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到底该怎么防?卫生部北京医院徐宏兵专家有妙招!

颈椎病到底该怎么防?卫生部北京医院徐宏兵专家有妙招!

00:00
08:44

颈肩痛为何不能怱视?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颈椎健康?



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可能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最常见的颈部和肩膀疼痛。有的患者表现为恶心、头晕、呕吐,有的患者是睡眠不好 , 肩膀像背铁板似的 。 还有患者颈部没有症状,但上肢不灵活,写字越写越大、歪斜,走路也出现问题。颈椎病在临床上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它最常见的症状是颈肩痛,上肢像过电一样,出现放射性的疼痛。其中症状最严重的医学上称为深根型颈椎病。第二种是脊髓型颈椎病,由于支配四肢功能的脊髓受到压迫,影响脊髓的功能,出现走路不稳、手不灵活等症状,甚至引起瘫痪。第三种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出现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第四种是椎动脉型颈椎病,转头时椎动脉会受到压迫,导致供血不足,可能发生猝倒、头晕。第五种是食道型颈椎病,椎体前缘出现骨刺,向前突压迫食管,引起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症状,这一类型比较少见。



颈椎病的病理和病因


颈椎病和颈椎间盘是密切相关的,椎间盘的退变随年龄增长逐渐发生。在出生时,椎间盘的水分是非常充分的, 有80%~90%的水分。 到了成年时, 正常情况也可以达到 80%的水分, 但迈入老年以后, 水分可能降到 70%, 甚至更少, 中间的环形结构也明显消失。 20岁后,椎间盘的水分开始逐渐减少。如果在椎间盘走坡路的过程中 , 不注重保养, 使力量一直不断地附加到椎间盘上,椎间盘就可能出现慢性的劳损。劳损的过势必改变椎间盘的结构。一旦纤维环产生撕裂,在某力量作用的情况下,椎间盘就从纤维环里突出来,压迫神经。除了椎间盘本身产生突出,它后方的韧带肥厚挤向椎管,关节和椎体产生的骨刺也挤向椎管内部,压迫神经,引发各类症状。颈椎病是不断积累、逐渐发生的过程,不是由一次遭受外伤或者外力造成的,是在过去形成的病变基础上产生的。


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者开车的人,总保持一个姿势,缺少运动,肌肉得不到活动。颈椎的协调性是依肌肉来调节的,低头、仰头、旋转是依靠不同肌肉组织共同协调的结果,如果肌肉力量过于薄弱,运动的协性就会比较差,导致更多不均匀的力量损伤椎间盘。还有很多人不注意防护,比如累了靠沙发上,窝着脖子睡着时,肌肉放松了,但更多的力量直接加在没有肌肉保护的椎间盘上,它的损伤会比较大。颈椎病实际上是颈肩痛的一种原因,更常见的颈肩痛是肌肉劳损导致的。



颈椎病的治疗


孙先生患上颈椎病后 , 疼得脖子连转动都费力 , 总得时不时地揉捏,来到医院一检查,确诊是脊髓型颈椎病,要通过手术才能解除对神经的压迫,但是孙先生担心手术的风险。这颈椎病的手术真的那么可怕吗?除了手术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手段呢?



专家提示


颈椎病治疗要科学,不要轻信推拿、正骨等。脊髓颈椎病,它影响脊髓的主干,影响四肢的运动功能 , 也会影响括约肌的功能 。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证实 , 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应以外科治疗为主。 实际上 80%以上的患者,最后都选择手术治疗,而手术的时机对恢复十分重要,一直不愿手术,加重病情,再做手术,恢复的效果不会很好。 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患者都是要做手术的 , 应该积极一点,争取早做早恢复。人体神经根是神经的分支,分支的影响相对比较小,通过保守治疗太部分是能够缓解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以保守治疗为主,比如一般的牵引、理疗、药物治疗,还有适当的休息,大都能够得理想的效果。 交感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都是以非手治疗为主,但大概低于10%的患者, 可能出现严重影响健康、睡眠和工作的情况,或者非常难受 , 而且保治疗无效,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的预防,第一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类不同的运动,使肌肉能够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强度要适当。 每周 3 次,一次 1 - 2 个小时, 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或打太极。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适当度的运动。第二是改变工作方式,不能长时间地趴在脑前或是保持一种固定的姿势,如果经常在电脑前打字,可以把屏幕调到和视线平行的位置, 一个小时后起来活动10 分钟 ,一刻钟换一个姿势, 做一下健身操。 颈椎的保护跟枕头也有关系,枕头不要太高 。 在睡眠状态下肉是放松的,如果颈椎处于一种不良姿势,椎间盘的负荷压力是非常大的,可能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如果枕头较高, 不要只枕在头上, 而要把枕头摆成斜坡 , 后背也枕上去,这样脖子不会发生明显的弯曲。另外不要枕头也不好 , 会出现过度仰伸的状态 。 颈椎仰伸 , 后方的肌肉松弛,同时韧带也会发生皱褶,造成颈椎后面的小节顶压得较紧,很不舒服。侧卧时,颈椎和躯干水平状态比较好。 一般肩膀有 10 ~15厘米高,枕头与肩膀的高度差不多为宜。


大咖来也

徐宏兵

主任医师,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学士学位。赴日本访问学者,专修脊柱外科及神经电生理研究。擅长脊柱外科及微创外科手术。曾参与编写《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糖尿病手册》等专著,在中华骨科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曾以肩袖损伤共获北京市?技进步二等奖。现为中华医学会及华裔骨科学会会员。


擅长:

脊柱外科及微创外科手术。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和医生沟通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