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课】第九十七期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一)

【古琴文化课】第九十七期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一)

00:00
09:59

徐上瀛鸣弦论琴况(一)

话说明末虞山派集大成者徐上瀛,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据考证生年约为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左右,卒年约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出身于娄东名门家庭,但这个“名家子”却不慕功名利禄,毅然“息情婚宦”,“破产征琴”,迷恋上古琴艺术。他早年随著名琴家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琴,得陈星源亲传《关睢》、《阳春》等琴曲,又随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习《雉朝飞》、《潇湘水云》等琴曲。以后又从名传遐迩的沈太韶、施磵槃等名师以及“四方之学者”学琴,吸取各家之长、融汇贯通,采撷英华,殚精竭思,自成一家,遂独步琴坛,时人徐士圣说:“海内共推吴操,而徐君青山为之冠。”钱棻称赞他为“今之戴安道”,蔡毓荣则赞誉他为“今世之伯牙”。在明末众多琴家中,徐上瀛最负盛名。

 

徐上瀛当初也满怀热情,有一腔报国之心,抱着所谓“志存经世”的幻想,两次参加试举考试,然而并没有得到当权派的赏识,残酷的现实逼迫他发出愤懑不平的呐喊,他曾称赞《离骚》一曲说:“不第音度大雅,而重慷慨击节,深有得于忠愤之志,直与三闾大夫在天之灵千古映合。”正是他这种心情真实写照。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甲申之变,清兵入关,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举国上下爱国志士纷纷投身抗清大军之中,徐上瀛弃琴仗剑,亲自到军中请求北上抗清,因“使者不能与俱,留以佐守长江”,这本不是徐上瀛的志向,于是,他辞谢而去。不久,清兵大举南下,占据江南,徐上瀛不愿与异族合作,更名谼,号石帆,隐居吴门的穹窿山,甘于贫贱,“结茅穹窿,蓬蒿满径,不自知釜生鱼甑生尘也。”他布衣蔬食,收徒授琴,著书立说。

 

徐上瀛的琴艺最为时人推崇备至,琴家徐愈慕名拜徐上瀛为师学琴,他在《学琴说》中,评论其师琴艺说:“五十年中,使天下犹知有琴之声,而其学之不坠于地者,是谁之力欤!”可见徐上瀛以琴名世达五十年之久,在“郑卫之音滔滔皆是”,古琴艺术走向衰落之际,徐上瀛异军突起,“使天下犹知有琴之声”。据《大还阁琴谱·陆符序》载,迷恋古琴艺术的崇祯皇帝有感宫中琴风“繁剧而多哀靡”,便“有意修明雅乐,几古‘解愠’、‘阜财’之治”,企图籍此挽回“不得不变”之势,谁能担此重任呢?当然是有“妙指希声”之誉的徐上瀛。陆符就这么说过:“若古治可兴,雅乐复作,后有继者,当必以徐君为宗。”

彭士圣亦说:“雅声亡矣!海内共推吴操,而徐君青山为之冠,其意尽黜新声,复还太古。”他们都寄希望于徐上瀛。而徐上瀛自己也在《万峰阁指法秘笺》自序中也说:

 

古人作琴操以传世者,盖有谱之可考也,而谱之所由悉本于指法而成……今吾人学琴曾不辨其谱之何苦,……迨夫指法毫不谈其如何以妙,如何以精,而终日昧昧然以弹之,得一雅靡悦耳之音,则忻自称快。殊不知悦耳之音者,乃俗音也,人则反以为美。嗟呼!古音不复,琴道渐衰,郑卫之音滔滔皆是,世道人心概可知矣……一日友至,见余谱之指法,愕然曰:“世之忽于琴也,忽于谱之与指法也,琴道几绝矣,然天之不欲绝此道也,赖有此书之传。可为垂世,幸付之剞劂,公诸同人,以俟夫琴道之中兴也欤!”

徐上瀛俨然以祛邪存正,舍媚还淳,黜俗归雅,挽回世道人心为己任,当陆符邀请他赴京正乐时,他欣然答应,准备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初春赴京,后因明王朝顷刻间覆灭而未能如愿。

雅风国乐古琴馆,推出我的线上古琴课程。从零基础入门到名曲《梅花三弄》、《龙翔操》。

初级课程系统规范,中级课程深入细致,高级课程人文艺术,全方位段位的提升,少走弯路,让你宅家也能学古琴。

关注微信公众号“雅风国乐古琴”,了解我的线上古琴课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静心_慎言

  • 宠辱不惊_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