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仁波切有声书

仁波切是什么意思啊?
1个回答2023-12-03 23:05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本意指珍宝、宝贝。藏族佛教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通常称其"仁波切",而不叫活佛,更不直呼其名。故仁波切引申为藏族佛教信徒对活佛的尊称。如今,这个词在网络上的含义是形容自己属于“上层社会”。

当十六世大宝法王决定将其住锡地转移到锡金时,堪卓玛也经由不丹来到了隆德寺。她在不丹呆了一段时间,最后则在隆德寺住了十二年,直到圆寂为止。圆寂前,随侍的尼师请求她乘愿再来。她说,她会转生在桑多巴里(注:莲师的无量宫亦名“桑多巴里”)。

她们可以在那里再见到她。所以以后我便出生在卡林邦的桑多巴里寺。我的父亲敏卓林赤钦仁波切(注:即敏林赤钦法王,属宁玛传承。他也是弟子口中有名的“睡觉仁波切”)与第十六世大宝法王私交甚笃。

加上仁波切住在卡林邦,而大宝法王噶玛巴则住在锡金的隆德寺,所以他们便常互相往来探视。这是我父母和别人告诉我的。在我一岁大时,仁波切去看噶玛巴。噶玛巴认证了我,并赐给我一个法名。但那时我父亲不知道谁是乌金措嫫。

他误认为那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而已。所以整整二年,什么事也没发生的过去了。后来噶玛巴说,他想向我父亲索回孩子,而且又是我父亲的第一个孩子,他实在感到很难启口,所以他并没有给他任何压力。

其实那时仁波切还不知道我是一个转世的灵童,一直到噶玛巴告诉我的侍者我已经回来,而有些尼师更迫不及待跑来与我相认时,才真相大白。加上那时有些仁波切的弟子住在隆德,曾听闻过有关堪卓玛的事。

所以在我三岁时,他们便碰头讨论,并且正式宣布。

求冈仁波齐的所有神话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09:52
印度教冈仁波齐神山看做梵神驻锡耆教冈仁波齐视座灵性圣山苯教发源于冈底斯山区冈仁波齐神山崇拜亦由已久

冈仁波齐藏语意神灵山冈底斯山主峰印度教、佛教、耆教苯教所持信仰各相同所信奉神灵全都认冈仁波齐世界视其神山使冈仁波齐具种宗教迭加神圣发射五光十色各种信仰光晕、光环万神殿东奥林匹斯山



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区普兰县境内虽海拔高度仅6656米仅西藏众8000米高山排号比起邻近纳木尼峰(7694米)巫见巫却亚洲历史著名神山认世界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宗教朝圣岗仁波齐山形容易辨认主峰四季冰雪覆盖形似圆冠金字塔四壁非称同八瓣莲花环绕山身水晶砌宛技艺高绝玉镶冰雕



由南望见其著名标志:由峰顶垂直巨冰槽与横向岩层构佛教万字格徽记冈仁波齐峰经白云缭绕令难睹真容阳光照耀闪烁奇异七彩光芒外耀眼夺目



许世界神威敢于冒犯岗仁波齐至今登顶处峰



高僧修行



冈仁波齐藏语意神灵山梵语意则湿婆堂印度神神堂历史曾少外高僧修行讲经久前便佛教、印度教、耆教苯教四教派共同信仰、印、尼三各族数万计信徒驰神往



藏传佛教认密宗胜乐量宫其周围群山河流均胜乐宫组部蕴藏着深奥宗教含义



同冈仁波齐众佛、菩萨高僧德所加持修行圣据传释迦牟尼佛转轮塑三尊佛像别供奉于神界、鲁界间罗刹王贡布崩用神变迎请间释尊佛像供奉没供奉佛特殊坐床于想用神变背冈仁波齐神山释迦牟尼及五百罗汉立刻飞往冈仁波齐神山冈仁波齐南面五百罗汉聚盆或叫坛城岩石留脚印同神山四角各留脚印称底斯四钉罗刹王背走今冈仁波齐背看清晰绳印及四周释尊脚印
冈仁波齐生孩子真的吗
1个回答2024-02-12 01:24
真的。
在冈仁波齐中生孩子那部分是毕尘盯真的,新生儿就是那个样子,包括兄巧路上手和的车祸,死亡都是真实的。
冈仁波齐是由张杨执导,尼玛扎堆,杨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6月20日在中国上映,2017年10月,该片获得第二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冈仁波齐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7 01:33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冈底斯山脉横贯在北部昆仑山脉与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如一条巨龙卧在西藏西部阿里广阔的高原上。它高高扬起的头,如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冈仁波齐。冈仁波齐峰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梵语称为吉罗娑山,冈仁波齐峰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相传雍仲本教发源于该山;印度教认为该山为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认为该山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 中国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本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1。

冈仁波齐主要是讲啥呢?
1个回答2024-02-07 09:54

用朴实无华诠释的美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孙型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雹档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所以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则肆猜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冈仁波齐主要是讲啥呢?
1个回答2024-02-08 06:17

用朴实无华诠释的美

《冈仁波齐》伪纪录片式的手法,对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导演张扬的镜头下,所为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电影这种美的缔结,却又并不是单依靠西藏壮丽的景色,而是对朝圣者们一言一行的细腻捕捉,使这种美在不经意间便得以跃然光影。

“冈仁波齐”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许就是一座壮丽的山峰,但在无数藏传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在藏传佛教里他们认为冈仁波齐是神的住所,代表了无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冈仁波齐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会获得乘倍的功德,由此电影也拉开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妇、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动的期望,不远千里的朝拜之路,构筑了电影剧情的脉路。


磕头前行,风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为前往神山朝拜,或许很多人都不解这种行为,会认为它是一种落后的愚昧,所以张扬在《冈仁波齐》的故事上选角其实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纠结于宗教本身,而是让所有观众都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被电影艺术所提炼的魂魄,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实,也更源于深植于这群信徒身上对信仰的虔诚。


在长达一年的朝圣之路上,这个由不同的年龄身份的人组成的队伍,没有人会去偷懒,在这条充满了苦难和危险的道路上,也没有人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去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在这个角度上,电影是如此的朴实,而剧情的植入,在让这个故事变的更为饱满充沛的同时,更还让那信仰中善的光芒变的如此夺目。


关于信仰的宗教电影其实并不少,但却鲜有一部国产电影能这样真正客观的去展现信仰,去在虔诚的信仰中朴实无华的诠释真善之美,而《冈仁波齐》正是这样的一部佳作。

神山冈仁波齐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3-21 12:49

西藏自治区旅游景点 -神山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好看吗?
1个回答2022-06-11 22:45
最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因为不是周末和晚上,影院的人很少,但电影结束时所有观影者都未急着走出影院,似乎突然少了一份急燥和匆忙,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的力量吧。
上网查了一下,很少关于这部片子的宣传,片中没有所谓的明星大腕,没有曲折迷离的故事情节,所有角色不知是由演员出演还是藏民本色出演的,没有一丝表演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自然。
一群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为朝圣而死。从家乡到拉萨,一千二百公里的朝圣之路,一路长头磕过去,这种对信仰的绝对尊崇与膜拜,若非我在西藏的公路边和大昭寺门前亲眼所见,都很难置信,在大荧幕上展现出来,更是令人震撼。片中看似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感人肺腑的语言,但看着却总是让人想流泪,因为他们的对信仰的虔诚,因为他们朴实善良的人性,因为他们对生与死的那份安然,深深打动人心。
这是一部非常纯净的影片,纯净的足以荡涤人们心灵。
谁知道月老的起源,有名的故事等等一切与月老有关的知识呀?
1个回答2024-03-01 23:44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文据《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03),下文同。)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婚恋命定观艺术化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其实,在李复言《续玄怪录.订婚店》之前,唐人小说中还有类似的形象,戴孚《广异记.阎庚》云:

仁亶见其视瞻非凡,谓庚自外持壶酒至,仁亶以酒先属客,客不敢受,固属之,因与合欢。酒酣欢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礼,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绊男女脚。”仁亶开视其衣装,见袋中细绳,方信焉。

这里自言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样是通过以袋中之绳“绊男女脚”的方式,确定世间男女姻缘。可见,在唐代,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观念。世间男女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绳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不过月老于月下结绳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诗意,因而流传更广,遂成为故实,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谁知道月老的起源,有名的故事等等一切与月老有关的知识呀?
1个回答2024-05-28 23:56
  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

  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小说言及:杜陵韦固,少孤,思早娶妇,然而,多方求婚而终无所成。元和二年,韦固将往清河,旅次于宋城南店,有客为其撮合清河司马潘昉之女,期于南店西龙兴寺门口相见,韦固由于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会面之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固步觇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曰:“老父所寻者何书?固少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固曰:“然则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牍耳。”……因问:“囊中何物?”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避。君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文据《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03),下文同。)

  这个于月下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检书的老人,就是后来在民间被奉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

  婚恋命定观艺术化

  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其实,在李复言《续玄怪录.订婚店》之前,唐人小说中还有类似的形象,戴孚《广异记.阎庚》云:

  仁亶见其视瞻非凡,谓庚自外持壶酒至,仁亶以酒先属客,客不敢受,固属之,因与合欢。酒酣欢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礼,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绊男女脚。”仁亶开视其衣装,见袋中细绳,方信焉。

  这里自言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样是通过以袋中之绳“绊男女脚”的方式,确定世间男女姻缘。可见,在唐代,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观念。世间男女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绳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不过月老于月下结绳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诗意,因而流传更广,遂成为故实,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确有其事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而这一男女脚的细绳,虽为于小说家想象和虚构,也却堪称绝妙,我想,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其实,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