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2023-11-21 04:36

2023-11-21 09:00
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这句话出自《传习录》中,王阳明学生薛侃问的一句话。这段对话非常有意思,我想分享一下。

薛侃在除草时,想到一个问题:“天地间为什么善难培养,恶难去除呢?”先生王阳明回答他:“那是因为人们没有培养善,也没有去除恶。如果像你这样看待善恶仅从表面去思考,自然是有错的。”薛侃有些不理解。先生接着说:“世间万物何曾有善恶之分?你想赏花,就说花是善,杂草是恶。你想用草就说草是善。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你心中产生的,所以是错误的。”薛侃又问老师:“难道就没有善恶之分了吗?”先生说:“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能让气不动,就是无善无恶的状态,就是至善,”之后先生区分了一下佛教的无善无恶和圣人的无善无恶之间的不同。强调圣人的无善无恶是不要让气息摆动,遵循天理。薛侃顺势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既然草不是恶的,那就不用去除了?”先生说:“这样说就是佛、道的观点了。既然草碍事,除去又何妨?不作好恶,并不是让人没有好恶之分,这样的话,就成为没有知觉的人了。所谓的'不作',是指人的好恶要遵循天理,不夹藏其他心意。这样就像不曾有好恶一样。”后半句不作,我还未参透,好要遵循天理可以理解,恶如何遵循天理呢?幸而薛侃也有此疑问,他问:“除草的时候如何遵循天理,而无他意呢?”先生指导:“草妨碍你了,按照天理去除好了,如果没有除尽,也不要记在心上。如果心中有一分在意,那么心就会被它所累。会有很多地方被意气所动。”这句话说的有点玄奥了,薛侃比较接地气地问:“那善恶和事物就全然无关系了吗?”先生还是之前说的那句,可以划重点了:“ 善恶只在心中,遵循天理就是善,动了意气就是恶 。”薛侃还不死心,换着法子问:“事物本身终究是没有善恶的?”先生说:“在心是这样,在物亦是如此啊。后世儒者不知此道理,才会舍弃本心的存养,而去追求心外之物。他们把格物的学问搞错了。向心外寻求,只是做得个‘义袭而取’的事情,终身做事开始的时候不知其然,习惯后又不知其所以然。”先生之后又解释了诚意和私欲之间的不同。比如喜欢美色厌恶恶臭就是诚意。这是顺应天理的。顺应天理做事,而不参杂丝毫私欲。如果有一丝情绪如愤怒、怨恨、喜欢、高兴等,那么心就不能保持中立。必须要大公至正。这才是心的本体。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未发之中'了。”学生孟源问:“草妨碍你了,理应拔除,为何说这样说是从表面思考?”先生说,这需要你自己体察,拔草的起心动念是什么。要除草这一念升起时动的什么心?周茂叔不拔窗前草,动得又是什么心?

上面的故事说得有点长,主要是讲王阳明和学生讨论善恶的问题。看来这是更古不变的话题。王阳明从本心的角度解读了善恶的生起。借由除草这件小事来格物致知。由此转到想引申的近期的一件大事:红黄蓝事件。按照王阳明的观点,事件老师他们喜欢美好的事物,是诚意,但是用了私欲动了意气便是恶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大网友这方面,关爱幼小是善,如果动了意气也是恶了。咱们可以想想,为什么虐童、校园性丑闻如此频繁被揭露。当然,媒体网络发达,信息透明公开化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国人对性的好奇窥探。不良的性知识并没有被国人所不齿。也许大家有行为上的道德底线,但是并未有思想上的道德底线。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正史是不会详细记录残忍的事件和违反道德的事件的。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后世效仿。由此观之,如今的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可惜,并未看到,或者说,做得不够好。具体就不细说了。

回到孩子问题上。我也有小孩,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我能切身体会到,对孩子发脾气是多么容易,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爆发出来是多么难。因为孩子们太弱小太弱小了。大人可以轻而易举得在他们身上体现自己的力量。可是,这种力量是扭曲的,暂时的,甚至是会上瘾的。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说,对孩子凶的人,本质上和恐怖分子没什么区别。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细想来确实有些道理。多希望我们的力量是托起他们的力量,而非打压他们的力量。

顺应天理,为善去恶,存养本心,凡事先向内找原因。这是我从王阳明的理论中习得的一些指导思想。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