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沿民快板

新民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20:53

1952年设乡时定为新民,意为解放了的人民。明、清时属沙浪里,清末为厂口堡,民国属北新乡,1952年为新民乡,1958年为厂口管理区的一部分,1962年设新民大队,1954年3月设新民乡,2001年为新民村委会。

民办幼儿园历史沿革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06 23:23

历史沿革的写法:

1.从最早成立的时。

2.最初的情况写起。

3.然后写类似于大事记一样。(把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负责人更换,单位名称的变化等,按年份罗列)。

涉及政治活动规律和政治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节点,重点是说明这些节点的关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响、实际作用、历史和现实意义,根本中改革开放对企业发展的基本利益出发,突现了历史革命,简称历史沿革!

介绍一下幼儿园的发展历史:

私塾和学堂发展成学校后,小龄学童便独立出来,家长为了找人陪小孩玩,并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便有专门机构成立,幼儿园开始形成。

早期幼儿园通常只设一个年级,再以后,入幼儿园的儿童年龄差距加大,于是划分出小班,中班,大班,现代幼儿园形成。

小龄学童以往与众大龄同窗学的一样,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科文章;来到幼儿园后,就学点小额数字,简单汉字,基本字母。

民国时期叫有名的女戏子什么? 也叫老板吗?
1个回答2023-01-03 00:33
是的,是尊称。
板石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22:03

板石镇于1992年改乡为镇,当时有11个行政村,1993年2月,根据国务院[1992]21号文件及有关会议精神,将图鲁村、春景村、支边村、太阳村划归珲春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管辖。

石板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21:27

1930年建石板乡,1958年改公社,1982年复置乡。1995年初由原巴县划归九龙坡区管辖。1997年,面积24.6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有青龙、梅乐、高滩、黄家堰、大堰、天池、大厂、纸厂沟、向家、高农、石桌11个行政村和正街1个居委会,合村后目前有居委会1个,青龙、梅乐、黄家堰、天池、高农5个行政村。

,宝鸡县的历史沿革与民国名人
1个回答2022-11-14 20:56
宝鸡是是个市,不是县
天津子牙河沿岸的民间故事及传说
1个回答2024-03-04 15:39
吼吼,我搜出来的,不知道帮不帮到你子牙河与子牙河的传说作为天津人,出门看见子牙河,常常想起流淌的美丽传说。子牙河,北源滹沱河源自五台山;南源滏阳河源自太行山。于河北献县交汇合为子牙河,东流直下进天津市区入海河。长706公里,流域面积6.26万平方公里。子牙河流经的我市静海县,有个子牙乡,子牙乡坐落在子牙村,子牙村边有个土方台,传说就是姜太公的钓鱼台,子牙村又叫钓台村。静海县的钓台村还有多处,如东钓台、西钓台、小钓台、谭家疙瘩等,都离子牙河不远。无疑,子牙河因与姜子牙存在某种历史因由而得名。根据“太公避纣隐东海之滨”之说,据信,此公的隐居之地,即是当今天津市静海县子牙乡子牙村,村边的土台子就是他消遣垂钓之处,或是栖身留居之地。姜子牙,历史上确有其人,即周代齐国始祖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担任过武官太师,也叫师尚父。辅佐武王灭纣有功,封于齐。后因多次出现在《太平御览》、《六韬》、《金匮》、《搜神记》等典籍中,太公逐渐被神化。至明代,根据《武王伐纣平话》敷衍而成的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便成了神话人物。清代静海文人亢默诗云:“遁世常怀济世心,非贪芳饵羡登临;傍溪鸥鹭频来往,夹岸菇芦任浅深;自有丹书陈帝座,何妨泽畔寄行吟;时人哪识传留意,话作渔翁直到今。”形象生动地描画出,姜子牙彼时彼地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及其心境,并刻画了这位寓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品格。若临子牙河畔,登千里长堤,觅踪凭吊哦吟此诗,当别有一番思古之情。谁都知道姜太公渭水垂钓,渭水应在陕西境内,此论岂非谬之千里?况且有乾隆的御笔诗句为证:“直钩奸周于渭滨,宋志奚称乾宁军,地之相去数千里,一东一西殊不伦。”此公何以来到天津静海县境?君不见古渭河系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水乃古之黄河之谓。尚且,皇上也有狗屁不通的时候,地理知识难免一文不文。古黄河流经今之天津所处地理位置而入海,这是基本的常识。民间传说世代演绎,史实源头常在嘴边流失。拂去历史的沉沙,天津的渭水古道依存!中国诸多江河流淌的地方,都诈称有姜太公直钩垂钓之处,并非全是无稽之说。伐纣大军征战四方,姜子牙所到之处难免留下遗迹,牵强附会再经数千年演绎,更难免别有用意的假托。然而,姜子牙避纣隐居之处,只能是流经静海县子牙乡子牙村的这条子牙河。商纣无道姜太公辞官,远远地隐居起来,乘舟来到东海之滨恰是古代静海所处地理位置。夏商距今约四千年,其时应是黄河冲积平原的近海滩涂,筑台而居乃滩地生活所需。所谓太公锁住孽龙之说,实则应为带领民众治洪抗灾一类的壮举。静海县陈官屯镇曹村的千年大铜佛,据说就与姜子牙镇洪有关。善恶显著都会扬名,文王招募良臣辅佐天下,寻访姜子牙也是情理之中。其时尚无文房四宝可供宣泄情怀,所以,中古人善隐喻。姜太公用直钩垂钓的怪异方式,考验文王是否真心请他出山,这才谓之“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由于信息传播速度之故,从77岁“钓”到81岁,始被文王发现,亦合乎常理。在他的协助下,果然灭了纣王平了天下,表明此公文韬武略确有一套。文王感激他的功绩,欲封他朝廷为官,姜子牙坚辞不就,亦符合他的性格,遂带一哨人马到山东建了齐国。因他时刻不忘发迹的静海西钓台,便把此地划归齐国管辖,版图范围与古籍相符。传说与典籍记载略有不同的,一说姜子牙跟着文王伐纣平天下,另说跟着武王平天下。据专家考据,反纣伐商经历了漫长的准备过程,文王过世武王继承遗志,姜子牙继续效力正义事业,时间与事业都是延续的,姜子牙从文王开始就介入了讨伐商纣的决策,后随武王亲临前线还指挥过讨伐的战斗。至于天下太平,封姜子牙什么官什么奖赏,大概与文王没什么关系。据《中国帝王辞典》介绍,“大功垂成之际,周文王姬昌不幸去世。”周武王姬发“即位后2年,进军孟津。叛商附周的800诸侯也率兵相会。”说明文王死的时候,天下未平,战争还在继续。论功行赏褒奖姜子牙应是武王的决定,或是根据文王的遗嘱兑现的承诺。文武二王齐功天下,百姓把他们视为一人,说姜子牙跟文王或跟武王平天下都没错。除此,传说与典籍记载无大差异。据《尚书.武成》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偃武修文归马放牛止息干戈,百姓安居乐业,想必姜子牙的贡献仍然不小。百姓难以了解高层决策,只凭切身感受表达感恩戴德的心情。把敬仰的人物捧成神不足为奇,现代人还造神呢!姜子牙超常的高寿尚能参政,在久远的古代本身就已神奇。况且古今表达迥异,在社会文明的初始年代,说姜子牙用直钩钓住孽龙,就是治理水患的比兴说法,不要因古人不会说“抗洪救灾”就把真事当神话。当地人习惯在门楣上贴“太公在此”的红符,说是祛邪避灾,实则是对老乡党的留恋和纪念。时至今日,在静海乡下随便找个村童问问,不一定知道小布什、萨达姆,却会说出姜子牙的其人其事。
,宝鸡县的历史沿革与民国名人
1个回答2024-03-15 07:16
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西虢,于今虢镇设
陈仓区钓鱼台
虢县。战国秦在今区东置陈仓县。
秦属内史。
东汉虢县废入雍县。
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今虢镇为武都郡治,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于长蛇镇(今区西北县功镇附近)设长蛇县,于今区西北香泉镇设南由县。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废南由县,十三年于今虢镇设洛邑县,属武都郡。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复置南由县,并移治金陵河东岸(今县功镇北),属陇东郡。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长蛇县移治县头镇(今县功镇),十八年因县西有吴山,长蛇县改名吴山县,后废;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洛邑县改名虢县,属扶风郡;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复置长蛇县,后又改名吴山县。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虢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复置;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陈仓县南陈仓山(今鸡峰山)传说有石鸡啼鸣为祥瑞,改陈仓县为宝鸡县。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降南由县为镇入吴山县,属陇州。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分禥阳县地于南由镇设陇安县,金初废,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复置。蒙古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降虢县为镇入宝鸡县,七年废陇安、吴山2县入禥源县。后境内大部为宝鸡县地。
民国(1912—1949.9),宝鸡县属陕西省关中道、直隶陕西省、陕西省专员公署辖,县城驻今宝鸡市。
1949年4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宝鸡县城(今宝鸡市),28日撤离,此间设宝鸡县人民政府;1949年7月14日,宝鸡县城第二次解放,遂设宝鸡市与宝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石羊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宝鸡县人民政府由石羊庙迁驻虢镇,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管辖;1950年1月1日,宝鸡县属宝鸡分区管辖,10月11日陕西省宝鸡分区改名宝鸡专区,宝鸡县属宝鸡专区管辖。
1956年宝鸡专区撤销,宝鸡县直隶陕西省管辖;1958年11月9日,撤销宝鸡县,其地并入宝鸡市;1961年9月10日,复设宝鸡专区、宝鸡县。
1971年12月28日,宝鸡地区撤销,辖区划归宝鸡市,宝鸡县隶属宝鸡市辖;1979年3月1日,恢复宝鸡地区,宝鸡县属宝鸡地区辖。
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设省辖宝鸡市领导县、区体制,宝鸡县属宝鸡市辖。
惠民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1 16:05

惠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时期。
秦:置厌次县,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厌读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桑落墅北。
汉: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富平为乐安亭。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
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
晋:名厌次,属冀州刺史部所辖乐陵国,刺史部驻厌次。
北魏:名厌次,县治迁马岭城(今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属沧州乐陵郡。北齐:556年(天保七年)废厌次,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县治马岭城,属乐陵郡。隋:初为阳信县,属渤海郡。586年(开皇六年)废渤海置棣州,县属棣州。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县治迁至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一带。606年(大业二年)废棣州,厌次县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复置渤海郡,厌次属渤海郡。
唐:复置棣州,厌次属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废棣州,厌次属沧州。643年(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州治驻厌次,厌次还属棣州。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属乐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乐安郡为棣州,厌次属棣州。
五代:厌次属棣州。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棣 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将州治与县治均迁于厌次东南(今清河镇乡古城马村一带)。
宋: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迁州治、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今惠民县城址)。金:厌次属山东东路棣州防御郡。
元:厌次县属济南路棣州。
明:1368(洪武元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
清:初仍为武定州地,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4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惠民县改属济南道。民国十三年(1925年),置武定道,道治设惠民城。民国十六年(1928年)废武定道,惠民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于惠民县城置山东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辖惠民等11县。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惠民县境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民国三十年)1942年9月,冀鲁边区在商河、惠民两县边界地区建立商惠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4年10月渤海区建立惠(民)济(阳)商(河)三边县。
1945年9月,建立惠民市,惠民县原一、二区归惠民市管辖,市政府驻惠城;其余地区属惠民县管辖,县政府驻何李村(属第三堡乡)。惠民市、惠民县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署所辖。10月,撤商惠县、三边县。1946年12月建杨忠县。1949年4月,惠民县党政机关由何李村一带迁入惠民城。
1949年5月,杨忠县改称惠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原辖专区调整,建立惠民专区,专署机关驻惠城,惠民县属惠民专署管辖。惠济县撤销,其辖区分归惠民、济阳、商河三县。1961年4月10日,惠民县、滨县分治,惠民县原辖13处人民公社改为13个区,县政府迁回惠城。惠民县属惠民专署所辖。1967年3月,中共惠民县委、惠民县人民委员会被惠民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属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1978年,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署,辖县不变。至1985年,惠民县仍归惠民行署所辖。

民勤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05 17:43

民勤,在东周时期,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分属秦和西戎。
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
三国时期,被马超、韩遂占据,称关西。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
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
宋元时期,循唐制。
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
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
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武威专区,驻武威县,民勤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专区,成立张掖专区,县属张掖专区;1962年1月1日,撤销张掖专区,复设武威专区,县属武威专区;2001年武威地区撤区设市,县属武威市。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