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畲单弦

畲语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1-28 10:16

畲语,是指畲族所使用的语言。汉族人一般称之为“畲民话”、“激前畲话”或“畲客话”;在畲族内部则称之为“山哈话[san xaʔ ua]”,意为“山客话”)。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畲族有70.96万多人(1990年),分布在中国的福建、浙江、广东、江明吵清西、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基本上都会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碰耐有广东博罗、河源、惠东等5个县10多个山村里的畲族,约1000多人,自称“活聂”,他们在本民族的交往中使用原有的语言。

畲族山歌的特点
1个回答2024-07-14 16:15

畲族山歌是中国南方畲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歌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以下是畲族山歌的主要特点:

外形特点:畲族山歌主要表现为一种集体合唱纳或形式,通常由数人组成的男女对唱或者多人合唱的形式。山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明快,易于传唱和记忆,表现出畲族人民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情感表达。

舞蹈伴奏:畲族山歌通常伴随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优美、流畅,与山歌的旋律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视听局茄咐效果。畲族山歌的舞蹈形式包括手舞、脚舞、鼓舞等,舞蹈动作简单、自然,富有民族特色。

语言特点:畲族山歌的歌词通常使用畲族语言或者方言进行演唱,歌词内容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畲族语桐纯言是一种较为古老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音乐特点:畲族山歌的音乐风格以简单、明快、朗朗上口为主,通常采用两个八度的音阶,调式多为重调式和小调式,旋律变化多样。畲族山歌的伴奏乐器以竹笛、三弦、口弦等民族乐器为主,乐器演奏简单、清脆、悦耳,与歌曲的旋律相得益彰。

内容特点:畲族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反映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爱情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歌词通常采用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表现出畲族人民淳朴、热情、豁达的精神风貌。

总之,畲族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舞蹈形式、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展现出畲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

畲族头饰
1个回答2024-03-16 19:06
畲族妇女众多的装饰中就数头饰最为引为注目,畲族头饰到目前止有五种样式,福建福安的凤尾式,霞浦的凤身式,罗源的凤头式,浙江景宁的雄冠式,丽水、云和的雌冠式。纯银高冠式头饰深含着一个源于凤凰崇拜的传说,相传畲家人嫁女必戴头饰,头饰中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吉祥,是三公主的嘱托。
每当族里重要的庆典畲乡妇女总是坐于镜前细心的装扮一番,戴上美丽的头饰出现在众人面前,别样的风采和别样的浪漫便在畲族妇女头上展示开来。畲族许多原汁原味的风俗代代延续在那座传说中美丽的封金山里,亦如优美的畲歌久唱不衰。畲族妇女通常把美丽的头饰为神圣的吉祥物,想必畲家女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也赋予这神圣的吉祥物,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悉嗦作响的头冠中,寻找那份属于她们的爱情……
畲族来源
1个回答2024-04-26 15:13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因此也可以说,夏朝有畲族
畲族人姓什么
3个回答2022-08-20 20:33
畲始祖盘瓠王,畲族有六姓,盘瓠生三男一女,第一儿子姓盘,第二个儿子姓蓝,第三个儿子姓雷,女儿招女婿钟姓,孙女招李姓为婿,吴姓邻居住。后来这六姓为畲族,
为什么叫畲龙线?
2个回答2023-10-20 18:46
根据我了解到的信息,畲龙竖哗线是指一条铁路线路,它的全称是龙岩至厦门铁路余吵行畲族村站至龙山站段,它起自龙岩碰型市新罗区西城街道,经由适中、新罗红坊、龙门、永定虎岗、南靖、平和、九龙壁、新民、长泰、陈巷、同安、翔安等12个车站,终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全长 116.95 公里。
畲族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3-29 14:27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 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持此说者比较普遍 隋唐之际 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宋时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 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 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 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 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 桐庐 淳安等地迁来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 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那里 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 就是为了纪念其始祖 在畲族中 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 传说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 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 婚后迁居深山 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 这个传说家喻户晓且载入族谱 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 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祀奉甚虔 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 祖杖雕刻作龙头 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隋唐之际 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的畲族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 唐代 中央王朝在畲族先民聚居的福建漳州汀州一带施政 并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使畲族山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畲族族源歧见很多 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 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 “闽”是福建的土著 福建最早的主人 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 “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 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 此外 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 “东夷后裔说” “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 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人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 同蛮 越 闽 夷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 混化 交融的关系
张溥教会了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4-02-28 12:33
启示  (1)我们要学习张溥,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2)只要像张溥这样以学习为乐,就能达到这种求学的境界。
  (3)努力,兴趣加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张溥简介
1个回答2024-02-10 17:07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张溥 字什么
1个回答2024-02-29 18:09
张溥: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

明代文学家。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