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作文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故事
1个回答2023-11-03 04:15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02:1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名言
1个回答2024-02-20 02:46

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名言如下:

1、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

2、我倾听每个人讲话并一一记录,特别是对业务人员。因为,他们一直最接近人群。

3、学会倾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倾听你才能去伪存真;学会倾听你能给人留下虚怀若谷的印象;学会倾听,有益的知识将盛满你的智慧储藏室。

4、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浪迹天涯,用心身去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去倾听子夜的钟乐。

5、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6、倾听是人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倾听是你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婴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地成长起来。

7、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

8、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

9、学会倾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学会倾听你才能去伪存真;学会倾听你能给人留下虚怀若谷的印象;学会倾听,有益的知识将盛满你的智慧储藏室。

10、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11、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倾听自然的话。

12、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13、认真倾听别人的倾述虽是细枝末节,但却体现了你谦逊的教养,能展现你的素质。

关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
1个回答2024-03-15 07:41
1、魏征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常常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有一次,他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但他并没有生气,反而找机会向皇帝称赞这个人的优点,让皇帝对他有了更则如丛好的了解。最终,魏征成为了橡衡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领袖。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同时,他也鼓励百姓上书言事,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这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
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智者。在他的治理下,蜀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密不可分。
4、比尔·盖茨是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商人。他创立了微软公司,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并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密不可分。
5、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是孙樱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领袖。他在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等。这使得苹果公司的产品不断创新,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之一。
这些名人事例表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团队氛围,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与其取锐别人,不如善待自己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12-24 15:30
与其降低自己的自尊心来获得别人的好感,不如对自己好一点。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思的。
形容君主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0 18:31

内视反听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成语反听内视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成语偏听偏信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魏征做宰相,他问魏征怎样才能成为贤明皇帝。魏征说尧舜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所以就贤明,能保住天下;他又说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偏听偏信,不去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就亡国。唐玄宗认为言之有理 ...

成语公听并观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善于听取意见"的事例和名言.
1个回答2024-03-10 12:04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卡尔·马克思

名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最后取得成就的,励志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0:02
杂谈

 “孔孟朱王”,朱熹和王阳明是与孔子孟子并列的人物。王阳明的王学是直接在批判朱熹的朱学基础上建立的。这似乎必须提及那个有名的“庭前格竹”的故事。据王阳明的《年谱》记载,他二十一岁时“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沈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王阳明在读了朱熹的书后,首先进行了“格竹”行动,但终于失败,导致他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词语了。“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 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名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最后取得成就的,励志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9 10:38
杂谈

 “孔孟朱王”,朱熹和王阳明是与孔子孟子并列的人物。王阳明的王学是直接在批判朱熹的朱学基础上建立的。这似乎必须提及那个有名的“庭前格竹”的故事。据王阳明的《年谱》记载,他二十一岁时“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沈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王阳明在读了朱熹的书后,首先进行了“格竹”行动,但终于失败,导致他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词语了。“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 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名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最后取得成就的,励志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4-08 07:11
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即人的良心。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词语了。这似乎必须提及那个有名的“庭前格竹”的故事,犹识也”,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据王阳明的《年谱》记载。沈思其理不得,但终于失败。“格物致知”语出《大学》,无心外之物”。王阳明的王学是直接在批判朱熹的朱学基础上建立的。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格物便是格心,可以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去人欲存天理。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格物即是致良知,是指事物,“知,首先进行了“格竹”行动杂谈 “孔孟朱王”,一草一木,即取竹格之,所谓“无心外之理,“物。官署中多竹。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指天下万事万物,是去恶归善,是知识的意思,朱熹和王阳明是与孔子孟子并列的人物。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皆涵至理’,犹事也”,两者完全是一回事,遂遇疾,在王学的体系里,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在读了朱熹的书后,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导致他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他二十一岁时“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