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粗瓷大碗

一个粗瓷大碗
1个回答2024-02-17 20:29
1 要不是以前他们用这一种碗吃饭,他对这种碗印象很深!
2 或许炊事员老李的母亲以前用这种碗,给他做饭,所以他对这种碗印象很深!
3 要不以前他们用这种碗吃饭,他打碎了,不敢回家,一个小姐姐换了碗,自己却挨打了,他看见碗就想到了小姐姐。
4 ……
一个粗瓷大碗
1个回答2024-02-27 07:58
1、

(1)给赵一曼盛(chénɡ)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

(2)、赵一曼趁人不防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dào)在锅里

(3)、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没(méi)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4)、小通讯员急得(de)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哇!”

2.填空

赵一曼已经和普通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而她却要把通讯员给她的“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这体现了赵一曼(关心别人)和(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崇高思想

3、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是(B.倒叙)
一个粗瓷大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1 08:50

《一个粗瓷大碗》的主要内容:

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一个粗瓷大碗》主要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3-02 07:00

本文通过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主人公时时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

本文围绕“粗瓷大碗”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

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掉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内容解析:

1.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解析:这是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2.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解析:这句话直接叙述了那些日子的艰苦状况。

3.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

解析:由此可以看出,同志们之间很友爱。

4.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解析:可见,这个碗没有丢,它被赵一曼送给七班当菜盆了。

《一个粗瓷大碗》的读后感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02:59

《一个粗瓷大碗》一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前后经过,赞美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粗瓷,严格的来说不属于瓷器。它是界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的一种可以称之为陶土的物质,比陶土要好点比瓷土差点。

打个比方,如果说小麦磨出来的面粉是瓷土,那么剩下的麸子就是用来做粗瓷的物质。粗瓷大碗是清中期以后,因为价格便宜才被广泛使用。


粗瓷的介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9 18:17

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是讲述了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生活中时时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同志使用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个粗瓷大碗概况

一个粗瓷大碗主要写了中国共产党员赵一曼,把小交通员盛给她的高粱米倒进病号灶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交通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一次丢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尚品质。

一个粗瓷大碗
1个回答2024-03-13 06:52
1、

(1)给赵一曼盛(chénɡ )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

(2)、赵一曼趁人不防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 dào)在锅里

(3)、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没(méi )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4)、小通讯员急得(de )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哇!”

2. 填空

赵一曼已经和普通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而她却要把通讯员给她的“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这体现了赵一曼( 关心别人 )和(不怕困难、勇于吃苦 )的崇高思想

3、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B.倒叙 )
一个粗瓷大碗是几年级
1个回答2022-09-18 21:20
三年级的吧。
粗瓷大碗的来历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12 15:39

粗瓷大碗来自于民间艺人。粗瓷大碗是清中期以后,因为价格便宜才被广泛使用。严格的来说不属于瓷器。它是界于陶土和瓷土之间的一种可以称之为陶土的物质,比陶土要好点比瓷土差点。打个比方,如果说小麦磨出来的面粉是瓷土,那么剩下的麸子就是用来做粗瓷的物质。

 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一只粗瓷大碗》。在二十年前的村庄里,比我年长两辈的老人家里,大多都有几只粗瓷大碗。

在村庄,碗是人们盛取食物用的器具,求健康的家什,据说已近上万年的历史。碗的制作工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化,其容量的大小与质量的优劣,也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碗中餐的变化休戚相关。

粗瓷大碗的故事

粗瓷大碗俗称海碗,碗口约有18厘米,高约7厘米。容量比现在居家用的碗大一两倍。碗沿上唇齿的痕迹早已演化成细碎的豁口,两条通底的长纹盘踞着四枚锈迹斑斑黄铜锔,本来就不怎么细腻的白色釉面,呈现出酸甜苦辣侵蚀后的黄褐色的细小裂纹,变得更加粗糙不堪。

粗瓷大碗隐约看清碗沿下方有一蓝线点缀,碗面上星星点点的蓝花饰,几乎斑驳成一种模糊不清的幻觉。组成世界上最生动象形文字,记录着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

尽管这碗早已是遍体磷伤,可祖母仍舍不得丢弃,实在裂的不能盛饭,就请走街串巷的铸炉匠补上几个黄铜锔,继续让它发挥余热。

短文《一个粗瓷大碗》
1个回答2024-03-05 13:46
一个粗瓷大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烈士用的,她那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团政委。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鼓鼓的挎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源者判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通讯员为难地说:“这……这……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呢!”

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chénɡ shènɡ)了满满一大碗高粱米饭。他雹改想:“这回我们政府该吃顿饱饭了。”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的。部队虽然还有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端着这碗高粱米饭,望着面前的小通讯员,怎么忍心责备呢?赵一曼趁嫌让人不防的时候,快步走进炊事棚,把饭倒(dǎo dào)在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些,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没(méi mò)有吭声,眼睛里却含着泪花。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de děi)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哇!”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