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克斯·斯坦纳:好莱坞电影音乐教父

3.马克斯·斯坦纳:好莱坞电影音乐教父

00:00
15:36

Max Steiner作品推荐:

《金刚》(King Kong) 

历史价值:5星

聆听指数:2.5星

《乱世佳人》Gone WithThe Wind

聆听指数:4星


马克斯·斯坦纳:好莱坞电影音乐教父


1933年的一天上午,天气有些阴冷,45岁的马克斯·斯坦纳快步走在洛杉矶的大街上,半个小时前,他刚接到导演舍德萨克的电话,后者让他立刻赶到雷电华电影公司,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等着他。


此时的洛杉矶城内一片萧条,商店大门紧闭着,橱窗下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着躯体,用期待的眼光盯着路上的行人。毫无疑问,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这座因为电影工业而保持着勃勃生机的城市。


作为当时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雷电华的签约作曲家,斯坦纳虽然不用像那些失业游民一样每天蹲在大街上等待政府救济,但他依旧感受到了自进入好莱坞以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压力。


面对席卷全国的经济大萧条,他所供职的雷电华电影公司也不能独善其身,因为电影票房大跌,公司财力严重受损。作为公司中的“配角”,大部分音乐工作人员被解雇,而作为音乐部门主力配乐家的斯坦纳也被要求接受大幅度降薪,并去另一个部门上任。


可他上任后面临的现状却是:公司规定任何一部影片的音乐录制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乐队方面,最多只让作曲家调配10名乐师。公司在财力紧缩的情况下,竟没有多余的场地留给音乐录制,所以作曲家和乐师们只能使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地方。更让他感到抓狂的是,许多混音师根本没有专业音乐知识,他们的工作,只是在录音室内随意地放置四块大木板而已。


在经济危机下,电影工业也不能独善其身。而此时的斯坦纳正准备在好莱坞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十分钟后,他在公司办公室见到了舍德萨克——一个小他五岁的新锐导演。舍德萨克希望斯坦纳为自己的新片配乐,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只身高四十英尺的大猩猩。”


舍德萨克颇为自信地表示:“公司已决定拨出43万美元来投资这只大猩猩,并且,我已经找到一群特效能手,他们可以帮我实现这个梦想。”


这部影片叫做《金刚》,很快,斯坦纳就被说服了。一只巨猿和一个年轻女孩的感情故事,多么令人心动!见完舍德萨克后,他便开始着手构思这部鸿篇巨制的音乐。“它必须气势磅礴,同时温婉迷人。”斯坦纳心想。


正当他潜心构思音乐的时候,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雷电华新任董事长墨林打来的。斯坦纳对这位董事长的印象不太好,此人的保守作风屡遭诟病,刚刚逼走了当时好莱坞最好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后者提倡创新改革,接管雷电华的制片业务仅15个月。


墨林在电话里告诉斯坦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需要再花钱重新为《金刚》制作音乐,用一些老乐段拼凑起来就可以了。墨林当然清楚,斯坦纳为最近雷电华公司的几乎所有影片创作了音乐,包括大红大紫的《小妇人》,手头的音乐库存很丰富,才会命令他这样干。


可令斯坦纳郁闷的是,“我该怎么把《小妇人》里的音乐用在一头大猩猩上?”原本已经有些眉目的音乐构架难道就此荒废了?他郁闷地走出家门,此时,他越发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痛楚和迷茫。


几天后,正当斯坦纳准备彻底放弃原有的音乐构架,开始搜寻自己的旧作时,接到了一位名叫梅里安·库珀的制片人打来的电话,他自称是舍德萨克的朋友,刚加入《金刚》的制片团队,希望和斯坦纳商谈一下配乐事宜。


来到会晤地点,见到舍德萨克也在旁边,他热情地向斯坦纳介绍道:“库珀先生可是个奇人,如果非要给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头衔,得念好长一串:冒险家、新闻记者、战斗飞行员、空想家、制片人。”


库珀告诉斯坦纳说:“马克斯,去吧,给影片配乐去,不要担心成本,我会为管弦乐队买单的!”随后,斯坦纳便全身心投入到了《金刚》的配乐工作中。


数月后,配乐工作顺利完成,管弦乐队完美演绎了斯坦纳的音乐。库珀为此花费了5.5万美元,这在当时来说,算是花在配乐上的天文数字了。库珀并没有觉得浪费,他说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是花在刀刃上的。在他看来,对于一部好的电影而言,音乐至关重要。对于雷电华公司来说,电影就是一切,因为它让公司免于破产。


事实证明,舍德萨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金刚》对于依旧上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公众而言,影响力是惊人的。有人说,它折射出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惊恐和一贫如洗。


然而,就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关闭银行,并宣布延期偿还债务的那天,一则广告出现在了纽约的一张城市报纸上,上面写着:“没钱啦?纽约人仍然在4天内,挖出了89931美元去洛克菲勒中心观看《金刚》,空前地刷新了一切市内景点收入的纪录。”


而对于马克斯·斯坦纳来说,《金刚》开启了他好莱坞配乐生涯新的辉煌。而这部作品也引领了有声电影音乐的新时代。


从无声电影时期到有声电影问世之初,作曲家的配乐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质。但是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电影的发展和专为一部电影创作音乐的趋势日益明显,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加上奥斯卡新增“最佳原创电影配乐奖”,激励了配乐家在该领域不断探索。可以说,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电影音乐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通常也被看做好莱坞黄金配乐时代的萌芽阶段。


马克斯·斯坦纳正好是这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部电影配乐,其中《告密者》(The Informer,1935),《扬帆》(Now,Voyager,1942)和《自君别后》(Since You Went Away,1944)为他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他被奥斯卡提名26次,成为获得最多提名的配乐家之一。


斯坦纳的家境殷实。他的祖父拥有一座大剧院,创作了许多颂扬维也纳的小歌剧。他的父亲建造了一座壮观的摩天轮,母亲则拥有三家在维也纳最受欢迎的餐馆。如此家境,让斯坦纳可以接受到最顶尖的音乐教育。他的教父是大名鼎鼎的理查·斯特劳斯,家族的朋友们也都是彼时的乐坛名人,比如雅克·奥芬巴赫和小约翰·施特劳斯。


童年时代的斯坦纳曾拜勃拉姆斯为师,接受钢琴教育,并且在16岁时加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导师是古斯塔夫·马勒。大学期间,他的音乐天赋展现无遗,在一年内完成了学院8年的课程后,斯坦纳被授予学院金奖。16岁那年,斯坦纳谱写并指挥了小歌剧《美丽的希腊女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正在伦敦工作的斯坦纳被划分为敌国侨民,但受到英国议会伯爵的友情帮助,得到了出境许可证,并于191412月抵达纽约。那时,他身上只有32美元。斯坦纳在纽约工作了11年,做过音乐导演、编曲者、百老汇小歌剧和音乐剧指挥。


1929年,斯坦纳来到好莱坞,很快便开启了自己辉煌的创作生涯。1930年的《迪克西亚纳》(Dixiana)和1931年的《壮志千秋》(Cimarron)使他迅速成名。


斯坦纳的成功带有一丝传奇色彩,进入好莱坞后,他发现自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彼时正值有声电影发展初期,电影工业日渐完善,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迅速提高;另一方面,这一年也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全面爆发的一年,有声电影虽然魅力无穷,票房却大幅下滑,各大电影公司缩减开支,以求度过危机。


庆幸的是,那些依旧愿意买票进入电影院的观众,并非失业游民,而是社会的中坚阶层,这让电影院不至于门可罗雀。


1934年,奥斯卡开始设立最佳配乐奖,他为《最后的侦察兵》(The LostPatrol)和《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所作的配乐,为他赢得了当年的两个提名。1935年,他为《告密者》所作的配乐便赢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从进入好莱坞到赢得奥斯卡奖,斯坦纳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不过,斯坦纳在这一时期最为人称道的配乐,并非这些和奥斯卡奖联系在一起的作品,而是前面提到的《金刚》。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电影音乐史上第一部交响化配乐,也是典型的以“主导动机”为核心架构的配乐,堪称电影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简单来说,主导动机(Leimotiv)指配乐家用短小的乐思(通常为一两个小节的旋律)来象征片中的人物和剧情。用主导动机来代表影片中的主要角色或情绪氛围,并构成贯穿整部作品的动机,这在早期电影配乐中是—种有效的表现手段。一般认为,主导动机的明确使用源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用一段固定旋律来表示一个固定的人物形象,并让这段旋律作为整部交响曲发展的线索。在和声、节奏、配器等方面加以变形,并出现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中。后来,瓦格纳在歌剧音乐中将主导动机加以发展,形成了无比辉煌的风格。


受晚期浪漫派影响极大的马克斯·斯坦纳将主导动机成功移植到电影音乐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风格特征,不再是无声电影时代那种简单肤浅的音乐片段了。斯坦纳认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应该有一个主导动机作为主题,当该人物出现的时候,加以变奏处理,可以加强画面的表达效果。


直到今天,主导动机依旧是当代电影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遗憾的是,《金刚》上映之时,奥斯卡尚未设立最佳原创配乐奖,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从有声电影诞生的1927年至1934年这段“前奥斯卡”配乐时代里最辉煌的乐章。


上世纪30年代的斯坦纳是不可阻挡的。他的三部最为后人所熟知的配乐有两部都诞生在这一时期:《金刚》和《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斯坦纳被老朋友大卫·塞尔兹尼克从华纳兄弟公司借去为《乱世佳人》谱曲,这部配乐的经典程度以无需多言。


可惜的是,跟《乱世佳人》的主演克拉克·盖博一样,斯坦纳成为了极少数《乱世佳人》中获得了奥斯卡奖提名,却与奖项失之交臂的主创人员之一。今天看来,斯坦纳的落榜似乎是对那届奥斯卡奖最大的讽刺。


40年代的斯坦纳依旧很活跃。1940年的电影《香笺泪》(The Letter),是他第一次与传奇导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合作。第二年,他为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的代表作《约克军曹》(Sergeant York)谱写了音乐。1942年,斯坦纳为《扬帆》所作的配乐为他赢得了第二座奥斯卡奖,然而,这一年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其实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吊诡的是,《金刚》《乱世佳人》和《卡萨布拉卡》这三部斯坦纳最为人所熟知的配乐作品都没有为他赢得奥斯卡奖。1944年,《自君别后》为他赢得了第三座并且也是最后一座奥斯卡奖。


进入50年代,年事已高的斯坦纳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脚步。难能可贵的是,晚年的斯坦纳没有墨守成规,1958年,他回到华纳兄弟后,竟然十分冒险地给当时的新兴事物——电视剧——谱写了音乐。《夏威夷之眼》第四季中的配乐便出自这位老人之手。


1963年,斯坦纳开始写自传,虽然完成了,但一直没有出版。他的最后一部配乐作品是1965年的《断头台上的两个人》(Two on a Guillotine)。


由于创作年代久远,斯坦纳的许多经典配乐作品都是单声道录音。在他去世后,查尔斯·格哈德在RCA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中指挥国家爱乐乐团演绎了斯坦纳作品中最精彩的乐章,专辑取名为《扬帆》。斯坦纳的配乐精选集也被收录在了RCA公司与上世纪70年代发行的经典电影专辑中。这些唱片均用杜比环绕音场进行了后期数字化母带处理,并发行了CD,最大限度地将斯坦纳精彩绝伦的电影配乐呈现给了当代听众。


马克斯·斯坦纳被许多人称为电影音乐之父,他推动这门新兴的音乐形式走向了成熟的发展阶段,并为黄金时代电影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音乐是华丽而又复杂的,其作曲理念也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配乐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以乐会友

    朗读版的标题与原书籍的标题不一样。朗读版的标题以作曲家的名字为题目,直接明了,很好!

  • 榛果糖

    指的应该是旧版电影《金刚》吧……

  • 苏斐然

    太多文字了,最好是解说一段,然后再放两分钟的电影音乐,这样的话上下都衔接了。

  • 主播沈老师

    老师讲的太好了 非常喜欢~