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选入古文观止的文章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有何不同
1个回答2024-02-17 17:06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是灭亡的原因。六国不贿赂秦国等于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和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不会至于此地。六国另一个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各国谋士的目光短浅。

苏洵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4:58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抚爱谢安一篇关于占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的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的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洵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的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他陷入了沉思,但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不知从哪里做起。
有一天,苏洵正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面对这些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他对自己书稿也感到不满意,又怎么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的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至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男主角叫苏洵的穿越小说
1个回答2023-02-11 23:26
穿越之苏洵父子
苏洵有几个子女
1个回答2024-02-23 10:34
2个儿子,1个女儿,苏轼,苏辙和苏小妹
苏洵的小时候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3:18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抚爱谢安一篇关于占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的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的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洵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的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他陷入了沉思,但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不知从哪里做起。

有一天,苏洵正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面对这些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他对自己书稿也感到不满意,又怎么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的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至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苏洵小故事
1个回答2022-06-19 03:43
以及有关机构
苏轼的教育观与父亲苏洵有什么不同?
4个回答2023-12-02 21:44

苏轼和其父亲苏洵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苏轼、苏洵以及苏辙都有着唐宋八大家的美名。其中苏轼更广为人们所知,苏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苏轼的一些思想与他父亲苏洵之间有相同点,但是在一些方面也有些许不同,比如苏轼的教育观。苏洵崇尚儒家思想,希望两个儿子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最终进入官场,贯彻了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而苏轼在官场上遭遇了许多的阻碍和困难,苏轼的教育思想更加倾向于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蕴含有自然主义倾向。

苏轼十分重视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兴学。倡导国家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从而培养更加优秀的治国人才。苏轼除了注重中央官学的发展之外,还十分热衷于发展地方官学以及其他的地方教育形式,重视以教育来向人们传播文化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不过虽然苏轼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但他并不会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万能的,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传播道德、教化百姓的一种手段。苏轼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与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例如范仲淹王安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苏轼更加注重教育培养君子的功能。对待前人留下的知识与成果,苏轼也不强调要一概地学习,而是要批判性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张教育应当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苏轼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强调学习者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能力的提升。

苏洵的小时候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1:21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抚爱谢安一篇关于占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的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的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洵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的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他陷入了沉思,但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不知从哪里做起。



有一天,苏洵正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面对这些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他对自己书稿也感到不满意,又怎么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的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至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苏洵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5 10:35

苏涣问苏洵:“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

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苏洵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

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

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

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

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古文观止这本书选哪个版本的好?
1个回答2023-01-30 15:07
中华书局出版的最好。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