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阅读英格兰历史

和兰花有关的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3-14 10:05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历史上爱兰花的人
1个回答2024-03-21 00:49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哪位历史人物爱兰
1个回答2024-02-25 00:56
羲之摹兰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友修禊,选择了兰亭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外,此地还盛开幽兰,馨香扑鼻。同去的名士们因此而留下了“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微音选泳,馥为若兰”、“仰泳挹遗芳,怡神味重渊”等咏兰名句。

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更得益于爱兰。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梅瓶,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慧宗禅师与兰花的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华架、破碎的花盆,颗颗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

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明代皇帝与兰花的故事

明朝正德(1506-1522)皇帝南巡时,听说浙江兰溪的兰荫山上出产名贵兰花,便来到兰溪,想选几株珍品带回宫。兰荫山上兰荫寺的主持和尚有一株罕见的梅瓣兰花,此花神韵隽永,色彩清丽,异香四溢。主持得知皇帝要上山寻兰后,为了这株兰花不被皇帝选走,便叫弟子将它从土中挖起,栽在一个小香炉里。接着用一条长绳子绑住小香炉,垂放到山上一口深井底处。主持认为此兰万无一失了。

皇帝己上山进了寺院,主持忙向前迎驾。皇帝在寺中歇了一会后便命众侍臣去选挖兰花。他们挖了几株回来,但是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此时,一股兰花的幽香飘来,皇帝命侍臣去找散发幽香的兰花。众侍臣顺着幽香,找到了藏有梅兰的古井边。见有一截绳子露在井外,一个侍臣顺手将绳子往上拉,拽出了那只小香炉。香气就是从小香炉里发出来的,但是小香炉里的兰花不见了,侍臣们带了小香炉回去复命。皇帝对小香炉翻来覆去地细细端详,除有幽香外,看不出有什么别的奇特之处。便宣来主持,盘问这只香炉的底细。主持和尚搪塞道:用这只小香炉取井中泉水喝,可使人双目明亮。皇帝听后立即命内侍去井中提回一香炉的泉水,率先喝了,又叫众侍臣喝。泉水清凉,初喝一口,人果然有清心明目的感觉。

由于这口古井散发出异香,喝上一口井中泉水,人便清心明目,皇帝高兴地说道:“怪也!怪也!”并命内侍取来文房四宝,准备题写“兰荫深处有异香”七字,谁知刚写下“兰荫深处”四字,突然感觉头昏目眩,腹部疼痛。众侍臣也个个捧腹弯腰,叫苦不迭。

原来大家上山时一个个大汗淋漓,没多久又喝了井水,冷热相冲,因而腹部疼痛。皇帝无心再写,只得草草落款,匆匆下山。至今兰荫山石壁上还留有石刻:御题,兰荫深处,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

皇帝走后,主持庆幸那株珍贵的梅兰未被搜去,便同弟子去井里打捞,可那梅兰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鲁迅采兰

鲁迅家里几代人都喜爱兰花。1933年11月14日,鲁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鲁迅的祖父、父亲也都养过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曾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春游、采兰。1911年3月18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锸要大家带上。到了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丛刊》上。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和兰花有关的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3-06 16:48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历史上爱兰花的人
1个回答2024-03-23 09:02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有兰花的精神的历史人物?
1个回答2024-05-23 12:52

王羲之、慧宗禅师、陶渊明、周敦颐、刘禹锡、屈原、李白、杜甫、蒲松龄、曹雪芹。

兰州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和当地的传说~~~>_<
1个回答2024-02-24 19:35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 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 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
如何阅读历史书
1个回答2024-02-01 23:34
读历史书能使人明智。

历史给人两个最大的帮助:第一养成宏观思维,让你具有看清整个国家社会的思维能力。

第二 历史中的人和事很多值得玩味。历史的很多人和事具有很重要的智慧启发,比如面对困境时他们如何脱身,比如苏秦和张仪如何靠一张嘴巴就搅动天下。比如武则天如何成为一个女皇帝。
如何阅读历史小说
1个回答2024-02-17 01:21
消遣而已。
真想从里面读出什么人生格言吗?
如何阅读历史书?
1个回答2024-03-06 21:21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可以借鉴过去的历史,避免重蹈覆辙。对于历史性的书籍,我们又该怎样阅读呢?

首先对于历史的定义要达成共识。事实而言的历史与书写记录的历史是不同的,这里讨论的是后者,但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历史指的是限制在过去某时期,某个事件或一连串事件,来进行的基本上属于叙事风格的比较正式的描述。更广义的历史强调历史是叙事的,所谓的事指的就是故事。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当现在人去回忆的时候,往往是有些模糊,甚至是难以琢磨的。如果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进行归类的话,可归为小说而非科学,而且历史根本没有模式可循。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某时期的历史,就有必要多看与此相关的论述。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阅读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二,阅读历史时,不要只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要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阅读历史书时,我们同样需要弄清楚阅读的4个基本问题,历史告诉我们过去所做的事,引导我们做出改变。在批评历史时有两种方式,一是这本书不够逼真,二是作者误用了资料。

历史书中有一类是传记,传记又分很多类型。应案本的传记是对一个人一生做的详尽完整的学术报告,这个报告是要在这个人离开之后写成的。授权本的传记是由继承人或者某个重要人物的朋友来负责的。其他的就是介于定案本与授权本之间的传记。而自传在写的时候,有时会陷入所谓的情感谬误。

有些历史可能是关于几百年几千年之前的事情,而有些历史则是发生在当前的事件,这跟新闻来说有些类似,我们在阅读时要知道是谁在写这些报道。逾期整理一大堆规则,还不如遵循一个警告:读者要擦亮眼睛。我们在阅读时要搞清楚作者的利益考虑。

我们在阅读历史时除了思考基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明白作者在写作时想要说明的问题。阅读时不要孤立地看,更要寻找其他人是如何诠释这些历史事实的。

我是铄爸,终身学习者,阅读推广人,跑步达人,一月精读一本书,一月跑步1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