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课】第九十八期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二)

【古琴文化课】第九十八期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二)

00:00
08:38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二)


徐上瀛和虞山派创始人严澂同为一代名师陈爱桐的再传弟子,徐上瀛极为推崇严澂,又与严澂结为忘年交,但他们二人的艺术风格却不完全相同,严澂集古今名曲而删定之,取其中的“清微淡远”之音,去其中纤靡繁促之响,编成《松风馆琴谱》,从而拒收《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疾速节奏的琴曲,故其风格最近于古。而徐上瀛则稍有不同,他认为曲调中有徐必有疾,疾徐不可偏废,应是兼收并蓄,疾徐皆备,今古并宜。徐上瀛就将《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收入其编成的《青山琴谱》,对《松风馆琴谱》做了补充,谱集共收了三十一首琴曲,后来由他的入室弟子夏溥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刊刻问世,改名为《大还阁琴谱》。

 

在中国古琴艺术发展史上,使徐上瀛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他的《溪山琴况》,此书被誉为古琴美学之集大成者,据徐上瀛的弟子钱棻、夏溥以及陆符、彭士圣等人为《大还阁琴谱》所作的序中载,钱棻一直从徐上瀛学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徐上瀛将其刚刚完成的《溪山琴况》寄给弟子钱棻。另一位入室弟子夏溥随师学琴,“久侍研席,受琴三十余曲,终乃传以秘谱”,徐上瀛授予秘谱时对弟子说:“予手是谱四十年矣,今以授子。”夏溥得其真传。陆符曾云:“僧寮客舫,邀徐君日出所藏订之,冠以《琴况》,勒成一书。”彭士圣亦云:“一日以所著论、谱示余,余不敢私,付之奇劂。”彭士圣将之初刻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目的在于“将广之同好,使天下之琴学者毋效世俗,庶几古道复兴,则余志也夫!”到了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大约是徐上瀛临终之前,他将自己的秘谱和论著传授给了夏溥。夏溥一直珍藏了十余载,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得到蔡毓荣的鼎力相助,将业师的秘谱和论著刊刻问世,是为《大还阁琴谱》,除了收有徐上瀛的传谱之外,还收其所著《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秘笺》等。

 

《溪山琴况》是研究古代古琴美学的重要文献,被琴家们视为必读的琴书之一。它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论述了古琴演奏美学原则,总结了明末以前古琴演奏的丰富经验而又有所长发展,据钱棻说:“昔崔遵度著《琴笺》,范文正请其指,度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琴在是矣’。今青山复推而广之,成二十四况。”也就是说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系据北宋琴家崔遵度提出的“清”、“丽”“润”、“远”的见解,推演发挥而成,又受虞山派创始人严澂“清微淡远”主张的影响,徐上瀛颇为推崇严澂的琴谱琴风,认为“琴谱不啻充栋,独称《松风馆》为最,以其音调大雅,与俗不侔。”对于徐上瀛《溪山琴况》审美受严澂审美思想影响,清代胡洵龙在《诚一堂琴谱》序中说:“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清代杨宗稷《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亦说:“天池严氏以清微淡远为宗,徐青山继之。”这些评论既恰如其分地估计了徐上瀛在局部上对严澂美学思想影响,继承其审美观。徐上瀛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尘”、“宏”、“细”、“溜”、“健”、“重”、“轻”、“迟”、“速”二十四况,与前人所有琴论不同的是,《溪山琴况》既提出了一系列审美准则,又提出了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既全面肯定了前代的成果,又从理论的高度论述了演奏中各个方面的矛盾关系,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深入演奏美学的堂奥,探讨了如何“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如何使演奏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提出了养气以适候、养气以静神,深于“气候”、臻于神妙、深于“游神”、得于弦外等十分独到的见解。故尔,人们称《溪山琴况》是古琴美学之集大成者,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堪与《乐记》和《声无哀乐论》鼎足而立。

 

雅风国乐古琴馆推出线上古琴课程,从零基础入门到《梅花三弄》《龙翔操》等。更多琴课和古琴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雅风国乐古琴”了解详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