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李白赏析

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及赏析
1个回答2024-03-27 13:45
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及赏析:
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求《目送》的好词好句和赏析。
1个回答2022-12-26 09:47
没?
李白《送友人》原文和赏析
2个回答2023-12-10 22:55

  《送友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送友人》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赏析李白《古意》
1个回答2023-01-08 06:43
勿要问我!!!!!
赏析《送亲》
1个回答2023-12-03 01:24
全诗叙述四个场景:

(一)前四句,男主人公多想把女方家山坡上的野花戴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多想"表达男主人公对佳人的情深意切,并忆起两小无猜的他们过家家欢乐场面。一切似乎那么的美好,可这一切却只是“似乎"。

(二)5一8句,叙写了长大后的女方不辞而别,诗人用“匆匆"一词暗示离别是有故事的,又不便言明。接着诗人用“瓜"和“墙外的繁华”这比喻性意象含蓄表达爱情之花究竟枯萎的结局。“瓜熟蒂落你却落入墙外的繁华。"男主人公本以为与女方是一根藤两个瓜。内心这美好的永恒的设定被现实残忍地打破,男人主人公心有不甘啊!可人生就是充满无常。

(三)9一12句,男主人公再次深情地见到“那乌黑的头发",可是物是人事皆非!女方眼里藏不住想要对男主人公说的话,男主人公提出送亲要求,她也只是点点头不说话,眼泪流过脸颊,她深爱着男主人公,离开嫁给他人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诗人用平淡叙述语言却能够营造出一个悲凉伤感的氛围。深情表达有情人难成眷属痛苦之情。

(四)最后四句则是扣紧诗题,描写送亲场面。唢呐声惊醒梦中人,原想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时悲痛而麻木的傻瓜,角色的变换诉说现实的无奈和残酷。送亲最显眼的是手棒野花,骑着孤独的马的男主人公,诗人巧用“山上的野花"和“孤独的马"这两个意象生动塑造一个欲哭无泪而又撕肝裂肺送亲者的形象。

(五)总之,诗人以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平谈述说中却能营造出一种伤感悲凉氛围,深情地传达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无奈。可能大多数同学看到是一朵美丽而最终又枯萎爱情之花,如果是这样,是不是肤浅了些?

生活之中不仅是爱情会“瓜熟蒂落”却“落进墙外的繁华"。或许我们努力打拼了三年却意外地没考上理想高中,或许我们觉得朋友应该是无比忠诚,他们竟无情伤害我们,或许我们觉得家人身体应该是永远健康,可有一天他们都病了。或许我们觉得我们的事业会一帆风顺,可有一天我们却失去了一切。这就是人生中的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合。河流呈现弯弯曲曲才是自然的常态。同学们面对人生的逆境该如何对待?你们是否有思考过?诗中的男主人应该怎么做?是否应该在目送远去的婚车,然后勒转马头,更勇敢面对生活才是正道!

你家门前山坡上又开满了野花

多想摘一朵戴在你乌黑的头发

就像两小无猜的我们玩儿的过家家

捏上一个泥娃娃我当爹来你当妈

长大后你没有告别匆匆离开了家,

而我还在那山坡上牧羊骑着马,

原本以为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瓜熟蒂落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

再见你时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李煜词赏析
1个回答2022-10-10 19:16
李煜的哪首词呢?
急求 :李白《上云乐》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2-25 13:32
又来晚了......
舞剧李白作品赏析?
1个回答2024-03-05 11:47

舞剧《李白》用当代的视角,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徐徐展开李白在“道”与“势”之间挣扎徘徊的一生。

该剧通过李白“入世”与“出世”的抉择,揭示李白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李白的热情、才华和胆识,令观众感受到李白所散发出的一种诗性情怀以及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向往,希望当下每一个人都能在李白身上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扩展资料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关于李白醉了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6-26 09:18
具备望明月!!!
上李邕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21 10:24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上李邕翻译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上李邕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言明即使将来没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其实历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作品原文

上李邕

李白 〔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闻 一作: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上:呈上。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