞ_ㄐ一ㄣˇ。
怀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敏樱呢,我们通过以下几桥燃丛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见“怀瑾握瑜”。
关于怀瑾的诗句
怀瑾复谁怜于嗟乎握瑜怀瑾士岂无何故怀瑾握瑜
关于怀瑾的成语
怀瑾握瑜游目骋怀托物感怀握素怀铅握瑜怀瑾被褐怀宝被褐怀珠握瑜怀玉
关于怀瑾的词语
被褐怀珠游目骋怀抱瑜握瑾握素怀铅明月入怀怀瑾握瑜匹夫怀璧握瑜怀瑾安老怀少托物感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怀瑾的详细信息段首
虚云老和尚悟道诗?
1个回答2024-03-16 13:50

虚云老和尚是近代一位高僧大德,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说过那些令人开悟的禅语呢?今天我们来和大家盘点一番,以下十句禅语,若你能有所感悟,并踏实付出行动,则不辜负老和尚对众生的殷切寄托和希望。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将会发生什么,当它们来临之时,不由得你去做任何的准备,一切都会在最准确的时间点发生,来了又去了,如电光火石,一闪而过,虚云老和尚借此勉励大众,时时刻刻都要精进修行,方能解脱。

2、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虚云老和尚世寿一百二十岁,看似很长,却犹如一刹那之间,岁月是不饶人的,时间在不经意间,一刹那就过去了,老和尚德高望重,一生精进念佛,修行,利益众生,不敢懈怠,何况是我们这类凡夫俗子,怎能有负光阴?

3、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爱憎之心,人皆有之,凡人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旦有了这样的分别,烦恼就产生了,烦恼一起,就想要逃离,想要憎恨,愤怒,由此,道心就减退了。反过来推一下,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道心坚固,就不能起爱憎的分别之心,对待世间一切万物,都是一视同仁,众生平等。

4、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年轻人多是以工作为主,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尤其是在当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似乎根本没有时间让自己的内心安宁片刻,只有通过一生的努力奋斗,到了老了,闲来无事,才知道学佛修道的重要,要知道无常迅猛,在一生的努力奋斗过程中,谁又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孤坟多是少年人,这句话对当下的年轻人是个很好的警醒,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要懂得从繁忙中抽身出来,去找寻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

5、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用功修道的人也不可过分的执着,时刻都要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要让自己的内心无所牵挂,才能无所障碍,一点点的去除分别之心,能在行住坐卧每一刻生活之中,都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这就是悟道了。

6、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修佛求道在于用心,懂得善用其心,从修心开始,求道就不会走偏,“万法从心起,一切唯心造”,时刻都知道自己的心在哪,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那么到处都可以开出智慧之花。

7、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常人做学业,事业都要持之以恒,勇猛精进,不可懈怠,学佛修道则更是如此,首先要有一个大的愿力,在愿力的作用下,精进不放松,持续努力,就一定会有所得。如果一会儿精进,一会儿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事能够成就呢?难和易都是相对的,自己做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份上了,就知道到底是难还是易了。

8、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固定的,更没有长短的分别,当你专心致志用功,一转眼的功夫可能过去了很久,虚云老和尚有一次打坐入定,出定之后已经是几个月以后了,而他还记得打坐之前正在蒸红薯,还准备来吃呢?可见,一个人真正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就好像你喜欢看电视剧,一看一整天都过去了,你还不知道,有的人玩游戏玩得入迷,在网吧一呆就是好几天,都没什么感觉,想想看,如果把这份执着放在学佛修道上,有所成就是早晚的事了。

9、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能违背,修道的人可将生命置之度外,因为一个生命的终结就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人死了,神识还在,佛家讲,人死如灯灭,“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你的神识带着你的业力,随业流转,找到下一个跟你的业力相匹配的环境和物体,附着之上,生命又开始了,但是因果业力却不会相差毫厘,众生就是这样在无尽的轮回之中,不得解脱,因此,我们要畏惧因果,修好善业,学佛修道,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脱。

10、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什么是“禅”?《大学》里有一句话:“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禅。能够定下来,保持安静,才会有思虑,最终才会有所得。这就是“禅”道,悟道。静下来之后,我们才能分辨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恶,从而择善而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是一条光明正道。

虚云老和尚的这十句禅语,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反复思量,句句都是大智慧,我们切不可辜负老和尚对众生的敦敦教导,能如此修行,烦恼自除,终成正果。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不说自己开悟
1个回答2024-03-24 14:46
只有佛及大菩萨明确住世的时候。修行人才可以说,自己悟了,证果了……
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答枯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搏判决得生基举改。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
南无阿弥陀佛!
虚云老和尚王阳明
1个回答2024-02-28 23:27
虚云老和尚 一花开五叶,他一身传承了佛教的五个宗派,并且他一生身体力行,先苦修,到后来培育弟子,弘扬佛法,并且他严守戒律,对戒律要求极为严格,也因此他的弟子人才辈出。
王阳明的心学我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培育了一批优秀弟子。
《南怀瑾拜师学剑》中南怀瑾为什么觉得老道说的话有道理?
1个回答2024-04-30 08:22
因为学习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南师当时已有所学与老道讲的相同或相近所以觉得有道理。
虚云老和尚为何要往生兜率天?
1个回答2024-01-29 14:02

虚云因为弥勒菩萨在那里说法,他去是辅助弥勒的,唐僧大德也在那里所以去了兜率天。

虚云和尚梦游兜率天亲见弥勒菩萨,并与阿难等共同听弥勒菩萨讲经。

弥勒凳老菩萨认为,虚云老和尚在世间度化众生的任务尚未完成,于是劝他返回娑婆,完成度生任务之后再往生兜率净土。

令人回味悠长的是弥勒菩萨开示虚云老和尚的偈语。弥勒菩萨在偈语中讲述了唯识深意;告诉虚云老和尚去除各种迷惑烦恼的具体方法。

弥勒菩萨还告诉虚云和尚在世间要发大愿、忍大辱,广度有情众生,即使历经各种磨难仍然不要退却,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往生兜率净土。虚云老和尚住世时,在多种为弟枣行升带稿子开示的场合,常向弟子介绍自己梦中亲近弥勒菩萨的因缘。

和尚还经常向弟子们讲述弥勒净土的殊胜之处,劝化弟子精进用功,将来求生弥勒净土。虚云和尚梦游兜率净土的故事不仅对虚云和尚自己,也对当时和后来的佛弟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影响下,便有诸多佛弟子将弥勒净土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