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相声表演

三寸之舌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00:29

意思: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老毛。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给予高度评价,立马提拔毛遂为一级智囊人物。

三寸舌词语来源:

春秋时期,有一天,老子的学生向他请教处世经验。时年已老的老子(李耳)张开嘴巴,露出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在么?学生答:在。他又问:牙齿在么?

学生答:没啦。他又问:什么原因?学生答不出。老子接着说:牙,硬,性刚,只会咬,掉得快;舌,软,性柔,可卷曲会翻动,不会掉。学生终于明白:舌头真厉害!

又传,孔子的学生子路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舌端,下士杀人用石端。”号召用舌头杀人才是高水平,用笔杆子杀人是中水平,没有水平的只有用力气搬石头砸。这个“三端”论,后人又演化成“文人的笔端,武士的锋(刀)端,辩士的舌端。”

成语三寸之舌?
1个回答2024-02-12 17:31

三寸之舌,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cùn zhī shé,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什么动物三寸舌
1个回答2024-02-17 00:12

人。指能言善辩的口才。也说三寸舌。


只有人,才有三寸不烂之舌。

出处: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

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老毛。

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给予高度评价,立马提拔毛遂为一级智囊人物。

巧言善辩小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话解: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18 02:25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1]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三寸不烂之舌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5 03:49
三寸不烂之舌
拼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解释
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
出自:
毛遂自荐
毛遂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回国后受到平原君的表扬。平原君说,本人手下智囊人士上千,少也有几百,都不如老毛。结论是:“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给予高度评价,立马提拔毛遂为一级智囊人物。
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哪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2-17 19:45
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凭自己的勇敢和辨才说服楚王,拯救了赵国.平原君从此刮目相看:"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故事出自《史记》.后来人们便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极善言辞,口才出众.
三寸之舌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19 17:08

三寸之舌 [ sān cùn zhī shé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ān cùn zhī shé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 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三寸之舌
1个回答2023-10-06 17:35
sāncùnzhīshé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你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1个回答2024-02-09 12:18

鸠摩罗什是十六国时期三大僧人和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他 翻译经典严肃认真,他说:“所译经典,要是没有违背原意的地

方,死后焚身,舌不烂”。公元409年8月12日,鸠摩罗什死于 长安,死前留下遗嘱:将他的舌头葬于姑臧,罗什寺塔就是其葬 舌塔。相传成语“三寸不烂之舌”或“不烂之舌”就出于此。

三寸不烂之舌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00:22

成语“三寸不烂之并扮舌”的意思是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一说到这个词,大家都会想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但是“三寸不烂之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列传》。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激蔽余,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三寸不烂之舌典故

魏国的张仪有一次受邀参加楚国宰相的宴会,等宴会结束后,楚相却发现自己最贵重的玉璧不见了。

这个时候有个侍从就猜测说玉璧应该是张仪拿走了,说张仪又穷又行为不端的,必定是他偷的。于是,张相便派人将张仪抓了起来,无论如何明滚言行逼供,抄家,也没能找到玉璧。

张仪的妻子看到自己的丈夫被打成这个样子,不免伤心的痛苦,谁知道张仪张仪最先做的不是安慰妻子,也不是自己的冤屈,而是问妻子“不要哭,不要哭,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这一问,妻子也被逗笑了,说到:“舌头还在你口里。”张仪说:“只要舌头完好,那就不要紧。”

后来,张仪也是凭着他无敌的口才加上政治才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演变到后来,人们用“三寸不烂之舌”这个谚语来比喻只要舌头不烂,就能凭借语言说服他人。引申为巧舌如簧地说服别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