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1-25 01:18

“孟母三迁”警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1.《孟母三迁》原文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09 06:43

“孟母三迁”警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1.《孟母三迁》原文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07 06:24
孟母三迁讲的是一开始孟子与母亲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学了一些祭拜之事。孟母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便带着孟子搬家到了一处集市旁,但孟子又学着人家吆喝和做买卖。于是孟母又搬家到了一处学堂旁,最后定居下来,孟子便学着先生读书。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子小的时候与母亲住的地方与墓地离得很近,于是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就说道:“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孟母便带着孟子搬家了。
孟子的妈妈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搬到集市居住之后,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吆喝、一会儿讨价还价的。孟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进行了搬家。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并且跟着先生一起学习。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的寓意
“孟母三迁”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家,煞费苦心,现在用来指父母的用心良苦,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现在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4-25 20:17

“孟母三迁”警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1.《孟母三迁》原文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2.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3-11-27 03:28
孟母三迁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有时候可以帮助造就一个人才,环境有时候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才,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良好的环境的塑造。

孟母三迁这则故事讲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小时候,父亲很早就逝去,只留下母亲与孟子两人相依为命。他们两人住在一个靠近墓地的地方,孟子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大人祭拜先人,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被孟母看到之后,孟母立即觉得不能再让孟子在这里住下去,于是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件。

搬家到集市后没多久,孟母又看到孟子和邻居家的小孩学着市场上的商贩吆喝,做生意的样子,觉得这个环境也不利于孟子成长,于是又搬家到了书塾附近。搬到书塾附近之后,孟子经常去旁听书塾里的先生讲课,孟子渐渐地也变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孟母看到孟子的转变十分欣慰,于是两人就在这里一直住了下来。
孟母三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4个回答2023-12-15 01:13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的性格和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周围人和物的影响。因此,周围的人和物会对我们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人总是要往好的方面发展的,所以,人们尽量避免不利的环境。孟母也是一样,她不希望不利的环境对她儿子产生影响,就几次搬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人们当然希望近赤了。

扩展资料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孟母三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个回答2023-11-28 22:19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学习与思考,不要完全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扩展资料
《孟母三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学问家名叫孟子。孟子小的时候十分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费了很多心血。
  有一次,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着祭拜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之后,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继续住在在这里了!”
孟母三迁所揭示的道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搬到市集之后,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子的妈妈看到了之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孟母又带着孟子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天天都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于是孟子呀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3-12-03 19:38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2个回答2023-11-15 16:35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更多的思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吃饱穿暖之外,还要言传身教,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