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牛角挂书典故

谁能帮忙讲一下“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19:23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李密牛角挂书意思是什么
2个回答2022-08-07 21:01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励志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1个回答2024-03-07 06:36
励志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李密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
励志故事:上帝成全梦想
职场励志:李嘉诚人生经验
励志小故事:希望在前面
励志小故事:信念的力量 ;
李密牛角挂书介绍
1个回答2023-12-18 03:39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牛角挂书评价
2个回答2022-09-14 10:02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牛角挂书讲述了哪位名人的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
1个回答2023-12-12 00:55
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密的人。他原本出身贵族,但后来家境没落了,只好到宫廷去当侍卫。

有一次,隋炀帝回宫时,看到在当值的李密。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李密,然后问身边的一位大臣:“那个侍卫是谁?”

大臣回答说:“他是已经去世的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名叫李密。”

隋炀帝继续说:“我看他总是东张西望,以后别让他在宫里当侍卫了。”

这位大臣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觉得如果直接赶李密出宫,会让李密很难过。于是,他对李密说:“我觉得你非常有天资,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凭才学来获得官职,而不是做一个每天管理琐碎事情的宫廷侍卫。所以,我希望你能多多学习,不要把时间花费在一些没用的事情上。”李密听了这位大臣的话,很受鼓舞。于是,他回到家里,专心致志地读书。

一次,李密听说包恺先生在缑山,就想去拜访。他用蒲草做成鞍,放在牛背上,骑着牛出发了。

为了能抽空看书,李密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拉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看得十分专注。路上的行人都被他这种奇怪的行为吸引住了。此事被传为佳话。
李密牛角挂书文言文翻译
1个回答2023-12-01 08:34

1. 牛角挂书文言文注释

你好: 牛角挂书,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比喻读书勤奋。

一、原文: 密以薄鞯1乘牛,挂《汉书》一帙2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3见于道,按辔4蹑5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因6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7,非若等辈8。”玄感遂倾心结9纳10。

大业11九年,玄感举12兵黎阳,遣人入关13迎密。 二、注释: 1,鞯:衬托马鞍的垫子 2,帙:书套,指书卷 3,适:恰逢,正赶上 4,按辔:按捺住马鞍 5,蹑:追随,跟随 6,因:于是 7,识度:见识和风度 8,非若等辈:不同于你们这些人。

若,你,你们 9,结:结交 10,纳:接纳 11,大业:隋炀帝年号 12,举:起,发 13,关:指函谷关 三、译文: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希望帮上你的忙,难免错误之处,望不吝指正。

2. 牛角挂书 文言文 翻译

词目 牛角挂书

发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释义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用法 作定语;指勤奋读书。

翻译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3. 牛角挂书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翻译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4. 李密牛角挂书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译文: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5. 【急求】《申侯贪得无厌》和《李密牛角挂书》的翻译~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牛角挂书原文,译文,赏析?
1个回答2022-11-23 13:47
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翻译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赏析
我们要学习他牛角挂书的读书精神。
谁能帮忙讲一下“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06 17:50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示例:我们要学习他牛角挂书的读书精神。

成语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翻译: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a,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雹唯埋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源蚂迎接李密。

扩展资料:

李密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时为太师、魏国公。祖父李曜,为北周的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开皇中,袭父爵蒲山公,于是散发家产,救济亲朋好友,收养门客,礼遇贤才,从不吝惜资财。后又折兵读书,尤其喜好兵书,常能背诵。从师国子助教包恺,听他讲授《史记》、《汉书》,精神振奋,忘了疲倦。包恺的其他弟子,都在他之下。

叶适:“李密谋无不中,量无不容,盖山陵非唐初君臣所能及。然身为事主,则不能成功,而终以僇死。张良为画策臣,未尝特将人之材器,所成就固自不同也。余尝叹战国楚汉之间,有实负智能忍死而不求遇者。范增、庞统之俦,盖褊浅矣。至南北、隋唐,则皆无之。以密之智谋,审乎特起之难,隠而不试,老死不憾,庶几乎? ”

三字经里的典故之李密挂角
1个回答2023-12-11 11:52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汉朝人物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人物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相关读书典故:买臣负薪】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